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國畫:書畫本同源 以書入畫自得妙趣橫生

國畫:書畫本同源 以書入畫自得妙趣橫生

來源:探墨藝術

————————————————

「書畫同源」之說自古有之,這是因為漢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圖畫。

原始人在生活中用「圖畫」的形式表達自己,慢慢地,原始圖畫變成了一種「表意符號」,再經過不斷的簡化才演變成了現代的漢字。

藥渣裡面發現的甲骨文

漢字與圖畫本是「同源」,

後經過逐漸演變,

更有書法與繪畫「同源」之說,

成為文人畫興起重要理論。

書畫本同源

筆墨表現出來的韻律美,以及它的無限造型能力,歷來是文人所追求的。

筆墨不只是筆法和墨法的一種表現,更是一種意境和精神上的追求。這種精神的載體,就是「書畫同源」的中國文人畫。

明代王世貞在《藝苑卮言》中有這樣的評畫觀點:「郭熙、唐棣之樹,文與可之竹,溫日觀之葡萄,皆自草法中得來,此畫與書通者也。」

元趙孟頫《古木竹石圖》軸絹本墨筆(尺寸:縱2705pxx橫1220px)(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趙孟頫題《古木竹石圖》云:「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

這是非常著名的題畫詩,也是最能說明書畫同源或者說以書入畫的詩句。

「書畫同源」或「以書入畫」是古代文人畫家獨到的「繪畫秘笈」,也是文人畫家為什麼注重詩書畫同步發展而最終融為一體的根源所在。

清 八大山人 《歲寒三友圖》(北京九歌2010春拍 成交價2128萬元)

書畫同源促進了中國繪畫在線條運用上多元趣味的探求,書法抽象的形式美感豐富了繪畫線條的功能——線條在繪畫中,一方面負擔了物象描繪的功能,一方面也展現了它獨立的形式美感。

以書入畫,

書法與繪畫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正如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所言,

「畫法取諸於書法「,

」書者往往善畫,蓋其腕轉用筆之不滯也,此正以論畫用筆同「。

書法是線條的藝術,

中國畫亦是依靠點線來表現

線條是中國藝術表現的靈魂。

因而,書法需習得。

習書法,首當習古

而學書法,就應取法乎上、溯本尋源,有「源」方有「流」。

臨帖溯本尋源,也就是取法乎上,須當「習古」,掌握古人書法作品中的技法規律,「一字一筆須從古帖中來」,不入帖便無本。

宋 米芾臨顏真卿《湖州帖》(江外帖)紙本(縱27.6厘米x橫50.2厘米)(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學書必須摹仿,不得古人形質,無自得性情也。「——康有為

「學書所以宜臨古碑帖,而不宜但學時人者,以碑帖距我遠。古代紙筆,及其運用之法,俱有不同。學之不能及,乃各有自家設法了事處,於此遂成另一面目。名家之書,皆古人妙初與自家病處相結合之產物耳。」——啟功

明 董其昌 臨米芾《方圓庵記》 局部

習書法,自當習古,臨碑帖,

歷朝歷代,古人亦是自習古而來,

而今人,更應習古,

方得古今之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畫藝術收藏2 的精彩文章:

最全顏真卿《祭侄文稿》釋文釋義及歷代集評
曾扮演林黛玉的陳曉旭:不是懶得治病,是不想把自己弄得七零八碎

TAG:書畫藝術收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