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德戰爭:人類史上最慘烈的國運相賭
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宏大的國與國之間的戰爭。1941年6月22日到1945年5月9日,整整1418個日日夜夜,兩個世界級工業強國以死相拼,從北極圈打到高加索山脈,從伏爾加河打到歐洲心臟地帶的易北河,戰線綿延幾千公里。每場重大戰役,雙方都投入百萬大軍,坦克數千輛,火炮數萬門。參戰的士兵來自整個歐亞大陸數十個國家,平均每天都有數萬官兵傷亡,一直打到一方的國土全部被佔領,武裝力量幾乎全軍覆滅。戰爭徹底改變了歐洲乃至世界的政治格局,並且把勝利者打成了超級大國,主宰半個地球的命運五十年。
戰爭的雙方對這場戰爭有著不同的稱謂。在蘇聯,它叫做偉大的衛國戰爭。在德國,它就叫做東線。
1942年1月,衛國戰爭剛打了半年,蘇聯作家西蒙諾夫寫下了一首詩,題目為《等著我吧,我會回來的》:
「等著我吧 我會回來 只是你要苦苦的等待
等到那愁煞人的陰雨 勾起你憂傷滿懷
等到大雪紛飛 等到酷暑難耐 等到別人不再把親人盼望
往昔的一切 一古腦兒拋開
等到遙遠的家鄉 不再有家書傳來
等到一起等待的人 心灰意冷 都已倦怠
…
等著我吧 我會回來 死神一次次被我挫敗
就讓那不曾等待我的人 說我僥倖 感到意外
那些沒有等下去的人不會理解 虧了你的苦苦等待
在炮火連天的戰場上 是你把我從死神手中拯救出來
我是怎樣死裡逃生的 只有你和我兩個人明白
只因為同別人不一樣 你善於苦苦等待」
這首詩,道出了無數蘇聯士兵和平民的心聲,許多人都把這首詩當成護身符放在貼心的口袋裡。但是,現實是殘酷的。許許多多的紅軍官兵告別了親人以後,再也沒有回來。他們的人數不是幾百、幾千,也不是幾萬、幾十萬,而是將近一千萬。
根據俄羅斯國防部公布的損失統計數字,二戰期間,蘇軍陣亡、傷重死亡、病亡和被俘後死亡相加,共計866.48萬人,再加上動員入伍途中死亡的50萬人,總計軍人死亡916.48萬。蘇軍受傷人員為1520萬人,總傷亡數達到2400多萬。
除了軍人的傷亡,還有數量驚人的平民傷亡。俄羅斯統計,二戰蘇聯和平居民死亡1740萬人,總計軍民死亡約2660萬人,相當於全國人口的七分之一。
1941年,包括大戰前新吞併的西烏克蘭、摩爾多瓦、波羅的海三國等地區,蘇聯人口約一億九千萬。減去一半多點的女性,再減去男性中的未成年人和老年人,蘇聯的中青年男子大約在五、六千萬左右,其中紅軍傷亡了2400多萬,再加上男性平民的傷亡,可以說蘇聯全國成年男子的一半非死即傷。受創最深的是1923年出生的蘇聯男性。1941年,他們滿18周歲,正趕上參軍的年齡,四年打下來,他們80%沒有活到勝利的那一天。1945年,蘇聯總人口從1941年的1.9億下降到1.67億,男性人口只剩43.2%,女性則為56.8%。
為了對蘇軍的犧牲有個更清晰的概念,我們不妨做些比較。1812年俄羅斯的衛國戰爭,基本殲滅了拿破崙的主力部隊,俄軍死亡不過20萬出頭,1941年的衛國戰爭是這個數字的45倍以上。到一次大戰時期,戰爭的規模顯著擴大,俄軍損失慘重,導致了十月革命以及沙皇俄國的崩潰,俄軍死亡約180萬,不到蘇德戰爭的五分之一。中國解放戰爭的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基本消滅了國民黨主要的重兵集團,是決定全局的大戰,解放軍共傷亡24.4萬人,其中陣亡4.66萬人。蘇軍的死亡人數,相當於打了200多個三大戰役。
1945年8月,蘇軍在中國東北橫掃百萬日本關東軍,總共的陣亡失蹤人數只有12000人,但是在蘇德戰爭中,蘇軍戰死數萬的戰役打了好幾十個,數十萬的戰役也不少見。在1941年7-9月的基輔防禦作戰中,紅軍陣亡失蹤超過60萬。9月30日,德軍發起颱風行動,直撲莫斯科,在維亞茲馬和布良斯克完成了雙重包圍圈,合圍了紅軍三個方面軍。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蘇軍陣亡20萬,被俘67萬,再加上受傷入院的,莫斯科門前的百萬蘇軍被一掃而空,以致於斯大林問朱可夫:「朱可夫同志,你堅信我們能夠守住莫斯科嗎?我是在懷著內心的巨大痛苦問你這個問題,希望你作為共產黨員誠實地回答。」蘇德戰爭中蘇軍的每一個轉折性戰役,都是以巨大的犧牲換來的。
1942-43年初的斯大林格勒戰役,蘇軍陣亡失蹤47.7萬,負傷64萬。1943年夏的庫爾斯克戰役,蘇軍徹底贏得了戰爭的主動權,但是其間的7月至9月,蘇軍陣亡68萬,失蹤11.5萬人,負傷183萬,作戰部隊在3個月內減員三分之一,是整個戰爭中傷亡最重的時期。到了戰爭後期,蘇軍的傷亡依然很大。在反攻德國的道路上,蘇軍平均每天留下2500具士兵的屍體。解放波蘭,蘇軍陣亡60萬人。解放小小的匈牙利,陣亡14萬。柏林戰役,儘管蘇軍已經具有絕對優勢,儘管誰都不願意在勝利的前夕倒下,蘇軍仍然付出了陣亡8.1萬人、負傷28萬人的代價。
除了空前的傷亡,還有空前數量的人被俘。特別是在戰爭的第一年,蘇軍基本上抵抗不住德軍裝甲部隊的鉗擊,一個又一個集團軍被合圍。1941年夏的白俄羅斯防禦戰,蘇軍被俘28萬。同年7月中旬到9月上旬的斯摩棱斯克會戰,蘇軍被俘30萬人。7月至9月的基輔會戰,希特勒稱為「戰史上最大的合圍戰」,德軍俘虜蘇軍66萬人。據俄羅斯統計,蘇軍在整個戰爭期間,被俘362萬,近半數即178萬人死亡。德國和西方史學家一般認為蘇軍被俘人數在500萬以上。
慘重的損失,即使象蘇聯這樣的人口大國,動員能力也到了極限。在這個不到兩億人口的國家,先後動員了3440萬人蔘軍。戰爭爆發的第二天,蘇聯首先對23歲到37歲的男性公民實行動員,七天之內就有530萬人應徵入伍。八月,由於在斯摩棱斯克、烏曼和第聶伯等戰役中遭受巨大損失,蘇聯進一步徵發18歲和40-50歲的人參戰。到戰爭的最後一年,蘇軍徵兵年限進一步放寬,下限17歲、上限55歲的男子都扛起了槍。連婦女也紛紛從軍。一般國家的女性從軍,主要擔負醫療、通信等後勤工作,蘇聯女兵則當上了狙擊手、機槍手、偵察兵、坦克兵和飛行員。在衛國戰爭期間,蘇聯共有80多萬婦女從軍,死亡過半。到戰爭中後期,蘇聯把罪犯也放出來了。1943年庫爾斯克戰役前夕,為解決兵力不足的問題。貝利亞向斯大林建議從勞改營和教養院提前釋放犯人:「別讓這些蘇維埃的灰塵再去浪費蘇維埃的糧食了,應該讓他們承擔戰爭的責任。」於是,斯大林在1943年8月29日頒布命令,先後把130多萬名勞改犯和問題軍人送上前線,其中40多萬人編進懲戒營,從事最危險的戰鬥任務。1944年一年下來,損失超過50%,損失率是普通部隊的3-6倍。蘇聯後方的青壯年男子基本上已經搜羅一空,丘吉爾在參加雅爾塔會議的時候,曾經注意到街上已經見不到男性平民,連交通警察都是女的。
在蘇德戰爭中,德國也徹底打得筋疲力盡,其人力枯竭的問題甚至比蘇聯還要嚴重。與蘇聯不同,德軍同時在多條戰線上作戰,北歐的森林,義大利和巴爾幹的山地,法國的平原,北非的沙漠,乃至大西洋的海底,到處有德軍士兵的身影和墳墓。但是總的來看,蘇德戰場是毫無疑問的主戰場。二戰時期,德軍死亡、失蹤將近500萬,其中死於蘇德戰場的約430萬。
蘇德戰爭開戰前4周,德軍傷亡人數已經超過西歐戰役的總和。開戰兩個月,最早突入蘇聯的德軍部隊就只剩下了60%。而蘇德戰爭前期的傷亡還不是最嚴重的,隨著紅軍規模的擴大、裝備的改善和戰鬥技能的提高,德軍的傷亡直線上升。德國在東線陣亡人數,1941年約30萬,1942年約50萬,1943年約70萬,1944年達到123萬。一個德國老兵回憶,當時徵兵以18歲劃線,一滿18歲立即入伍,中學畢業生一屆一屆地送到前線。在他畢業的中學裡,1922年出生的男生沒有一個從戰爭中活下來。
1943年庫爾斯克戰役失利以後,德國取消了家庭最後一個兒子或者大家庭父親的免服兵役的規定。徵兵年限逐步放寬,上限擴大到45歲,後來又擴大到60歲。1944年,希特勒下令16歲到60歲的男子,一律編入國民衝鋒隊,承擔鄉土防禦的任務。1945年3月,德軍徵召1929年出生的男性入伍,正式打破了十八周歲的最低服役年限。因體檢被淘汰的人員也不能免除兵役,例如在西線的第70步兵師主要是由患胃病的人組成的,只能吃白麵包,號稱「白麵包師」。甚至還有一個營,完全由患耳疾的人組成,命令靠手語傳達。
為了彌補本國人力的不足,德國還大量徵召外籍人員參軍。先是德國僑民,繼而北歐、西歐的志願者和蘇聯戰俘都可以加入德軍,曾在德軍中服役的外籍人員超過200萬,來自30多個國家。黨衛軍是德軍的精英部隊,最初組建時,要求所有官兵有純正的雅利安血統,但是後來外籍官兵佔了多數,二戰結束的時候,德國黨衛軍剩下31萬,只有11萬是德國人。至於納粹最深惡痛絕的猶太人,到戰爭後期,如果只有50%的猶太血統,也可以加入軍隊。但是,出於文化傳統和意識形態的考慮,德國始終沒有徵用婦女加入作戰部隊。
蘇德戰爭中德軍戰鬥素質高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德軍的訓練非常嚴格。新兵入伍,要在本地接受半年的培訓。到了野戰部隊,也不能立刻投入作戰,而是要在一個營級單位的銜接訓練大隊再接受訓練,以適應前線作戰環境。甚至傷愈或者休完假的士兵也不能馬上歸隊,也要在銜接訓練大隊呆過以後才能投入作戰。但是,由於傷亡巨大,戰事吃緊,這樣的訓練體制逐漸難以為繼。德軍不得不把沒有經過充分訓練的官兵送上戰場,遭致更大的傷亡,反過來官兵的訓練時間更加縮短,陷入了惡性循環。到1945年,希特勒乾脆把包括教導部隊在內的所有部隊全被送到一線,這已經是竭澤而漁了。到戰敗之時,德軍總損失(傷、亡、被俘和失蹤)總計1348.8萬,佔1939年男性人口的46%,其中在東線的損失達1075.8萬人,佔了總損失的80%。
就人力資源的動員和損耗而言,蘇德戰爭稱得上是一場不折不扣的總體戰。
1969年,在蘇聯二戰老兵的傳統見面會上,一首獻給陣亡將士的安魂曲《鶴群》首次演出。歌詞唱道:
「有時候我總覺得那些軍人,沒有歸來,從流血的戰場,他們並不是埋在我們的大地,他們已變成白鶴飛翔。疲倦的鶴群飛呀飛在天上,飛翔在黃昏,暮靄蒼茫,在那隊列中有個小小空檔,也許是為我留的地方。也總有一天我將隨著鶴群,也飛翔在這黃昏時光。我在雲端像鶴群一樣長鳴,呼喚你們,那往事不能忘。」
一曲終了,全場長時間寂靜無聲。在場的有柏林戰役的指揮者科涅夫元帥,此時他已經淚流滿面。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蘇德戰爭是總體戰,是持久戰,是民族的生死存亡之戰。在這樣強強相抗、長期艱苦的戰爭中,誰能夠認真嚴肅、全力以赴,誰的動員體制更有效,誰的國民意志更堅強,誰的文化底蘊更深厚,誰就能夠最終取得戰爭的勝利。從這個意義上說,蘇聯的勝利,當之無愧。
蘇德戰爭對戰後的蘇聯影響深遠。一方面,戰爭空前地振奮了蘇聯的民族精神,提升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隨後的幾十年中,蘇聯發展成為一個真正的超級大國。它把第一個人造衛星送上了太空,它的核武庫能夠把世界毀滅五十次,它的遠洋艦隊威震四海,它的制度、文化和生活方式得到了世界的尊重,並為多數發展中國家所效仿。它組織了強大的社會主義同盟,足以與苦心經營三百年的資本主義體系分庭抗禮。另一方面,戰爭又進一步強化了蘇聯的國家體制、經濟結構和軍事戰略。蘇聯認認真真地準備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所以打贏了。戰後,他們又認認真真地準備了第三次世界大戰,一直準備到民窮財盡,帝國解體。
為了打贏這場現代史上規模最大、最為殘酷的戰爭,蘇聯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幾乎沒有一個家庭沒有失去親人。直到今天,衛國戰爭勝利紀念日還是俄羅斯乃至獨聯體國家最為莊重神聖的節日。每年的5月9日,俄羅斯都要舉行大規模的閱兵式,印有鐮刀斧頭的旗幟以及各方面軍的戰旗再次通過紅場。國家領導人向紅場的無名烈士墓敬獻花圈,並向參加過二戰的老兵們致意。而普通百姓則來到遍布全國的烈士墓、戰爭紀念碑和長明火下,獻上五月的鮮花,緬懷先輩的功績。這場史詩般的戰爭留給他們的,是無盡的哀思,無比的驕傲,和無上的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