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認識新形勢下民辦教育的功能定位

認識新形勢下民辦教育的功能定位

日前,國家對規範民辦學校招生行為提出明確要求:民辦義務教育學校不得以考試、面試等方式選拔學生,實行與公辦學校同步招生,不得跨區招生,報名人數超過計劃時實行電腦隨機錄取,等等。對此,需要從理念和現實兩個方面,認識新形勢下民辦教育的功能定位。

與20世紀90年代民辦教育起步之初、2002年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時相比,當前的教育格局和需求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普及義務教育、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目標已經實現,國家整體上已經進入普及教育、全民教育的階段。民辦教育的功能不再是以資源性的「拾遺補缺」為主,而是增加教育的豐富性、多樣性,滿足公眾對選擇性教育的需求。然而,在現實的發展中,多數義務教育民辦學校卻陷入應試教育軌道激烈的升學率競爭之中。

當前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是,在一些大中城市,民辦學校成為擇校競爭的主要對象,出現所謂「公退民進」的問題。這首先源於民辦—公辦學校的比例失調。如去年教育部通報批評的湖南省耒陽市,從2011年到2017年間,耒陽城區人口由17萬增長到58萬,大量人口進城上學,但至2014年前中心城區只新建了一所公辦中學。按2018年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招生計劃,城區內31%的小學生、66%的初中生將入讀民辦學校,遠遠超過了總體平均10%的正常比例,凸顯了政府教育公共服務的嚴重不足。

其次,公辦學校與民辦學校格局發生的變化,是由於公辦學校按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政策,禁止擇校和考試選拔,實行劃片派位入學;民辦學校則可以用各種方式「掐尖」招生,致使民辦學校的成績大幅領先於公辦學校。如昆明市民辦初中在校生佔比13.8%,卻包攬了全市重點高中2/3的名額。上海市前幾年的中考成績,民辦學校高於公辦學校40分左右。公辦學校由此被視為是次一等的教育,是擇校的「備胎」,加劇了家長的焦慮和擇校競爭。一些地方政府罔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政策要求,為擇校競爭推波助瀾。如被教育部通報批評的西安市,由於允許一些民辦初中違規採取小升初綜合素質測評、與校外培訓機構聯合進行「點考」等方式掐尖招生,導致義務教育秩序混亂,初中教育「民強公弱」,小升初擇校競爭激烈。「電視問政」節目的觀眾投票,西安市教育局的滿意率只有21.9%。西安市的問題,在上海、杭州、南京、武漢、鄭州、呼和浩特等許多城市具有某種共性。

義務教育是面向全體兒童的基礎性教育公共服務,是為社會公平奠基的制度,它是非選拔性、非競爭性的,具有免試、免費、就近入學等一系列特點。以掐尖為主的生源競爭,強化了義務教育學校按階層的分層,這會造成學校的兩極分化,明顯有違義務教育的基本價值,有違教育公平、社會公平的價值。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治理畸形的擇校競爭,是政府的責任和義務,需要通過招生政策調整,避免教育被資本市場、房地產機構和培訓機構綁架,切實體現義務教育促進社會公平的價值。

在民辦學校實行分類管理的框架中,義務教育階段的民辦學校都是非營利性的。因此,理應以公益性為主,同樣履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責任,而不是變相選拔招生。超額生源採用抽籤錄取,也是世界各國通用的符合程序公正的方法。民辦學校的舉辦者一直在爭取與公辦學校「一視同仁」的「同等權利」,這無疑是正確和必要的;但是在招生政策上卻強調自身的特殊利益,不主張同等待遇,顯然是說不過去的。

放眼世界,大多數國家的基礎教育都是以公辦學校為主體,公辦學校與私立學校並不構成尖銳對立、此消彼長的競爭關係。如在歐洲和美國,私立教育只佔很小的比例,而且享受政府的大量資助。在制度設計中,都有防止因學校差距而加劇社會分層的考慮。如印度的法律規定,私立學校必須拿出20%—25%的名額招收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不久前放映的印度電影《起跑線》《嗝嗝老師》,都是圍繞這一政策展開的故事。

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改變失衡的公辦、民辦學校格局,還有許多工作要做。除了調整限制,還需要更多的支持和服務,使義務教育學校真正體現非營利的價值,回歸教育的本原。面向未來的教育競爭,不應該是民辦學校和公辦學校之間的競爭,而是創新教育和傳統教育的競爭。我們需要從應試教育突圍,超越狹隘的生源競爭、升學率競爭,走向未來學校、未來教育。

《中國教育報》2019年07月13日第3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暑期第一課
「人工智慧+教育」如何深度實施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