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如果痛苦的話,就不要努力了」

「如果痛苦的話,就不要努力了」

「如果痛苦的話,就不要努力了」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2100天

01

前段時間,跟朋友聊到工作的問題。

朋友說,自己最近壓力很大,有時候明明什麼都沒做,但就是感覺特累:容易疲勞、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速度下降、記憶力變差……

許多職場人都有這樣的體驗,明明每天都是坐上了一天班,卻感覺像是跑完一場馬拉松。

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

想想看,你一天的工作是不是經歷了無數這樣的時刻:

當你被粗魯無禮的上司指責時,儘管你滿腹委屈,也不得不極力控制自己的情緒。

於是,你開始壓抑內心的感受和需要,習慣用沉默面對外來的侵犯。

當你面對拿腔拿調、不願配合的同事時,為了儘快完成工作,你也不得不抑制住自己滿腔的怒火,虛與委蛇地應付著。

於是你開始用笑容偽裝自己。

當你面對難以完成的工作任務,感到沮喪時,一個聲音會在腦海里煽風點火:「你真差勁!你什麼都做不好!你就是個廢物!你完蛋了……」

於是,除了現實的痛苦之外,你還要遭受自我評判帶來的折磨

一整天下來,明明沒做多少事,但就是覺得壓力大。

為什麼會這樣?

「如果痛苦的話,就不要努力了」

因為這一切不愉快的感受,都是「自我戰鬥」帶來的內耗

精讀君在終身成長詞典的詞條《678:內耗》中指出,心理學上的內耗,指的是組織內部由於利益、人際衝突等,造成資源的無謂消耗。

說得具體一點,就是個人注意偏差、思維困擾、感受與理智衝突,體驗到的身心內部持續的自我戰鬥現象

內耗幾乎充斥著每個人的生活:當我們懷疑自我時,當我們迴避某些感受時,當我們試圖控制、壓抑、否定或漠視特定的感受與思維時,當我們想要控制他人和環境時,我們所做的,就是持續激發內耗的自我戰鬥。

現代生理心理學研究表明:我們的心理資源,包括注意力、記憶力、自控力和判斷力等,都是有限的、可被消耗的。

當我們將資源用於大腦內部看不見的自我戰鬥時,可用於面對挑戰、解決問題的身心資源將會變得匱乏,於是容易出現疲勞、麻木、注意力分散、反應遲鈍等問題。

02

如果無法消除內耗,緩解壓力,往往會陷入痛苦的情緒中無法自拔,嚴重的就直接抑鬱了。

這讓我想起日本的一部電影,叫《丈夫得了抑鬱症》,講述的是漫畫家小晴,在丈夫高野干夫患抑鬱症之後,陪丈夫一同與抑鬱症鬥爭的故事。

高野在一家網路公司做售後工作,平常要應付態度惡劣的客戶,還要承受著來自上司的壓力。

「如果痛苦的話,就不要努力了」

來自工作、生活、經濟等各方面的壓力,給高野造成了不可逆的心理困擾。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他開始變得沒胃口,對著垃圾桶發獃,覺得自己如垃圾一般一無是處,開始莫名其妙地腰疼、背疼。

「如果痛苦的話,就不要努力了」

為了不辜負家庭,髙野一個人苦撐了很久。

直到有一天,他突然做不了便當,拿著刀閃過自殺的念頭,於是不得不請假去看醫生,最後被確診為「抑鬱症」。

幸運的是,妻子小晴在得知這個消息後,給予了充分的理解,不但要求丈夫立刻辭職回家休息,還查找了許多關於抑鬱症的資料,陪著丈夫在藥物的調節下,慢慢戰勝了抑鬱。

電影末尾,有一個精彩的片段:小晴的一位同學離婚了,嘆息著「以後要獨自奮鬥了,好累,好痛苦」,這時,小晴對同學說了一句話:「如果痛苦的話,就別努力了。」

「如果痛苦的話,就不要努力了」

這也是小晴對丈夫的態度。

於是,在很多人心中,尤其是被抑鬱困擾的人群中,這句話成了至理名言。

類似「不努力」、「順其自然」等迴避式的感受處理方式被很多人奉行。

「我一去學校就頭疼、難受,我應該休學!」

「工作太累了、很煩,完全沒有動力做事,我應該辭職!」

「抑鬱康復,一定要遠離刺激源,同時要堅持吃藥!」

但放棄努力真的就能解決問題嗎?

《反內耗》一書中指出:不努力,避免接觸刺激源、堅持吃藥,並不是痛苦的真正解藥。電影《丈夫得了抑鬱症》美化了這一切。

作者於德志在網上做過一個調查:「抑鬱休學後,你怎麼樣了?」

帖子底下有幾十個回復者分享自己的經歷,而這些人中,沒有一個是因為休學而恢復了想要的健康生活;相反,如果再給他們一次機會,很多人願意做出不同的選擇。

因此,痛苦與是否努力無關,導致痛苦的,更多的是個人心理靈活性的喪失,以及對自我、他人、世界苛刻的評判,也就是持續不斷的內耗

03

在一本書上看到這樣一個案例:

一個高三的女生,在距離高考只有三個月的時候,和媽媽達成了協議:將原本每周1小時的視頻放鬆時間取消,專心複習備考。

女生很贊同這個協議,也認為自己能做到。

但履行協議沒幾天,她就出現了注意力不集中、走神的問題。

尤其是到了下午和晚上,有時候書里的一個詞、一張圖片都會讓她想起視頻。

但她又必須要控制自己,所以會強行中斷想像,把注意力拉回到學習上來。

而越是控制,注意力就越不集中。

女生每周用於糾結、控制自己的時間,都超過了看視頻的時間。

一想到這些,她就更加焦慮和自責,學習效率也因此降低。

「如果痛苦的話,就不要努力了」

心理諮詢師於德志說,當我們遭遇重大挑戰時,我們的反應通常會呈現五個不同的階段。

①迅速給出結論

比如,「哎呀,糟糕」(完蛋了,糗大了)之類。這是大腦的天性:在身體做出反應之前,會第一時間對威脅做出判斷。

②遭遇感受衝擊

比如,恐懼、羞恥、憤怒、悲傷、沮喪等。在這個階段,我們的感受會如潮水般湧來,受到強烈的情緒衝擊。

③我該怎麼辦?

在感受衝擊後,我們的理智會重新啟動,並提出一個有效的問題。

④尋求解決方案

在處理感受、停止內耗並提出了一個正確的問題後,我們會在理智的引導下尋找解決方案,並做出甄別判斷,最終選擇一個可行的方案。

⑤實施,反饋

在選擇了方案後,我們會採取行動,並根據結果反饋調整解決方案。

當一切順利時,這五個階段的發生過程會非常快,我們能順利完成感受體驗和接受衝擊階段,很順利地進入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但當我們的感受無法得到足夠的接納與認同時,我們就會產生「不被理解」的痛苦。在此影響下,我們的注意力就會長久停留在前兩個階段,讓生活陷入停頓。

這就是「無助感」的習得過程。

04

要擺脫這種習得性無助帶來的惡性循環,首先就需要建立一個基本認知:痛苦是成長的一部分。就像爬山,過程艱辛,但卻是登頂所必須經歷的。

不能經歷痛苦,也無法收穫幸福。

而接納痛苦,並不代表放棄努力。

接納,是敞開胸懷的體驗,即客觀地描述事實,體會感受,觀察思維,同時不被思維、感受所控制

其次,可以試試《反內耗》中提到的「思維命名對話法」,就是給那些導致內耗的評判性思維起個名字,然後歡迎它並與之對話。

比如,前面提到的那位備戰高考的女生,可以把「因專註力不足導致的內疚」思維命名為「影子姑娘」。

當覺察到這個思維出現時,深吸一口氣,展開雙臂,做出擁抱的姿勢,表達自己對它的接納和歡迎。

同時,對它說:「你好,影子姑娘,我注意到你又出現了,歡迎你來做客。但我現在還有別的事要處理,無法陪你,你先自己待著,我得先做事情了。

接著,繼續做之前被打斷的事。

堅持這樣的練習,能夠收穫久違的平靜感。

你會發現,你可以和這樣的思維和平相處,而不需要迴避和刻意控制。

就像《美麗心靈》中的數學家約翰?納什,即便患有嚴重的精神分裂症,常常出現幻覺,還會與幻覺中的人對話。

但他經過十幾年的不懈努力,終於能夠控制自己的大腦,不再被幻覺支配,並一如既往地堅持工作,於1994年獲得了諾貝爾獎。

「如果痛苦的話,就不要努力了」

影片的最後,納什的精神病並未痊癒,還是會出現幻覺,但他卻做到了和疾病一起生活,也成為歷史上第一個「用自己的精神戰勝自己的精神病」的病人。

05

關於情緒的腦成像研究發現:痛苦是一種自我選擇

如何解讀自己的經歷和所發生的一切,都是可選擇、可掌控的。

即便身處困境,我們也可以選擇通過有效的練習,讓自己度過難關,讓自己更有智慧地面對各種挑戰。

《奇葩大會》中有一個叫劉可樂的女孩,曾經在節目中分享了一段自己的躁鬱症經歷。

她說過兩句話讓我印象深刻:


「當你百分之百接受了社會貼在你身上的標籤,其實你就失去了自我治癒的能力,你就是那樣了。」「哪怕在你最絕望的時候,你都不要忘了,也許你自己,才是自己最棒的心理醫生。」

「如果痛苦的話,就不要努力了」

所以,在得了躁鬱症後,原本需要吃五六年葯的她,在吃藥兩年後,就把葯停了。

因為她知道,只有改變自己對自己的看法,才能真正地走出痛苦。

生活很苦,但我們可以把它過得很甜。

願每個人都能把生活過得比蜜甜。

共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精讀君 的精彩文章:

寫給月入三五千的你:行動力,才是改變平庸生活的良藥
?「自己的老婆,跪著也要寵下去」:好的婚姻,從不做這3件事

TAG:精讀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