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上市 365 天:雷軍的堅守與敗退
雷軍一直憧憬,讓小米從硬體公司轉型互聯網公司,經過一年的努力,這個浩蕩的工程遠沒有完工。所有的調整,都還處於「讓子彈飛一會兒」的狀態,尚未見到成效。
作者 | 劉亞傑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一點財經(ID:yidiancaijing)
某種意義上,資本市場如同一面鏡子,照出企業最原始、真實、本質的一面。
7月9日,小米迎來港股上市一周年。這一年中,小米給投資人帶來歡喜,四份季報記錄著無限光彩與美好,也帶來了無奈,每次財報發布後的股價下滑必然會戳破幻想泡沫。人們的情緒恍惚,在喜怒之間來回跌宕。
不過外人的情緒,似乎並沒有影響小米。在鏡子中,小米本來的模樣逐漸清晰:事實證明小米並不是互聯網企業,也不像傳統企業那樣矜持甚至保守。它不願坐以待斃,試圖努力跟隨著時代,順應著市場,在變與不變之間,尋找自己的角色定位。
上市一年,小米酸甜苦辣嘗盡,仍有餘味。
未完結的改造
小米上市僅有短短一年,雷軍卻似經歷了一世的苦難。這樣的不順遂,自小米謀划上市開始就從未停止。
在招股書中,小米的定位十分明確:一家以手機、智能硬體和IoT平台為核心的互聯網公司。通過硬體獲取用戶,在通過軟體及互聯網服務獲得利潤,如此設想,計算小米估值並不難,無論加減乘除,怎麼也是過千億的結果。
然而最終,香港資本市場還是認為,小米是一家硬體公司,估值直接腰斬為543億美元。哪怕雷軍發布上市公開信安撫,這一觀點也未改變,甚至小米此後發布的幾份財報進一步加深了這種印象。
財報顯示,小米手機業務對整體營收的貢獻從未低於55%。主導小米整體業績升降的核心動力是智能手機,這樣的結構沒有改變過。
上市之後,小米智能手機業務坐過一次山車:出貨量於第三季度達到高峰,為3300萬部,緊接著第四季度大幅下滑至2500萬部;手機業務收入也從頂峰的349.8億元下降至250.8億元,降幅達到28.3%。
小米整體營收也受其拖累, 2018年三季度為508.46億元,到第四季度迅速下滑至444.21億元,降幅為12.6%,造就了小米上市以來業績的低點。同時,其硬體毛利被拖累,從第三季度的32.67億元下滑至第四季度的30.98億元,降幅為5.2%。
相比之下,雷軍一直強調的互聯網服務確實表現要好得多:截至2018年底,其互聯網用戶已達到2.42億人,同比增長41.7%,用戶ARPU(每用戶平均收入)值從57.9元提升至65.9元。
不過顯然,互聯網尚不足以支撐小米的業績,相比之下,智能手機對公司業績的拖拽效應更為突出。
業績不斷下滑,動搖了投資者的信心。在一季報發布的次日(5月21日),小米股價下滑並未得到扭轉,反而繼續下滑0.2%,此後的6月3日更是以9.09港元/股創下上市來的最低股價。
面對一路下滑的股價,小米試圖以回購撬動股價回調,在今年1月的三次回購後,其在6月再次啟動17次回購,涉及超過9700萬股B類股,耗資近10億港元。完成7月2日與3日兩次回購之後,小米用1個月的時間,累計完成19次回購。
截至7月5日收盤,小米仍在不斷震蕩,股價相較發行價的17港元已跌去41%,市值也比上市後最高點蒸發近2000億港元。雷軍曾承諾的「讓在上市首日買入小米公司股票的投資人賺一倍」也開始被各方調侃。
經過一年的成長,小米並沒有變得更好。
維新
成立之初,小米就喊出 「用互聯網思維做手機」的口號,上市前夕,其更是明確提出了「互聯網公司」定位。上市一年,小米內部不斷有變革滋生的跡象。這些變革並不驚天動地,而是流於潛移默化之中。畢竟面對瞬息萬變的行業,小米必須維持整體動態平衡。問題是,步子大了,容易出問題。
變化1:戰略——平衡術
如今,智能手機仍然是小米業績的生命線,這很無奈,也很危險。
手機曾經為小米帶來足夠的輝煌,不過2017年、2018年,全球智能手機銷量下滑幅度從不到1%至接近5%,整個行業動蕩不安。其中存在金立、魅族這樣「不作死就不會死」的個案,不過更多的還是由於大環境給它們帶來的增長壓力。
雷軍也感受到巨大的風險。他已經意識到,不能把命運放在手機一個籃子里,任由市場陰晴決定命運。一邊是龐大的手機業務不見起色,一邊是IoT與生活消費產品和互聯網服務板塊的表現日漸理想,是時候重新調配二者平衡了。
年初,雷軍宣布「手機+AIoT」戰略正式落地,在手機業務仍在主導小米發展時,將人工智慧與物聯網產品提升到與之同等重要的高度,小米有了「新籃子」。
2018年財報顯示,其IoT與生活消費品收入已達到438億元,同比增長86.9%,成為手機業務下滑時最有可能承接業務重心的理想港灣。
執行該戰略後,「手機」與「IoT」內部開始調整比重。雷軍希望小米出現動態平衡,甚至在出現「手機業務佔比下降」時,都會主動在財報中提上一句。這樣的動態平衡,仍然在「硬體+互聯網服務+新零售」的「鐵人三項」框架之內,對小米而言尤為重要。
變化2:組織架構——順勢而為
只要「鐵人三項」不倒,小米就能夠給內部調整足夠的容錯空間,不過這還需要一套班底支撐。組織架構調整和人事變動,勢在必行。
一直以來,雷軍、小米,以及雷軍聯合許達來成立的順為資本,共同打造了一個內以小米產品為軸心,外以被投公司的產品及服務為外延的生態環,其中涉及手機與電腦等核心設備,也包括智能手環、手錶、耳機等周邊,還有空調、凈水器、洗衣機等家電。
除了自我發展,小米從未停止對外投資。根據小米對外資料顯示,截至2019年第一季度,該公司對外投資企業超過270家,投資的賬麵價值達到290億元。
與其他廠商樹狀拓撲的管理架構相比,小米的管理模式有些不同,需要統籌內外不同企業統一行動,隨時調整發展方向,需要極強的流動性。特別在IoT與生活消費品的業務比重逐漸提升之後,小米管理層的流動性更為突出。
上市之前,小米最重要的人事調整,就是在2016年手機業務下滑之後雷軍執掌帥位。而就在上市之後的一年時間內,雷軍先後主導了小米七輪人事調整。
2018年上市後的兩次,以及2019年的第一次人事調整,小米明確了總部的管理架構,同時確定了完善了手機業務的產品架構與高端化策略,其重心仍然在手機部門;不過之後,其將重心全部集中到IoT業務,第五次調整更是成立了IoT戰略委員會。曾於2016年挽救小米的雷軍,在第五次架構調整中重回一線,兼任中國區總裁的職務,全面負責中國區業務開展和團隊管理。調整繼續,小米依然沒有到達安全區。
變化3:競爭環境——刺刀式催化劑
有第三方研究機構會發布的報告顯示,全球手機市場正在萎縮。用戶不願更換手機,5G終端產業鏈仍不成熟,手機廠商日子都不好過。
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智能手機市場還將出現3.3%-5%的下滑,廠商們需要承受巨大的壓力,小米也不例外。
2019年第一季度,小米發布了小米9、小米9 SE、Redmi Note 7、RedmiNote7 Pro以及Redmi 7等五款產品,而2018年同期,小米只推出了Redmi Note 5與MIX 2S兩款產品。
最終小米獲得2790萬部的出貨量。雖然暫時領先vivo和OPPO兩個老對手,但同比下滑1.4%的表現證明小米仍有提升空間。在被小米超過之後,vivo和OPPO開始反擊,在大環境不樂觀時,三家本已水火不容的廠商競爭更為激烈:在小米以Redmi 征戰千元機市場時,2月中旬,vivo推出副品牌iQOO,不久後,OPPO子品牌Realme轉戰國內。兩品牌均選擇性價比作為最大賣點,而這可以說是小米的「大本營」。
在小米極力拓展的另一極「中高端」上,它走得同樣也並不順暢。
上市之後,小米開始在中高端市場發力,第三季度推出共推出6款產品,其中有三款產品的價格在1200元以上。配合小米8(第二季度發布)的加持,將平均售價提升至1052元,漲幅為4%。
進入第四季度之後,小米仍在延續高端化策略,效果卻不理想。此間,小米共發布三款產品,其中有兩款產品價格均在3000元以上,小米MIX 3發布價格甚至達到5138元。然而市場沒能接受小米的改變,最終導致平均售價下滑至1004.7元,降幅為4.5%。
進入2019年,小米不再追求高端化改造,僅小米9價格突破2500元,其餘產品均在2000元以內,最終換來第一季度11.6%的銷量增長,不過其平均售價進一步下滑至968.3元,降幅為3.6%。
不過面對平均售價不斷下滑,小米並未停止衝鋒。不久前,第二季度小米推出面向年輕用戶的CC9系列三款手機,Redmi也推出了K20系列新品,兩個序列新品最高配置的價格均已突破2500元。至於效果如何,有待進一步觀察。
希望有起有落
無論外部如何變化,小米的前路簡單且唯一,就是堅持「手機+AIoT」戰略。只是這樣的選擇一半向好,一半向壞。
無論起落,「手機」依然是小核心業務,重要意義不言而喻。在邁向5G的窗口,小米試圖領先一步,但壓力較大。
6月6日5G牌照正式發布後,小米與雷軍通過社交媒體平台,同時轉發相關信息,小米公司更是提起MWC2019期間發布的小米MIX3 5G版。
如今小米已在西班牙和義大利推出該產品,售價分別為599歐元(約4600元)和699歐元(約5500元),預計在國內發布後,售價很難低於4500元。很明顯,小米還沒有能力讓主流用戶群接受這個價格。
何況5G產業鏈不斷成熟,獲益的不止小米一家。在產品研發進度上,華為、OPPO、vivo等廠商並不落後,並已發布Mate X、Reno 5G、NEX5G等產品。就目前來看,廠商之間並沒有出現明顯差距,小米借5G力挽狂瀾的願望並不現實。
與此同時,小米盈利的主要渠道互聯網服務也迎來較大挑戰。近期小米對外發布《給用戶們的信:MIUI廣告整治》,表示將會政治MIUI平台上廣告泛濫的問題。
對用戶而言,清理廣告勢必提昇平台用戶體驗,達到提升MIUI月活用戶總量的目的;不過MIUI廣告收入隨之減少,必將拖累整體業績。
據2019年第一季度財報,小米互聯網服務收入為43億元,廣告業務為23億元,佔比為53.5%,其他互聯網板塊(遊戲、互聯網金融與電商)的佔比有限(19.1%、27.9),如此晃動支柱業務風險很高。
相比之下,「AIoT」的板塊的前景要好很多。目前,仍然維持著高速增長的產品品類,主要集中在IoT與生活消費品業務板塊,其中智能電視的增長率更是高達99.8%(2019Q1);拋開手機與電腦,小米IoT平台連接的終端設備已超過1.71億台。
市場同樣也認可小米在AIoT上的布局,在6月11日小米升級「小愛同學」為「小愛老師」後,其股價隨即上漲3.57%。
小米未來的希望,正慢慢集中到這些非手機項目中。
結語
上市之後,小米走過了艱苦的一年,雷軍的日子同樣不好過。
這一年,雷軍幾乎沒有休息:除了參與新品發布與推廣等常規活動,他還制定推行了「手機+AIoT」戰略,推動手機、IoT、互聯網三大主業平衡,落實小米與Redmi獨立運營,調整公司組織架構……稱之為科技圈的「勞模」並不為過。
不過所有的調整,目前都處於「讓子彈飛一會兒」的狀態,都沒有見到成效。雷軍一直憧憬,讓小米從硬體公司轉型互聯網公司,經過一年的努力,這個浩蕩的工程遠沒有完工。雷軍的長征還沒有結束,或者說才剛剛開始。
【END】
※華為將發布鯤鵬 920 晶元數據;三星 S10 自燃;Mageia 7 正式發布 | 極客頭條
※加密貨幣的天堂?盤點 7 大對加密貨幣免稅的國家
TAG:CSD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