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解放軍的這個崗位,就不會有馬謖失街亭,大明慘敗薩爾滸嗎?
古代軍事災難的出現的原因往往並不是因為參謀太少,而是決策者判斷失誤。
編者按:現在網路上聊到古代軍事話題的時候,總是不免要談及那些大大小小的經典戰役,一些多愁善感的朋友還不免要替古人擔憂,想像戰敗一方的將領如果不使出那些導致敗局的昏招,也許就能改變歷史,帶來新的可能。一些軍事發燒友在長嘆之餘,還提出了「我比古人聰明」系列的新想法,他們聽聞近代德國總參謀部的種種神奇傳說,便藉此想像:如果在古代軍隊推廣總參謀部制度,給那些將領們都配上參謀出謀劃策,是不是就能改變歷史上的那些戰役的結局?
其實能提出這種觀點的人,大概率是被一些粗製濫造的影視作品給毒害了。今天的大部分涉及古代軍事的影視作品中,很少有正確表現古代軍事決策指揮。如果硬要說哪個離真實情況最近,可能還得辛苦老電視劇《三國演義》來救一下場。
無敵,是多麼寂寞……
在這些粗製濫造的涉及古代軍事的影視作品中,朝廷在選擇將領出征後往往就成了甩手掌柜,軍隊出征後的各種事務則全部由將領親力親為。這樣拍攝雖然可以節省演員,卻會給觀眾一種錯覺,認為古代將領在指揮作戰的過程中要一人承擔幾乎所有的相關事宜,整支軍隊的安危全都寄托在將領一個人身上。一個人的智慧是有限的,這是人盡皆知的道理。於是,軍事發燒友們在翻看一些古代戰例的時候,便自然而然會產生「如果安排一群參謀給這些將領,這些將領就不會再犯這種錯誤了」的想法。
辣眼睛電影……
這個想法很對,也很好,只不過這麼好的想法先秦時期的古人就已經想到了。早在秦漢兵書《六韜·龍韜·王翼》篇就明確寫道:「王者帥師,必有股肱羽翼,以成威神……故將有股肱羽翼七十二人,以應天道。」意思是將領在出征時身邊應該配備有七十二名參謀輔助人員從旁協助,這些參謀輔助人員各有分工,包攬了從環境勘察到糧草計算等所有在古代軍事活動中值得專門分派人員的工作。也就是說,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古代的將領出征作戰都是要配備參謀人員的,除非他無人可用。
既然古代的將領不是因為沒有參謀人員才導致敗局,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才造成了他們的失敗呢?要說清楚這點,就要先弄明白一個問題,那就是——成為一個優秀的百戰名將也就是「萬人敵」,其核心素質到底是什麼?對於這個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反正肯定不會是鬍子又白又長……
例如那些推崇弓馬騎射等戰陣武藝和各種軍陣戰術的人便認為,成為「萬人敵」的核心是一個「勇」字,將領個人的高超武藝和過人膽量,以及對各種陣法的精通與熟稔是作為一個萬人敵的核心素質。這類將領在歷史上為數不少,其中有些確實是遠近聞名,例如明代的劉綎就是這類將領。
劉綎本人武藝高超,戰功卓著,曾經南征緬甸,東征朝鮮,被稱為「晚明第一猛將」。但是,戎馬一生的劉綎卻在自己人生中的最後一戰——薩爾滸之戰中犯了下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孤軍深入,最終在後金軍隊的圍攻中兵敗人亡,成為了後金天命汗努爾哈赤崛起的墊腳石。
歷史上,與劉綎命運類似的人有很多。北宋時期亡於元昊的劉平、任福,明朝初年亡於北元的丘福和明中後期亡於土蠻的李如松,都是與劉綎類似命運的猛將,其中丘福還因為在靖難之役功勛卓著,被明成祖朱棣欽定為靖難功勛第一,封淇國公。
他們敗亡的原因,也出奇地一致,都是因輕敵冒進,遭到了敵軍的包圍,最終晚節不保,從傳奇淪為了笑談。從這些人的命運中可知,「勇」雖然可以讓人成為一個猛將,卻並不能讓人躋身萬人敵之列,往往還會成為萬人敵們用來誇耀的戰績。
既然「勇」不能令人成為「萬人敵」,那麼「謀」呢?智計百出、足智多謀是否是成為一個萬人敵的核心素質呢?相比悍勇寡謀的猛將,那些眉頭一皺計上心來,比猴子還精的人,也許就能免於孤軍深入從而中伏,並最終成為萬人敵了吧?
這類人在歷史長河中也為數不少,並留下了不少令人拍案叫絕的傳奇故事,而他們之中最為人所熟知的,便是諸葛亮曾對其讚不絕口的——馬謖。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雖然劉備認為其不可大用,但諸葛亮還是十分欽佩他的才華,「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歷史上的諸葛亮雖然沒有《三國演義》中那麼神通廣大,但仍舊是才華不凡的一代名相,所以馬謖也必然不是那些無才之人。
我馬謖曾給丞相獻策無數……
但是,在諸葛亮的眼中才器過人,為諸葛亮出謀劃策的馬謖,卻貢獻了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耳熟能詳的敗仗之一——失街亭。馬謖將軍隊駐紮在山上的符合某些兵法卻完全不符合現實的騷操作,不僅令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功敗垂成,也令收穫了與趙括齊名的臭名,成了後世嘲笑書獃子最常見的代稱之一。
足智多謀的馬謖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他雖然智計百出,但是卻不知道哪個計策真的適合戰場。以往作為幕僚的他,只負責出謀劃策,提出儘可能多的計策與建議,至於提出的計策是否得到採納,取決於諸葛亮的決斷,年紀尚輕的馬謖,是很難對諸葛亮對於每一個政策的採納與否背後的原因有深入的了解的。僅僅擁有「謀」的馬謖的失敗,證明了「謀」也不是成為萬人敵的核心素質。
不是勇也不是謀,那麼成為萬人敵的核心素質到底是什麼?這對於善於思考的讀者來說,答案其實已經呼之欲出了,那就是做出正確選擇的決斷能力。古代軍事史上用兵如神的名將,往往並不是因為有萬夫不當之勇或者腹有千萬謀略,而是總能選擇那個最正確的計策並加以執行。無論是兵聖孫武還是鄂王岳飛,其之所以在戰場上留下無敵的神話,其根本就在於此。
古代戰爭的一個特點是,因為沒有被稱為間諜衛星或者空中偵察等高科技偵查手段的存在,可以被概括為「戰爭迷霧」的戰場信息反饋不及時,所造成的種種問題嚴重阻礙著將帥們對戰場形勢的認識,進而極大地增加了他們的決策難度。因為,無論是抓舌頭、找嚮導還是派斥候等古代軍事偵查手段,所能獲得的大都是不全面的甚至過時的戰場信息。
於是,最終展現在將帥們面前的,往往是一幅過時的或重要信息缺失的戰場圖景,尤其是敵軍動向和交通狀況等時效性較強的信息,經常是缺失的或過時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主帥還想得獲得勝利,就要根據現有的殘缺信息來猜測敵軍的動向,進而在參謀幕僚們所提供的種種建議中選擇最正確的方針,或者在與幕僚們的交流中找出更合適的應對方法,並在之後將其不折不扣的實行。從選擇正確的方針到執行,所考驗的就是將帥正確決斷的能力。
從古至今,戰場上從來不乏武勇過人的猛將和足智多謀的毒士,但是他們所具備的能力就如同人的手足四肢一樣,雖然很重要,但卻並不是成為萬人敵的核心素質。因為個人的武勇不足可以讓精兵強將去衝殺在前,沒有奇謀詭智也可以由策士來代理,但選擇正確的方針並作出決斷,卻是沒有人或者任何機器能夠代替的。這也是為什麼直到今天,「千軍易得一將難求」這句話依然經久不衰的理由。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正義必勝,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鐮刀?還是斧頭?解析中國最傳統兵器青銅戈的最大爭議
※誰說好鋼要用到刀刃上?源自唐刀的日本刀為何會由直變彎?
TAG:冷兵器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