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戴鞍鋼:看「百川」如何「歸流」

戴鞍鋼:看「百川」如何「歸流」

早在1843年之前,上海就以航運繁忙的港口城市而聲名遠揚,不僅是「東南之都會」,而且被譽為「江海之通津」。

近代以來,上海進一步發揮內外商品吐納功能,漸次形成了以上海為龍頭、以整個長江流域為腹地的「百川歸流」市場網路。

長江流域的龍頭樞紐港是如何煉成的?「大上海」的崛起與長三角、長江有著怎樣的關係,又產生了怎樣的深遠影響?復旦大學教授戴鞍鋼耗時二十載,對近代上海與長江流域的經濟關係展開了歷史考察。

戴鞍鋼 | 上海青浦人,復旦大學歷史學博士,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側重晚清史和區域社會經濟史研究

▅ 幾大港口興衰互見

上書房:以往有關上海的論著,大多是城市史的研究,《港口·城市·腹地》為何選擇從港口這一主題切入?

戴鞍鋼:近代上海作為長江流域乃至全國經濟中心城市的崛起,首先得助於港口開發與口岸貿易的有力推動。甚至可以說,在上海成為中國航運、商貿、工業、金融中心和大都會歷史進程的早期階段,持續增長的港口貿易所產生的刺激效應,是最重要和最值得重視的驅動力,其軌跡可概括為「以港興市」「因港促工」「依港擴城」。

伴隨近代上海港發展成為長江流域及中國沿海樞紐大港,它也順勢成為聯結上海與長江流域多層面的穩固經濟紐帶,有力地帶動了長江流域尤其是長三角的發展。由此,長三角成為長江流域乃至整個中國的核心經濟圈之一,持續擔當引領角色。

上書房:往歷史深處探尋,從青龍港到上海港經歷了怎樣的演變?

戴鞍鋼:今人或許很難想像,在今天上海青浦白鶴鎮附近的一片田野下,曾是唐宋時期商貿繁盛的青龍鎮和青龍港的所在地。它距今已有1200多年,是上海地區最早的貿易港口。這片區域位於當時的主要幹流——吳淞江的入海口,循江而上可直達蘇州,經支流可與華亭(今松江)、秀州(今嘉興)等地交通。北宋元豐年間,這裡已是四方商人彙集之地。

在青龍鎮遺址,歷年考古發掘出土了來自江西、浙江、福建等窯口可復原瓷器6000餘件及數十萬片碎瓷片。其中,大量福建窯口的瓷器與朝鮮半島、日本等地發現的瓷器組合非常相似,說明當時許多瓷器產品運到青龍鎮後,進而轉口外運,主要銷往高麗和日本。

南宋中葉以後,隨著海岸線東移、吳淞江淤淺以及海上軍事防守和對海商收稅前移等因素,青龍港和青龍鎮漸趨衰落。來自各地的海船,多改從吳淞江南岸的支流宋家浜,進入並停泊於上海浦。至南宋末年,一個新的港口和市鎮即上海港和上海鎮,得以形成和逐漸興盛起來。

上書房:上海港的興盛,是否也與北邊的瀏河港、南邊的乍浦港有關?

戴鞍鋼:確實,這三個港口的興衰互見,可以典型反映出歷史上人與自然的關係。

在上海港的西南和東南,曾屹立著瀏河港和乍浦港。前者位於今天的太倉境內,距長江入海口不遠,明朝時達至鼎盛。著名的鄭和下西洋,曾數次從這裡起航。但受潮汐的影響,瀏河港困擾於泥沙淤積。因疏於治理,通航條件惡化,海船進出受阻。

乍浦港地處杭州灣畔、今天的平湖境內,並與嘉興城有河道相通。元明兩代,這裡的海運往來活躍,大多往返於華南及日本。但是,乍浦港相對偏離長江入海口,與江南經濟富庶地區的交通聯繫遠不及上海便捷。加之港口外有淺灘梗阻,噸位稍大些的海船要候潮進出,貿易規模終受制約。

其實,上海港也曾面臨類似難題。元末明初,受潮汐作用的影響,吳淞江的泥沙淤積殃及下游諸河,上海港的傳統航道也有所受堵。好在明朝永樂元年,時任戶部尚書的夏元吉主持太湖流域的治水工程,下令疏浚源於澱山湖的吳淞江支流——黃浦江下游的范家浜等河道,形成了一條黃浦江水道。後又經過多次疏浚整治,終於成為一條河道寬深、水量豐沛的出海航路,取代了吳淞江的幹流地位,並延續至今。

由此可見,上海港的興起得益於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經濟條件,也與後天人們對航道、港口因時制宜的整治和拓展密不可分。

▅ 南北海運的「中點」

上書房:書中提到,在木帆船時代,上海港作為中國南北海運交匯港的功能更為突出。請問,哪些因素造就了這一「中點」?

戴鞍鋼:查閱地圖可知,地處長江入海口的上海大致位於中國海岸線的中點。

再看長江口南北兩側海水下的地貌形態,又可發現差異很大——長江口以南多暗礁,以北多沙灘。這種狀況決定了行走南北兩路的海船,其形制明顯不同:上海以南航路,水深流急,通行尖底海船,以避開暗礁;以北海道,近岸水下沙灘綿延,專門行走此路的是平底沙船。一旦在沙灘上擱淺,平底沙船隻要靜待漲潮,就能化險為夷、繼續趕路。如深陷淤沙中的是尖底海船,則難逃險境,漲潮時還極易被海浪打翻摧毀。

當時的上海港屬內河型海港,很少受到海潮和風浪的影響,避風條件好,水位落差小,且地處溫帶,為常年不凍港,可四季通航。加上長江口南北兩側海面下迥然不同的地貌形態,便成為沿海南北貨船的理想交會點。

上書房:與廣州、泉州、明州(寧波)等其他沿海大港相比,上海港還有什麼特質?

戴鞍鋼:歷史上,這三個港口以對外貿易為主;開埠前的上海港,則主要承擔中國沿海各地南北商貨轉運港的功能。當然,上海港與日本、東南亞等地有傳統的海上貿易往來。但這種往來處於清政府的嚴格管束之下,規模小、數量少,在上海港貨物總量中比重甚微,不佔有主導地位。

上書房:作為南北商貨轉運港,上海港主要吞吐什麼貨物?

戴鞍鋼:明清時期,上海周邊的廣大農村是商品經濟相對發展的地區,尤其以手工棉紡織業揚名天下,有「衣被天下」之稱。當時,東北地區出產的大豆,是上海和江南各地食用油的主要原料之一;華南各地的土特產品,如糖、水果、海產品等,也在江南等地頗有市場。

由此,上海港開闢的南洋、北洋航線大量主要運載這些貨物。統計顯示,上海開埠前夕,行走於北洋航線的沙船有3500多艘,每年往返三四次,每艘沙船可運載貨物二三千石。

上書房:相較於南北海運,在東西內河航運史上,上海港的「存在感」看上去沒那麼強?

戴鞍鋼:確實,較之沿海航線,上海開埠前與長江沿岸各地的航運聯繫相對稀疏。儘管上海的海路交通很繁忙,但廣闊的長江流域尚是一個潛在的經濟腹地。

很長一段時間裡,經由京杭大運河與長江沿岸各地溝通,繼而輻射和影響長三角的是蘇州。上海則往往作為蘇州的外港發揮作用,因而有人用「大蘇州」「小上海」來描述這一歷史狀況。

▅ 經濟腹地一步步擴大

上書房:五口通商之後,「大上海」逐漸成為新的江南中心,但一起開埠的另外四座城市表現似乎不盡如人意?

戴鞍鋼:廣州對外貿易歷史悠久,但處在華南一隅,遠離大宗出口商品(絲、茶)的主要產地。五口通商之前,內地省份經由廣州的進出口貨物,往往需要長途跋涉,徒增成本又耗時費力。某種意義上說,當時廣州港在中國對外貿易中佔據首要地位,實乃清政府「廣州一口通商」硬性規定的產物。因此,五口通商之後,廣州港的對外貿易頓顯衰落。

福州、廈門和寧波的地理位置、運輸條件及腹地市場潛力,也有不同程度的局限。福建地狹多山,除茶葉外,可供出口的商品有限。就進口而言,福建一地相對來說人口少、市場容量小,且省內外交通受地形限制,運輸不便。寧波位於杭州灣南岸,與經濟富庶的杭嘉湖地區聯繫不密。

上海地處物產豐饒的太湖平原,面向太平洋又背靠廣袤的長江流域。通商禁令解除後,上海港久被壓抑的潛能得以釋放,很快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首要港口。

上書房:伴隨「大上海」的崛起,長三角區域內部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戴鞍鋼:在區域經濟中心城市位移的過程中,長三角逐漸形成以上海港內外貿易為主要聯結紐帶的新城鎮體系。京杭大運河穿越而過的無錫、常州,其貿易往來改趨上海;鎮江、南通、揚州、泰州也逐漸融入上海港內外貿易的直接輻射圈;杭州連同杭嘉湖地區其他城市的進出商品,也大多直接納入上海港貨物集散渠道。

長三角城市格局由內向型朝外向型的這一轉化,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是積極的,也是蘇南近代城市鏈興起的先聲。

上書房:從長三角到長江流域,上海的經濟腹地又是怎樣一步步擴大的?

戴鞍鋼:1890年,重慶增闢為通商口岸,長江輪運航線聯通。以上海為中心,以沿江口岸城市為支點,長江流域的經濟往來空前緊密,並成為近代上海崛起的重要因素。中國第一家近代航運企業輪船招商局即在上海成立,長江航線是其經營重點。

近代上海的崛起,以量大面廣的內外貿易商品吐納,直接帶動了整個長江流域的市場網路組合。例如,流域內各省區主要的商品流通,經由寧波、鎮江、蕪湖、九江、漢口等口岸的中介,組合了以上海為中心的集散體系。

在漢口以上的長江區段,則有岳州、沙市、宜昌等港埠。在這些港埠之下,還有小至村墟鄉集、大至府縣州城的市場聯結網路節點。它們不僅加強了物資交流、資金融通、信息傳輸和技術傳播,而且有力推動了長江上中下游的資源開發、聯動發展。

▅ 錯位發展,協調發展

上書房:以1913年為時間點,全書分為上下兩篇。這出於何種考慮?

戴鞍鋼:這本書以1843年為起點,是因為這一年的開埠通商,為上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契機和可能;以1913年為下限,則有幾個考慮因素:

從港口自身發展歷程考察,1913年5月10日頒布的《上海理船廳章程》大體標誌著近代上海港早期發展階段的完成。

從外部社會條件考察,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對中國社會經濟衝擊很大,上海港的進出船隻數目和進出口貨物的數量、種類都有劇烈波動。同時,隨著20世紀初葉鐵路線的增闢,包括上海港在內的航運業在國民經濟中原先佔有的突出地位相對下降。因此,我們可以轉而關註上海作為工業中心、金融中心及聚居百餘萬人口的大都市如何進一步發揮影響。

上書房:鐵路線增闢具體帶來什麼影響?

戴鞍鋼:鐵路的修築和線路的增闢,對上海與長江流域經濟的影響,主要表現為核心經濟圈的經濟聯繫更為便捷緊密,並因此加強了對整個流域經濟的輻射力。

1908年滬寧鐵路通車,次年滬杭鐵路通車;1916年建成上海站至新龍華間的鐵路,一舉聯結滬寧、滬杭兩條鐵路,形成了貫通長三角經濟發達地區的交通幹線。這一時期,上海到杭州乘小輪船走運河要20多個小時,鐵路只需6小時。

1935年,杭州至江西玉山的鐵路建成,次年延至南昌,1937年通達萍鄉,全長1000多公里。此前的1936年,南京至蕪湖、宣城的鐵路貫通,史稱江南鐵路。至此,長江中下游滬蘇浙皖贛之間的經濟聯繫,因鐵路的聯通而更為密切。

上書房:新時代,上海要服務好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長江經濟帶聯動發展,可以從歷史中汲取什麼智慧?

戴鞍鋼:圍繞上海港的內外貿易,長江流域漸次形成分級銜接的市場流通網路,是歷史的經驗,也是歷史的啟示。

今天,背靠長江、擁有廣袤的腹地,依然是上海得天獨厚的優勢所在,需要進一步挖掘潛力、激活動力。僅就港口開發建設而言,就需正視一個不拘泥於現有行政區劃、合理統籌布局的問題。歸根結底,還是要樹立「一盤棋」思想,實現錯位發展、協調發展,有機融合,形成整體合力。

《港口·城市·腹地:上海與長江流域經濟關係的歷史考察(1843—1937)》

戴鞍鋼 著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上海文化旅遊局:支持、助力蘇州河沿線工業遺產打包「申遺」
天熱了,濕垃圾味道有點大…有沒有可能不破袋?可降解垃圾袋能用嗎?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