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南懷瑾老師:漢唐的「選舉」、「考試」制度與教育思想

南懷瑾老師:漢唐的「選舉」、「考試」制度與教育思想

南懷瑾老師:漢唐的「選舉」、「考試」制度與教育思想

編者

本文摘自《新舊教育的變與惑》一書(簡體版由東方出版社出版,繁體版由南懷瑾文化事業公司出版)。想了解更多內容的讀者,請自行閱讀原書。

漢唐的「選舉」、「考試」制度與教育思想

南懷瑾

自周、秦以後,讀書受教育之目的,概略已如上述。而朝廷量才任用的方法,除了上古時代因為教育尚未發達,以學問德行為選士入仕的成規以外,到了戰國時期,因為學術思想的勃興,而諸侯各國稱王稱霸又需要起用有學術思想的人才,因此便造成戰國末期六國「養士」儲備人才的風氣。自漢初統一天下以後,國家安定,政治上了軌道,「養士」的風氣沒有了,但是有思想、有學識的人並不因為政治社會的安定便沒有了,因此才開創出以品行德學為標準的「選舉」制度,推薦地方上「賢良方正」之士,進為國家用人取士的體制。漢初的「選舉」制度,的確是法良意美,但是世界上一切良法美政,實行久了,流弊就出來了,所謂「法久弊深」與「法嚴弊深」,都是中外千古不易的名言。所以到了漢代末期,便有世家門第等把持「選舉」,徇私薦賢,這就成為知識分子掀起社會亂源的重要原因。由此在中國的歷史上,相繼紊亂了三百年左右,歷魏、晉、南北朝之間,讀書有學問的知識分子又需靠類似「養士」薦賢等方式而顯揚功名於當世。一直到了隋、唐之際,唐太宗承襲隋朝取士方式,創立了考試製度以後,才得意地說出「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的豪語。從此,考試取士的方法,便演變而成為宋、元、明、清的科舉考試製度。於是「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立志時」、「十年窗下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等功成名遂的顛倒夢想,便深植人心,永為世法了。到了清代末期,以八股制義的「考試」取士制度,流弊叢生,而教育思想也陳腐朽敗,因此才引起清末有學問、有思想知識分子的不滿,配合民族革命的主張,就結束了近三百年的清王朝,也由此而推翻了兩千多年來舊傳統的教育方式。

順手附錄近日看到《金史》的資料,以便窺見過去歷史中教育思想由考試取士所產生弊病的一斑。明、清後期的情形,大致也與此相同,尤其清末以「八股文」取士的毛病,「考場」陋習與笑料,見於近代史者,隨處皆是,不必多說。《歸潛志》云:金取士以詞賦為重,故士人往往不暇習為他文。嘗聞先進故老,見子弟輩讀蘇黃詩,輒怒斥。故學者止工於律賦,問之他文,則懵然不知。間有登第後始讀書為文者,諸名士是也。南渡以來,士人多為古學,以著文作詩相高,然舊日專為科舉之學者,疾之為仇讎。若分為兩途,互相詆譏。其作詩文者,目舉子為科舉之學;為科舉之學者,指文士為任子弟,笑其不工科舉。殊不知國家勒設科舉,用四篇文字,本取全才。蓋賦以擇制誥之才,詩以取風騷之旨,策以究經濟之業,論以考史鑒之方。四者俱工,其人才為何如也。而學者不知,狃於習俗,止力為律賦,至於詩、策、論,俱不留心,其弊基於有司者,止考賦而不究詩、策、論也。吾嘗記故老云:「泰和間,有司考詩賦,已定去取,及讀策論,則止用筆點廟諱御名,但數字數與塗注之寡多。」有司如此,欲舉子輩專精難矣。南渡後,趙楊諸公為有司,文風始振,然而謗議紛起矣。

南懷瑾老師:漢唐的「選舉」、「考試」制度與教育思想

南懷瑾學術研究會

南懷瑾先生的生平、事迹與學術研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凈宗六祖永明延壽大師畫傳
如何處理好親鄰和朋友的關係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