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南懷瑾老師:修行第一步先從作意起修,而且作意這一念要堅固

南懷瑾老師:修行第一步先從作意起修,而且作意這一念要堅固

南懷瑾老師:修行第一步先從作意起修,而且作意這一念要堅固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修行第一步先從作意起修,而且作意這一念要堅固

本文摘錄自 《瑜伽師地論 聲聞地講錄》

唯識同其他教理不同,它是邏輯分析,要修行必須要知道五遍行的道理,因為五遍行中第一是作意,所以修行第一步先從作意起修。譬如為什麼要去受戒?一個凡夫因為不受戒律的約束,心中無戒,所以做了惡事自己不知道;受了戒,使意識種下戒的種性,就是作意。譬如念佛,念一句阿彌陀佛,或念一個咒語,都是作意念。譬如修數息觀也是作意,八萬四千法門的修法,皆從作意起。你們現在初步打坐,為什麼不能得定呢?先問你作意心能不能建立,就是作意這一念能不能堅固。所以第一先作意,而且作意這一念要堅固。

如修凈土,依《觀無量壽經》的觀法,觀阿彌陀佛眉間白毫相光,一邊念佛,一邊觀阿彌陀佛眉間白毫相光,這是作意。如果觀不起來,是因為你作意不成,能夠作意的話,行住坐卧都在阿彌陀佛眉間白毫相光中。如果觀不起來的話,就專一作意一聲佛號;如果能夠作意堅固的話,修行就有基礎了,這一生沒有不成功的。修行開始,作意所緣有兩種差別,就是有兩條路。

「作意差別者,謂七種根本作意,及餘四十作意。云何七種作意,謂了相作意,勝解作意,遠離作意,攝樂作意,觀察作意,加行究竟作意,加行究竟果作意。」

什麼是「了相作意」?譬如聽了禪宗的課,百丈禪師被馬祖把鼻子一扭就開悟了。「即此用,離此用」,「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隨時隨地,行、住、坐、卧,此身沒有感覺,沒有觸受,妄念不起,想與思都如如不動,這就是「了相作意」。「了相」也就是一切「了」。如果這個作意境界是勝果,就是「勝解作意」,基本上分為七種根本作意,其他六個你們自己研究吧。

「云何四十作意,謂緣法作意,緣義作意,緣身作意,緣受作意,緣心作意,緣法作意(另有含義),勝解作意,真實作意,有學作意,無學作意,非學非無學作意,遍知作意,正斷作意,已斷作意,有分別影像所緣作意,無分別影像所緣作意,事邊際所緣作意,所作成辦所緣作意,勝解思擇作意,寂靜作意,一分修作意,具分修作意,無間作意,殷重作意,隨順作意,對治作意,順清凈作意,順觀察作意,力勵運轉作意,有間運轉作意,有功用運轉作意,自然運轉作意,思擇作意,內攝作意,凈障作意,依止成辦所行清凈作意,他所建立作意,內增上取作意,廣大作意,遍行作意。」

下面再逐一解說:

「緣法作意」,這個「緣」是攀緣,把念頭掛在一件事上,就像一條鐵鏈、項鏈,一個圈掛一個圈,念念不斷,謂之攀緣。這個攀緣那個,那個再攀緣到另一個,一個圈沒有用,要幾個圈掛起才成一條鏈。所以開始修的時候,應該是有所緣,並不是無所緣。譬如念佛,所緣是念佛,念念攀緣在佛上,攀緣不一定是壞的,善法攀緣就是修行功德;惡法攀緣則墮入六道輪迴,所以修行第一步是作意。

「緣法作意者,謂聞所成慧相應作意。」皈依法,你以為跪在上師前面,六耳不傳,要你注意身上哪一部分,或一句咒語才是法嗎?不是的,那是方便。道是天下之公道,哪裡有秘密?什麼是「緣法作意」呢?就是研究經教,佛所說的理,聽善知識講的,你都懂了,而且聞後要正思維,自己要用心再去研究。思了以後還要再修,修就要堅固地修成功,這才是佛法,聞思修後才得慧的。

下了課要再去研究經典,不一定是我講的對呀,要好好地思,所以要「聞所成」,聞後要思、研究,然後照著修。修成證到了,就開發了智慧。「相應」就是瑜珈,就是身心投進去,身心結合攏來了。所以為什麼要上佛學課?是開發智慧知識,這個慧是由聞思修而成的,就是佛經的道理。

「緣義作意者,謂思修所成慧相應作意。」思維到佛經上的道理,如《金剛經》談空,我們為什麼空不了?聽了《金剛經》的空我們就要思,思了就要修,要證到這個空境界,這就是「緣義作意」,「義」就是道理。

「緣身受心法作意者,謂修念住者,如理思維身等作意。」打起坐來腿為什麼痛?因為「身受」,身體不好,氣脈不通。身體為什麼不好?因四大不調。四大為什麼不調?哪裡不調?「緣身」來反照,我為什麼病了,生病原因何在?佛法說病由業力來的,業由心造,我哪一個心念引發的這個病?這就是「緣身受心法作意」。譬如有人修念佛法門,一上座,一念不生,妄念不起,「如理思維身等作意」,念如何住?妄念如流水,如何把它切斷?下面跳到二百四十九頁第七行。

「遍知作意者,謂由此故,遍知所緣而不斷惑。」我大概給你們帶領一下,其餘的你們要自己研究,完全靠我是沒有用的。別人修成功也不能替代你們,就像釋迦牟尼佛修成功了,他替代了誰啊?他的弟子還是靠自己修呀!所以你們不要有依賴性。(有同學提出來:這些作意看不懂,怎麼辦?)看不懂就要努力讀書,難道還要我把它裝到你腦子裡,讓你看懂不成?你的腦子也不能換成我的腦子,所以要你們努力讀書就是這個原故。······

「複次云何修習所緣諸相作意,謂即於彼彼諸相,作意思維,以思維故,能作四事。」這一段是綱要、提綱,首先講修行如何作意。不管任何宗派,八萬四千法門,修行第一步都是作意開始,都是意的境界。

關於作意,有一點要給大家說明。你們一聽到作意,就會感覺是第六意識的境界,這不是第六意識的分別境界,而是第六意識清凈面的現量境界。譬如念佛要念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一心不亂,念到一念無念的境界時,那個一念清明,一念的空,就是真作意。這個時候空的境界,清明清凈的境界,就是你作意在清凈、清明、空。這個作意的意,不是分別意識,是未起分別意識之前的現量境,這是我們首先要了解的。

三界六道十二類眾生輪迴之中,都是意識所造成的,成佛做聖也是意識所修成的,一切離不開意識。禪宗所講「離心意識參」,你們一定問,離了心意識怎麼參?以理論上的邏輯推理,一定會問這個問題。有人說離心意識我不參了,不能參了呀!所以諸法,善念、惡念,白業、黑業都是作意之所生,因此要了解玄奘法師的《八識規矩頌》中所講意識的一句話,「引滿能招業力牽」。

諸佛菩薩把第六意識轉為妙觀察智,也是作意。所以我們現在修行的時候,先是修習作意所緣。譬如修念佛法門的,所緣在念佛;觀想者,所緣在觀想;參禪者,所緣在參禪;思維理者,所緣在理上思維。思維本身也是在作意,本身就是作意。所以修習所緣諸相的作意,「彼彼」就是代表各種,八萬四千法門都是「作意思維」。所以一切正修行之路,全是思維修。譬如道家或密宗修氣脈,怎麼知道氣脈發動?怎麼知道氣脈通了?都是作意,是意識思維來的,這思維是正思維,不是凡夫的妄想思維。所以在作意修持當中,能夠達到四個狀況,四個標準。

一、「謂即修習如是作意」,譬如念佛可以念到一心不亂,念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可以「如是」,這樣的作意。

二、「又能遠彼所治煩惱」,能遠離一切煩惱。

三、「又能練此作意及余,令後所生轉更明盛」,譬如念佛或觀明點,練習到絕對清明,達到目的,達到止定境界,三明六通自然可以做到。「及余」是包括其他的很多很多,下面都有解釋。作意修止觀,譬如修念佛,真念到了念佛三昧的境界,乃至即身見佛,凈土現前,就是「轉更明盛」,甚至於即身成佛,即身是佛,也都是作意的成就。

四、「又即修習此作意時,厭壞所緣,舍諸煩惱,任持斷滅,令諸煩惱遠離相續,是故修習如是所緣諸相作意。」聲聞眾比丘,出家正修行之路,必須要晝夜六時都在作意修持、修習。在修習的時候「厭壞所緣」,因一念專止,止定境界,一切外緣,包括身體四大,都能夠捨棄。「任持斷滅」就是煩惱切斷了,不是斷滅見的斷滅。所以因為翻譯文字的關係,你們有時候很難看懂。「令諸煩惱遠離相續」,煩惱真的能夠斷得了嗎?「抽刀斷水水更流」,只是暫時可以斷,使一切煩惱遠離相續,不像波浪那麼快的連續過來,這是綱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學道別無實法,變化氣質,克除習氣而已
河川學海而至海,苗莠相似要分清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