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當我的孩子被說很「自私」…對於孩子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

當我的孩子被說很「自私」…對於孩子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Parents後台經常收到家長用戶的留言,問孩子跟其他人一起玩的時候,表現得很「自私」,該怎麼辦。

我們不禁會思考:「自私」對於孩子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是天生的嗎?如果孩子真的有「自私」的表現,家長應該如何引導?


孩子這樣是「自私」嗎?

上個周末,我們內容部的幾個媽媽一起帶娃去公園觀鳥玩。

大家一起拿著望遠鏡,抬頭去找樹上的鳥,還在草地上發現了一些鳥的羽毛。4歲多的滿滿提議大家一起找小鳥的羽毛,看看誰找的多。孩子們都紛紛效仿滿滿一起找起來。苗苗最小,剛滿3歲,轉了好幾圈才找到一根小小的羽毛。看著旁邊的滿滿哥哥都找到了好幾根,有點著急了。

苗苗對滿滿說:我要!

滿滿超級有成就感地看著自己手裡的羽毛,堅決地說:不給。

話音剛落,一個在旁邊同樣帶著孩子玩兒的奶奶說,現在孩子太自私了,沒辦法。

滿滿或許也懵懂地知道,「自私」是一種「不好」的詞,有點委屈地看了看媽媽,又低著頭,看著手中的羽毛髮呆。

滿滿媽說,你不想分給妹妹沒關係,但是妹妹需要幫助,這樣吧,你帶著妹妹一起找羽毛吧,好嗎?

聽了這話,滿滿點點頭,拉起苗苗的手繼續找羽毛了,就像剛才沒有發生過這件事一樣。

滿滿媽轉頭對那位奶奶說:阿姨,「自私」這個標籤,可不好隨意貼在孩子身上啊!

那位奶奶訕訕地笑了一下,拉著自家孩子去另一邊了。

當我的孩子被說很「自私」…對於孩子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孩子的自私,真的是「自私」嗎?

滿滿媽說,聽到別人說自己的孩子「自私」,這還是第一次呢,心裡多少都有些不舒服。第一個反應也是要幫孩子辯解。

但仔細回想一下,滿滿手裡的羽毛的確比苗苗的多,為什麼就不能分給苗苗一根呢?

可是孩子不願意跟別人分享,難道真的就是「自私」嗎?

兒童發展心理學裡很明確地指出,孩子在兩歲之後會有「自我意識」的萌芽開始發展,會對周圍的事物和對方的態度有自己的認知。

而且,這種自我意識比較私人化,暫時還做不到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

所以我們經常看到2-3歲的孩子在一起玩的時候會爭搶同一個玩具,鬧得不可開交。

當我的孩子被說很「自私」…對於孩子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

這種並不客觀的認知在大人看來,很大程度上會偏「倔」、「任性」。而且透過成人的交往規則看,似乎孩子之間享有均衡的物質才是最科學的。

但孩子們可不這樣認為。

在他們的世界中,在物質從屬的概念上來說,是存在著「先到先得」的意識的。自己的東西,很難去跟別人分享。

2-3歲年齡段的孩子,一定不要強迫他們進行分享。

簡單來說,3歲左右的孩子真的會「護」東西,即使這件東西並不屬於自己。

統計數據表明,孩子在3-4歲左右,還會出現非常明顯的「物權敏感期」。

這個時期的孩子,如果強迫分享,有可能非常強硬地去拒絕分享,但如果換一種方式,比如交換或者排隊的方法去轉移他們對於物權的注意力,往往就會得到很好的效果。

比如幼兒園玩滑梯玩玩具需要排隊的這種方式,其實就是逐漸在弱化他們的這種物權意識。

所以,絕大多數2-3歲的孩子,表現出的「自私」,其實正是自我意識的強化表現。本身並沒有任何問題。

身邊的大人沒有弄懂孩子年齡發展特點,就給孩子貼上「自私」的標籤的話,孩子們還真的挺冤枉的。


孩子的另一種「自私」

當孩子長到5歲左右,經歷了一段時間的社會性接觸,知道很多玩具和遊戲是需要通過合作和秩序感才能玩耍和享受,很大程度上都會進行分享。

但我們仍然會看到這些現象:

很多家庭的孩子,都被爸媽和老人所圍繞,要什麼就給什麼,就算是不太合理的要求,在哭鬧之前,或許就被滿足了。

很多次都在超市裡看到撒潑打滾的孩子,或者去餐廳吃飯,所有的好吃的都堆在孩子面前,彷彿孩子天生就有「特權」來「優先享受」各種待遇。

當我的孩子被說很「自私」…對於孩子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

比如,高級的糖果巧克力甚至是新鮮的水果,老人也總會習慣讓孩子先吃,即使是最初孩子有分享意識,家人往往也會習慣說:「這是給寶寶的,我們不吃。」

長此以往,孩子認為好東西理所當然是先給他,而不願分享給身邊的家人或者其他小朋友。

這個時候如果家長再來進行干預,給孩子貼一個「自私」的標籤,或許孩子會覺得非常疑惑:不分享給別人,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嗎?為什麼這次會覺得我「自私」了呢?

殊不知,正是因為家長的「無私」,才讓孩子覺得自己已經是世界的中心,認為這種特權是理所應當的。

我們需要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是平等的,誰也不是中心。

當我的孩子被說很「自私」…對於孩子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

孩子不是世界的中心,這句話不是說說而已。

孩子從出生之後的成長,勢必會是整個家庭的重心。但在關注孩子的同時,也需要讓孩子逐漸了解關愛是相互的,需要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理解和體諒對方。

比如在物質上,自然地去分享好吃的好玩的,孩子有主動分享的舉動一定要肯定和鼓勵他,比如在精神層面,可以分享自己的心情,情緒,讓孩子知道,大人也有疲憊和憤怒的時候,需要彼此的關愛。

還可以跟孩子分擔力所能及的家務,讓孩子覺得自己在家裡是平等的一員,而不是一個特殊的存在。

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其實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性格。

3歲之前孩子們都會有不同程度自我意識的萌生和強化,不必強迫他們分享。

而到了4歲5歲的時候,在孩子們有了幼兒園的經歷之後,社會化規則意識會有一個初步形成,他們也會逐步適應集體活動的潛在規則,他們會懂得這種規則會最大限度地保證彼此的公平。

當我的孩子被說很「自私」…對於孩子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

而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也需要讓孩子們知道,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都可以共享美味和好玩的玩具,協作的氣氛更容易讓他們體會友誼的美好和珍貴。

有的孩子內心細膩敏感,有的孩子神經大條。但是很神奇的是,孩子的世界裡,有自己的一個社交標準,即使有點小摩擦小矛盾,大人不去過度干預的話,自己也會去想辦法解決。

所以,並沒有一個統一標準來要求每一個孩子。而且,非常神奇的是,摒棄成人看事物的三觀,孩子們似乎更加簡單快樂。



關注微信公眾號【父母世界Parents】精選歐美頂級育兒雜誌內容,每天育兒乾貨餵飽你。

點擊下方卡片,進入父母世界圈子,歡迎各位爸爸媽媽進群交流育兒心得~~~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