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冶鐵術起源探尋
關於我國冶鐵技術的起源,歷來是學術界關注的問題。20世紀80年代以前,基於對中原地區早鐵器時代鐵器考古發現的認識,學術界對我國冶鐵技術出現的時間曾有過夏代以前說、商代說、西周說、春秋說等等。但關於起源問題,一般都堅持本土說。
然而,上世紀90年代以後,隨著早期人工鐵器在我國廣大地區,尤其是新疆地區的不斷發現,本土說發生了動搖。有學者提出,我國人工冶鐵始於公元前1000年以前的新疆地區,中原地區的冶鐵術很可能是由新疆沿河西走廊傳入的,時間大體在西周中晚期。隨後,有學者從文化交流的角度指出鐵器由西亞傳入的可能性。更有學者推測,青銅器、鐵器皆「最初導源於西亞的青銅器和鐵器,首先影響到新疆地區,然後到達黃河流域」。不過,也有學者認為,中國的冶鐵術分別在公元前1000年和公元前800年前後獨立起源於我國的新疆地區和中原地區。
新疆冶煉遺址打開了解古代冶鐵文化的大門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交融和多宗教並存的地區。這裡有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是古代三大文明(古希臘文明、古印度文明、華夏文明)、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三大語系(阿勒泰語系、漢藏語系、印歐語系)的薈萃之地,形成了特有的文化風格和人文景觀,留下了許多文物和遺迹。南疆的古文化遺址考查結果和漢文史籍記載認為,鐵器和鑄鐵術在漢代由我國中原地區流傳入新疆。但從最近幾年的一些古文化遺址和木壘四道溝原始村落發現的鐵器來看,新疆鐵器產生的時代還要早些。新疆早鐵器時代是公元前7世紀~公元前2世紀,大約經歷了五六百年時間。新疆早鐵器時代初期所出現的鐵器並不是本土所產,而是來自西亞、中亞。這與青銅器時代和早鐵器時代,希臘人、阿拉伯人、雅利安人、粟特人、高加索人等民族的相互遷徙、融合和入主新疆有一定關係。
冶鐵技術是在煉銅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據史料記載,公元前2世紀,龜茲地區的冶鑄業在西域三十六國中已享有盛名。古龜茲國所轄的拜城盆地礦藏資源十分豐富。早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拜城地區已經進入青銅器時代,之後進入早期鐵器時代。3000多年以來,這一地區留下了極為豐富的礦冶遺迹。目前,新疆發現的礦冶遺址主要集中在阿克蘇地區的庫車縣和拜城縣,即古龜茲國的地域範圍之內。其中,可以確定為漢代或漢代以前的煉鐵遺址有庫車縣的阿格村煉鐵遺址、阿艾古城煉鐵遺址、可可薩依煉鐵遺址、蘇博依煉鐵遺址,魏晉到唐代的煉鐵遺址有庫車縣的貝迪勒克煉鐵遺址,唐代的煉鐵遺址有拜城縣的亞木古魯克冶鐵冶銅遺址和麻扎吉勒嘎冶鐵遺址。
新疆拜城特大型古代冶煉遺址是一處隱身天山深處的古代冶煉遺址。經過初步考證,這處遺址為煉銅遺址,但其準確的延續年代和採礦冶煉工藝流程等尚不清晰。該遺址東西寬約2500米,南北長約1000米,規模宏大且保存完好。遺址內散布著冶煉所遺留的廢渣,用冶煉廢渣砌壘的古代住房的痕迹清晰可見。遺存的7座冶煉窯爐除個別局部坍塌外,其他都保存完好。這幾座古代冶煉爐高約3米,由爐基、風溝和爐缸等部分組成。從坍塌的一座冶煉爐的內部看,爐壁清晰可見。史料顯示,這裡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了冶煉活動,過去曾發現11處古代冶煉遺址,但規模均比此次發現的小。此外,這裡還有鑄造遺址,且往往和城址連在一起。
奴拉賽銅礦遺址位於新疆尼勒克縣城南,是一處春秋戰國時期的遺址,距今約2600年~2400年。遺址包括圓頭山古銅礦遺址和奴拉賽古銅礦開採冶煉遺址。在圓頭山古銅礦遺址,人們發現了露天採掘礦坑和大型石器。奴拉賽銅礦採礦區已發現十餘處豎井洞口,有的豎井深達20米左右,寬約5米。洞口周圍和豎井中有大量的礦石和圓形或扁圓形的石錘。這裡有經過粗煉的呈圓龜形的白冰銅錠,銅錠的含銅量達到60%,是一處品位很高的富礦。這樣古老的採礦煉礦遺址不僅在新疆是首次發現,在全國和中亞範圍內也是極其罕見的。
新疆若羌瓦石峽古城位於塔里木盆地南緣,是絲綢之路上的一處重要遺址,也是新疆重要的手工作坊遺址。20世紀80年代,瓦石峽遺址發現了冶金、玻璃製作的遺存。瓦石峽遺址有大量不同種類的冶煉爐渣和各種金屬、非金屬材料製成的實物。從煉鐵渣的分析情況來看,爐渣中有少量釩鈦磁鐵礦物質,這也許與鄰近地區的礦產資源有關。對瓦石峽遺址煉渣等相關冶煉遺物的檢驗分析和金相觀測分析結果表明,這裡的爐址為煉鐵爐和炒鐵爐聯用的爐址,其冶煉工藝為生鐵與炒鐵聯用,而炒鐵技術是中國古代生鐵鍊鋼法的一項創造。
興於中原的冶煉技術推動新疆冶鐵技術進步
專家認為,雖然鐵器在新疆出現的時間在公元前1000年前,但是冶鐵術在新疆出現的時間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受地理條件的限制,新疆地區各民族間的文化傳播與交流並不迅速。早鐵器時代,希臘人、阿拉伯人、雅利安人、粟特人、高加索人等民族把鐵器帶入新疆。但是,鐵器作為一種物質文化並未在當地的塞人、羌人、月氏人、蒙古人和土著人之間迅速傳播。種種跡象表明,鐵器文化從西亞進入中亞地區以後,在一段時間內並未在新疆落地生根。
鐵器進入新疆初期,僅僅限於少數攜帶鐵器民族自己的使用。後來,這些使用鐵器的民族在入主新疆之後,可能因為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中斷過對鐵器的使用。總而言之,鐵器在新疆被普遍發現是在公元前8世紀以後。從發現來看,新疆早鐵器時代上限可定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下限可定在公元前2世紀。也就是說,新疆的早鐵器時代始於商末周初,結束於西漢。在西漢時期,新疆已全面進入鐵器使用時代。
在此期間,鐵器開始從新疆傳入中原。由於融入了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和技術,冶鐵技術迅速發展。自張騫出使西域後,中原地區先進的冶鐵鑄造技術反過來傳入西域,相互交流有力地促進了新疆鐵冶煉和鑄造業的發展。特別是中原地區先進的高爐鼓風煉鐵技術傳入後,大大提高了新疆的煉鐵技術和質量,生鐵冶鑄技術也得以在新疆推廣和使用。史料記載,西域地區的金屬工藝較為原始,所製備的武器和工具性能很差。在接觸了中原地區先進的煉鐵和加工技術後,西域的武器質量有所提高,軍隊的戰鬥力也隨之增強。這一划時代的技術變革,可以視作該地區早鐵器時代的結束。
不過,有專家特別指出,關於中國冶鐵技術的起源,首先要說明的是中國古代其實有兩種冶鐵技術體系:一種是塊煉鐵和塊煉滲碳鋼體系,一種是生鐵和生鐵制鋼體系。二者既有一定聯繫,又有一定區別。目前看來,中原地區出現鐵器的時間晚於西北地區,中國出現鐵器的時間晚於西亞地區,生鐵冶煉和生鐵制鋼體系也晚於塊煉鐵體系。但中國古代生鐵技術體系的特色十分明顯,不可否認地具有獨立起源的技術與社會基礎。
最近,陳旗磨溝公元前14世紀塊煉鐵(滲碳鋼)製品的出土,為我們思考中國塊煉鐵技術的起源提出了新問題:這是冶煉技術偶發性的產物,還是成熟階段的產品?是本地獨立生產的,還是從其他地區輸入的?種種跡象表明,中原地區的塊煉鐵技術源自中亞和西亞地區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而新疆和甘青地區可能是傳播通道。但隨著文化交流和漢文化的西進,生鐵製品或生鐵冶煉技術傳播到甘肅、新疆的證據也很明顯。所以,對於中國冶鐵技術起源的研究依然任重而道遠。
來源:泰科易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