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論節奏感,我已經輸給這隻鸚鵡了

論節奏感,我已經輸給這隻鸚鵡了

歡迎收看一周科技,本周是可愛鸚鵡視頻與人造肌肉大豐收的時節,距離人類首次登月50周年的紀念日也只有一周時間啦。

進入夢鄉

我們並不知道水中的魚兒會做怎樣的夢,但神經科學家發現,它們睡覺的方式其實與我們很像。

一隻斑馬魚 | Azul/Wikipedia

在本周《自然》的封面論文中,研究者們觀察了斑馬魚的睡眠[1]。利用熒光鈣成像技術,研究者監測了斑馬魚睡眠時的腦部神經活動,同時還評估了這些小魚的其他睡眠指標——這包括眼動、心率以及肌肉活動的變化。結果顯示,在斑馬魚的睡眠中有兩種不同特徵的時段,而且它們分別與人類的慢波睡眠和快速動眼睡眠存在共性。我們與魚類有類似的睡眠模式,這一結果說明,這種睡覺方式應該在大約4.5億年前就已經演化出來了。

跟上節拍

如果有人評選年度最萌論文視頻,我想先提名下面這一段。視頻中是一隻名叫「雪球」(Snowball)的葵花鳳頭鸚鵡,人們發現,它會自發地跟著音樂節拍擺動身體,跳出自己的獨創舞步。因為特別的舞蹈天賦,它引起了科學家的注意,並兩度登上《當代生物學》期刊[2,3]。

這裡重點展示了「雪球」豐富的舞蹈動作,視頻經過剪輯,因此並未完全體現同步率 | Cell press

配合音樂節拍舞動身體,這種現象在人類之外的動物身上非常少見。而最新的論文顯示,「雪球」不僅擅長踩點,而且在沒有特別訓練的情況下自創了14種舞蹈動作來配合音樂,這些動作很多都不是鸚鵡會在日常生活中做出。研究者認為,隨著音樂跳舞的能力只會出現在擅長鳴唱學習(vocal learning)的物種當中,這體現了它們大腦聽覺與肌肉運動控制區域的聯繫。

跳舞的「雪球」看起來相當可愛,不過此處要嚴肅地提醒大家:葵花鳳頭鸚鵡是列入《國際瀕危野生動物植物種貿易公約》(CITES)附錄二的保護動物。不能隨便養!不能隨便養!不能隨便養!你可以在這裡更多了解這種聰明又有趣的鳥養了這種鳥,它會喊破喉嚨舉報你

土星五號

為紀念登月50周年,美國的華盛頓紀念碑將在這個7月變身阿波羅任務所使用的運載火箭土星五號[4]。

The National Air and Space Museum

這項紀念活動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主辦,在7月16日、17日和18日的夜晚,1:1尺寸的土星五號影像(高110.6米)都會投射到華盛頓紀念碑的東側一面。而在19日與20日,這裡則會有一段17分鐘的特別展示,重現阿波羅11號任務的火箭發射,以及人類首次登月的故事。

你指什麼?

無論什麼文化背景,嬰兒們總是會在9-14個月大時開始出現用手指著物體的動作,這個簡單又通用的手勢對人類的交流也非常重要。這種手勢是怎麼產生的呢?發表於《科學進展》的一項研究認為,指著物體的動作來源於觸摸[5]。

圖蟲創意

研究者們在不同年齡的兒童和成年人身上進行了實驗,結果發現很多時候人們指東西的方式都符合想要觸摸它的特徵,在年齡小的孩子身上尤其如此。人們指著物體時並不會讓手指方向對準物體,而是讓物體位於眼睛與指尖的連線附近——這樣看起來就像是要摸到它一樣。

也就是說,人們(尤其是小嬰兒)指東西更符合圖中綠線的情況,而不是紅線 | Cathal O』Madagain

人造肌肉

本周的《科學》期刊被「人造肌肉」佔領,共有三篇論文分別介紹了基於不同纖維材料的新型「人造肌肉」[6-8]。我們在下圖中看到的是其中登上期刊封面的一種,這是一個模擬人胳膊製作的演示模型,上面連接著捲曲的白色「人造肌纖維」。這種「肌纖維」可在加熱時收縮,並且能夠提起自重650倍以上的重量。

Mehmet Kanik and Sirma Orguc,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這些「人造肌肉纖維」材料將來可用於驅動機器人、假肢,或者用來製作響應環境變化的「智能紡織品」(比如說,可以讓它們響應潮濕的環境,並自動掀開衣服上的透氣孔)。

參考文獻

[2]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60982209008902

[3]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60982219306049

[4] https://airandspace.si.edu/newsroom/press-releases/go-moon-announcement

[5] 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5/7/eaav2558

[6]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5/6449/155

[7]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5/6449/145

[8]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5/6449/150

作者:窗敲雨

編輯:李子

本文來自果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果殼 的精彩文章:

不是人的腦子只用了10%,而是只有10%的人用了腦子
沒有那些行星,人類不會出現在這裡

TAG:果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