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南宋 · 番騎獵歸圖」中的傳統服飾

「南宋 · 番騎獵歸圖」中的傳統服飾

#中國傳統服飾##宋代繪畫#

【南宋 · 番騎獵歸圖】紙本 設色

作者:趙伯驌

規格:縱22.1厘米*橫24.9厘米

館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南宋 · 番騎獵歸圖」中的傳統服飾

南宋《番騎獵歸圖》

此畫傳為南宋畫家趙伯驌(sù)所作,對頁有清乾隆帝弘曆的詩跋:「射得羚羊馱馬上,凌風意氣自然粗。韜弓捻箭仍獵去,弗學胡瓌(guī)《卓歇圖》。」 趙伯驌(1124—1182年),字希遠,宋朝宗室,是趙伯駒的弟弟,兩兄弟同為南宋著名畫家,皆擅畫山水、人物。趙伯驌還擅長花鳥和界畫。「界畫」簡單說就是利用尺子畫線所做的工筆畫,一般都是用以描繪工整寫實,造型準確的亭台樓閣、宮苑城池等題材,是重要的中國畫種類。其傳世作品有《五金闕圖》、《番騎獵歸圖》等。

「南宋 · 番騎獵歸圖」中的傳統服飾

南宋《番騎獵歸圖》局部

在古時,我國北方地區生活著很多游牧民族,特別是在五代之後,契丹、女真等族的領土得以擴張,胡漢之間的交流更為密切,他們生活、狩獵的場景也表現在了繪畫作品中。自唐代末期,尤其是五代兩宋之際,「番騎」題材繪畫逐漸流行,成為畫壇上富有特色的繪畫創作題材。今天介紹的繪畫作品便是「番騎」題材繪畫,反映了契丹的游牧生活面貌。

「南宋 · 番騎獵歸圖」中的傳統服飾

南宋《番騎獵歸圖》局部

此畫描繪了番人狩獵歸來的場景。畫中番人神情愉悅,一眼閉一眼睜,聚精會神的在調整著箭羽的準確度。其身後一馬匹馱著一隻野羊,似是陪主人打獵跑了很多地方,略顯疲憊。

「南宋 · 番騎獵歸圖」中的傳統服飾

南宋《番騎獵歸圖》局部

契丹遼地冬季嚴寒漫長,由於動物皮毛有很強的防風禦寒功能,因此契丹人冬季多戴皮帽,著裘皮服裝,穿革靴。

「南宋 · 番騎獵歸圖」中的傳統服飾

南宋《番騎獵歸圖》局部

宋人洪皓《松漠紀聞》就有記載:「北方苦寒,故多皮衣,雖得一鼠,亦褫(chǐ)皮藏之。」畫中番人頭戴皮帽,身著左衽窄袖裘皮袍服,下身穿釣墪襪褲,腰圍捍腰,外系革帶,足著尖頭靴。捍腰也稱「扞腰」,為袍帶的背飾,使用時自腰後繞於腰上,在腰前繫結,是契丹人頗具民族特色的服飾之一。《遼史·儀衛志》記載:「皇帝幅巾,擐甲戎裝,以貂鼠或鵝項、鴨頭為捍腰。」沈從文先生所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也提到:「便裝外加彩綉捍腰,為一般宋元畫契丹、女真胡騎常見,而在中原武將常服中則少見。」

「南宋 · 番騎獵歸圖」中的傳統服飾

南宋《番騎獵歸圖》局部

畫中番人配飾應為遼代契丹族所屬。蹀躞(dié xiè)帶起源於鮮卑和突厥等游牧民族,起因是為了方便在腰帶上掛刀具、印契、嚢袋、飾品之類的隨身物品。據《夢溪筆談》記載:「中國衣冠,自北齊以來,乃全用胡服。窄袖緋綠,短衣長靿靴,有帶,胡服也……所垂蹀躞蓋欲佩帶弓劍、算囊、刀礪之類。」唐朝時,開始將蹀躞帶作為官階禮制的象徵物,其成為官員腰帶的標準配飾。契丹民族受中原漢王朝影響,在接受了唐王朝封賜禮服的同時,也接受了唐王朝的一套蹀躞禮制。當時官員常服制度中曾經規定,五品以上武官須在腰間懸佩七件物品以示身份,所謂「蹀躞七事」。《遼史·儀衛志》記載:「武官?鞢七事:佩刀、刀子、礪石、契苾真、噦厥(yuě jué)、針筒、火石袋。」由此可知,此畫人物應為遼國五品以上武官。契丹人蹀躞帶上系著的佩件,大多為契丹人在草原放牧遊獵時常用到的基本生活用具。

#遼代服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