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書法深層次的問題其實就是這麼簡單,搞明白了作品就有高度了

書法深層次的問題其實就是這麼簡單,搞明白了作品就有高度了

一提起書法批評,有的人就認為這是一個理論化的體系問題,實際上,這種認識只是一個表面現象,只是看到了問題的表面,並沒有深入到深層次的角度去考慮它所存在的真正意義。所謂書法批評,是指在有了書法以後,人們對它的鑒賞的認識,並且找出其中的藝術美和不足之處,需要加以改進的問題,換句話說,書法批評是既有審美的過程,也有指正美的過程。

書法批評的根源

自從有了文字以後,它起初的價值是有傳遞思想、交流文化的作用,書法批評並不是隨著文字的產生而出現的,而是在經過了幾千年以後才逐漸走到它的體系中來。

中國哲學是書法批評的根源和思想基礎,也就是說,書法批評是以中國哲學為根本宗旨來開展的批評活動,中國哲學大致可分為:儒家經典、道家思想和佛教化的理論,即禪宗。

儒家哲學對書法的影響

包括易學和孔子兩類學說是書法活動的思想基礎。周易是中國先民對宇宙、社會和人生的基本看法,它之所以和書法批評有關,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周易對象和意的認識正是書法中的"象"和"意"的表達。"象"本來是先賢從自然社會中對符號的概括表達,也是主觀的意識,在書法中,"象"是指文字元號,"意"是指由這些文字所引申出來的背後的文化意義,也就是孔子所說的"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有些現象雖然看似文字性的表面,但它仍然是用語言文字難以表達出來其中的意義,人們在欣賞書法時,不只是欣賞以文字為載體的藝術,而是由它的形體構造所產生的意味。

二是陰和陽的對立關係。易學中往往把事物分為陰和陽兩個系統,這也是宇宙萬物中的兩個自然關係。書法也是基於這兩個系統來說明它所存在的辯證關係,如章法結構中的虛實、筆畫中的陰陽、向背等,有了這些關係,書法的形式、內容和所引申的感受會更加豐富,這些既是辯證矛盾的,又是對立統一的關係,與易學中的陰陽是一脈相承的。

三是孔子的真善美。《論語》中說:"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德。"這個德是屬於"善"的範疇,"言"是表現"德"的外在形式。"有德"是指符合一定時期社會倫理道德規範的標準,如果一個人時時處處以這個標準來約束和要求自己,那麼,他就具有高尚的人格和善良的品德。從書法角度來講,其終極目標就是要求在做人上下功夫,也即是人的品德修養問題,所以它是從孔子的思想中延伸出來的。

道家哲學對書法的影響

道家有兩部最為經典的著作,一是《老子》,二是《莊子》。老莊哲學承認"真",認為只有"真"才是自然的,但並不認為有善有美,《老子》中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善之與惡,相去何若?"美與惡,善與不善,都歸於虛無,只有自然的本真美才是最重要的。因此,道家所強調的"真"與"美",最後都歸旨於自然之美中來。從南北朝開始,書法批評中就開始出現了"自然"、"天然"的重要概念,這都是源於道家的思想基礎。

?禪宗思想對書法的影響

禪宗思想主要來源於佛教中國化的影響,是佛宗思想。從歷史上來看,禪宗思想對書法的影響是很小的,尤其是唐代以後,一些學儒才把禪宗思想引入到書法中的來,比如王國維、梁啟超、宗白華等人用西方美學和佛家思想共同來觀照書法的審美和"意"的態度,總體來說,禪宗思想並不像儒家和道家對書法影響面廣、影響程度那麼深。

書法批評是源於中國哲學的思想影響,它所影響的範圍、程度都是由於它是先賢在認知世界中所積累下來的經驗,並且得到後世一步一步檢驗而來的,從這種意義上來講,書法也是中國哲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習書法必先要知悉儒家、道家、佛家文化,從中尋找美的存在、自然的天性才能更好、更深地表現書法之美。

本文由《太一智慧書畫藝術》平台整理髮布,歡迎關注,一起長知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一智慧書畫藝術 的精彩文章:

這幾種情況下寫字,不是書法創作,而是書法「自殺」
學習書法的方法是要把更多的時間花在這裡,而不是去臨帖

TAG:太一智慧書畫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