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心經》的修行大義(一)

《心經》的修行大義(一)

《心經》的修行大義(一)

作者簡介:蘇樹華,上世紀九十年代,隨母音老人蔘學,2003年獲得南京大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佛教文化。2000年後,遵照母音老人的傳法囑咐,隨緣傳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門。

我們依據《心經》的開示,結合自己的修行,概略地說說《心經》的大義。

佛教經典,名字很多。名字雖多,然而,事實卻只有一個。這個事實就是此「心」。諸佛教典,只為指示此「心」。經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此一大事因緣,就是令諸眾生,發明心地,令諸眾生,入佛知見。諸佛教典,皆是合著這個「心」,順著眾生「緣」,採取不同的方式,運用不同的比喻,唯說此一大事因緣。《金剛經》是指示這一「心」的,《法華經》是指示這一「心」的,《華嚴經》也是指示這一「心」的。各部經典的因緣不同,指示的方式有別,然而,指示的事實,卻皆是這一「心」。譬如《金剛經》,「金剛」是個比喻,比喻金剛不壞,比喻能斷煩惱。我們人人皆有這個金剛不壞的佛性,這就是我們的清凈法身。我們的佛性,我們的法身,不生不滅,不成不壞,所以《金剛經》就用金剛作比喻。《妙法蓮華經》也是指示這一「心」的。問:如何是妙法?答曰:這個無相真心,沒有執著,沒有掛礙,神通廣大,妙用無邊。這個妙用無邊的心,就是人人本自具足的妙法。問:如何是蓮華?答曰:這個無相真心,清凈無染,猶如蓮華,所以就用蓮華作個比喻,比喻這個清凈無染的心。諸佛教典,皆說此心,諸佛教典,皆名心經。心經這個名字,是一切佛經的總名。

經文第一句——「觀自在菩薩」。這個「觀自在」,就是觀自己,就是找自己,而不是觀他人,而不是找他人。我們修行佛法,不是向外找一個什麼境界,也不是向外找一個什麼偶像,而是反聞聞自性,反觀觀自在,把自己的本來面目找回來。凡是觀自在的人,皆稱菩薩。凡是菩薩,皆是觀自在的人。我們修行佛法,就是觀自在,而不是觀他在。打宗教的妄想,打神通的妄想,自造妄想,自我誑惑,那就成了觀他在,那就成了著相外求,那就成了外道,而不是菩薩。

在這幾天的打坐修行中,我一直在提示大家:回頭看看,這聞聲的是誰?這觀音的是誰?這是誰啊?聲音從我們心中一划而過,這劃而不破的是什麼?我反覆提示大家,就是讓大家觀自在,就是讓大家找自己——找這觀音的人。這觀音的是誰?第一天打坐,心裡很亂,定不下來。到了第二天,就會逐漸安定下來,定境也越來越深,掛礙也越來越少,心裡也越來越清凈。越來越清凈,越來越空蕩,這就是「行深」。這個「行深」不是四禪八定的「深」,而是道行很深,廣大圓滿。深到了什麼程度?已經到達了彼岸。圓滿到什麼程度?已經證悟了本來。

若欲到達彼岸,先需消除習氣。原來很執著的事,逐漸變得不太執著了。原來很在意的事,逐漸變得不太在意了。原來很掛礙的事,逐漸變得不太掛礙了。修到了一定程度,契悟了無相真心,就是行深,這就是般若波羅蜜多,這就是大智慧到彼岸。彼岸在哪裡?這一點不能搞錯了。若是搞錯了,以為彼岸在對面的某個地方,那就永遠也不能到達彼岸了。彼岸不在別處,回頭是岸。回過頭來,反觀自心,便是悟前的行持。在行持的過程中,豁然之間,證得自心,便是到達了彼岸。可是,不懂得佛法的人,他總是著相外求,追逐幻相,而不知反觀,這見色的是誰?這聞聲的是誰?這起心動念的是誰?不知反觀,一味外求,這就是凡夫。我們不要向外追尋,我們要反觀自見,這見色的是誰?這聞聲的是誰?這起心動念的是誰?回頭是岸,悟了便是波羅蜜。既然波羅蜜了,那就是明心見性了,那就是往生凈土了。這個往生凈土,不是世人說的死了,而是指覺悟了自心,到達了彼岸。什麼時候覺悟了,就是什麼時候往生凈土了。往生凈土了,明心見性了,波羅蜜多了,這時,再看世界萬相,我們就會發現:五蘊皆空。五蘊本來就是空的,不是人為修成的。但是,五蘊皆空,並非死寂頑空,而是真空妙有。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般若波羅蜜多時,那是個真空妙有,而不是什麼都沒有。如果是什麼都沒有了,沒有了色相,沒有了音聲,沒有了妙用,我們修行的結果,如果是這個樣子,那還有什麼意義呢?那真是太可怕了。你把前面的紅綠燈修得沒有了,你把前面的大坑修得沒有了。可是,你開車闖紅燈,照樣被挨罰。走路不見坑,照樣掉進去。紅燈明明有,大坑明明在,可是《心經》上卻說「五蘊皆空」。這到底是空?還是不空?這到底是佛經錯了?還是學人錯了?當然是學人錯了。學人錯誤地認為,五蘊皆空就是什麼都沒有。可是,五蘊皆空並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同樣,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受不異空,空不異受。想即是空,空即是想,想不異空,空不異想。行識二蘊,亦復如是。一切萬法,亦復如是。在我們打坐的時候,那不時傳來的狗叫聲,你聽到了嗎?那狗叫聲,是不是個空相?還有其他聲音,是不是個空相?經雲「是諸法空相」。那狗叫聲也是一法,也是個空相,然而,卻不是沒有。你如果還是體會不到這個「空相」的義,那麼,我們就再退一步來說,空相就是留不住,空相就是會過去,空相就是生生滅滅的現象。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明心見性時,照見五蘊皆空。若復有人,還未般若波羅蜜多,還未明心見性,那麼,在他的境界中,那就不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而是「色即是色,空即是空,色異於空,空異於色」。五蘊皆空,色空不二,這是悟後的境界,而不是迷時所見。

到達了彼岸,照見五蘊皆空,這時,苦厄也空了。問:您被大黃蜂蟄了,這時,您疼不疼?答曰:疼。問:空不空?答曰:空。問:既然疼,怎麼是空呢?答曰:這個疼相,就是個空相。諸法空相,並不是什麼都沒有。若是什麼都沒有了,那就不是諸法空相了,那就成了死寂頑空了。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要把這個「空」理解成「什麼都沒有」,全境皆是色,全色皆是空。無色外之空,無空外之色。(師舉手)正見手相時,你的目前,是空?還是色?(師放手)手相消失時,你的目前,是空?還是色?見我舉手時,若說這是色。手相消失時,若說這是空。如此見解,佛所不許。「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之與空,不是兩個,而是一個。一切色相,皆是空相,一切受相,皆是空相,一切想相,皆是空相,行相識相,亦復如是。

《心經》上說的「色即是空」,也不是析法空。所謂析法空,就是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八分為十六,一直分析下去,分析到臨近虛空。這時,有人便錯誤地認為,一切色相,皆是這個臨近虛空構成的,所以說「色即是空」。《心經》上說的「色即是空」,不是析法空,而是諸法空相。如何是諸法空相?答曰:過去法不可得,現在法不可得,未來法不可得,一切諸法,皆是過眼的煙雲,皆是鏡中的影像,取不到,留不住,究竟不可得。

「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一切萬相,唯心而現,故曰現相。唯心所現,唯心所隱,故曰心源。我們聽到的聲音,皆是唯心所現,皆是心的妙用。我們見到的形色,皆是唯心所現,皆是心的妙用。我們生起的念頭,皆是唯心所生,皆是心的妙用。一切萬相,皆是心中的泡影,猶如空中的閃電,故經云:「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譬如有人,見鏡中鮮花,很是歡喜,若欲取得,終不可得。鏡子中確有鮮花嗎?無有實際,豈能取得?這時,又見鏡中牛糞,很是厭惡,若欲消除,已成妄為。鏡中確實有牛糞嗎?無有實際,何談消除?鏡中的鮮花,以及牛糞,只是個影子,只是個空相,無有實際。既然是個空相,無有實際,那麼,更有什麼實際地生滅、垢凈、增減呢?

我們的無相真心,也是「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我們打坐的時候,你聽到狗叫了嗎?狗叫時,我們的無相真心是否會增加一點?狗不叫時,我們的無相真心是否會減少一點?若有一百隻狗一起叫,我們的無相真心是否會增加一百倍?我們的無相真心,不因聲音而生,不因聲音而滅,不因聲音而垢,不因聲音而凈,不因聲音而增,不因聲音而減,這就是無相真心的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一個聲音從我們的心上划過,這個聲音是否會沾到我們心上?不會的。猶如鏡子不沾影子,無相真心也是不染幻相的。經云:「離一切相,則名諸佛。」即一切相,離一切相,即離同時,無有先後。無相真心,原本如此,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這個「空」,不是「色即是空」的「空」,也不是天空的空,而是空心的空。這個空心,是個遍含諸有的空心妙體。「色即是空」的「空」,這是個空相。天空的空,也是個空相。我們見到的天空,它只是我們心中的一個色相,它只是我們心中的一個影子,而不是遍含諸有的空心妙體。《楞嚴經》云:「汝等當知,有漏世界十二類生,本覺妙明覺圓心體,與十方佛無二無別,由汝妄想,迷理為咎,痴愛發生,生髮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則此十方微塵國土非無漏者,皆是迷頑妄想安立,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里。」「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這個「空」,就是我們的遍含諸相的空心妙體,就是我們的清凈無染的自性法身,就是我們的無形無相的妙明真心,這個心,就是《心經》的「心」。這個妙明真心,遍含萬相。這個妙明真心,不居一物。鏡中無物,水中無月,生滅幻相,無有實際。

《心經》的修行大義(一)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宗文化 的精彩文章:

無念不是無記,更和外道、凡夫的無念不同
稍一走作,便落相對

TAG:禪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