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守荊州,魏延守漢中,張飛鎮守閬中是否英雄無用武之地?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5月曆時近兩年的漢中之戰落下帷幕,劉備擊敗曹操拿下漢中,東西兩川合二為一這對劉備來說意義重大,不過在選定由誰鎮守漢中的問題上劉備的選擇有點出人意料,劉備棄用張飛選擇了當時只是個牙門將的魏延出任漢中太守,而張飛呢?仍然鎮守巴西閬中(閬中是巴西郡的郡治,214年劉備拿下益州後張飛就一直鎮守此地)。
219年6月拿下東三郡後劉備的實力達到了頂峰,此時的他擁有半個荊州、整個益州和東三郡,相對來說荊州和漢中的戰略地位最為重要,因為要直接面對外敵所以鎮守兩地的主將作用尤為突出,反觀鎮守益州腹地閬中的張飛似乎有點大材小用,那麼關羽守荊州,魏延守漢中,張飛鎮守閬中是否英雄無用武之地?其實並非如此,我們來分析一下。
我們從地圖上可以看到(此圖是劉備攻取西川的示意圖),成都(蜀漢政治中心)、漢中(防守曹操的前線)和巴郡的江州(江州以東就是永安和秭歸、夷陵一線,219年襄樊之戰前在劉備手中)形成一個三角形,而巴西郡的閬中剛好地處這個三角地帶的核心區域,到三地的距離都差不多。
閬中以北不遠就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劍閣(日後司馬昭三路伐蜀時,姜維就是退守劍閣阻擋住了鍾會大軍),外敵入侵無論是從陰平還是漢中都要走劍閣入川(至於鄧艾走陰平小道那時僥倖,諸葛亮在的時候陰平小道有駐軍,只是劉禪時期撤了而已)。
閬中不僅可以作為漢中的堅實後方,如果機會合適同樣也可以出劍閣攻取武都郡和陰平郡(當時武都和陰平不在蜀漢手中,一直到229年諸葛亮第三次北伐時才從曹魏手中奪得兩郡),所以閬中進可攻退可守,又能有力的支援漢中。
在219年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孫權襲取荊州之前,因為江州-永安-秭歸-夷陵-江陵這條防線都在蜀漢手中,張飛鎮守閬中更大的意義是策應漢中,但是在襄樊之戰後,永安以東的秭歸、夷陵、江陵全部落入孫權之手後,江州的位置就顯得尤為重要(劉備伐吳時派趙雲守江州就是出於這個考慮),而從閬中順江而下可以很快到達江州,一旦東線有事,張飛可以很快出兵江州沿江而下直到永安前線。
由此可見閬中的戰略地位相當突出,重要性其實不在漢中之下,以張飛暴烈的性格出鎮漢中未必是最佳人選,但是鎮守閬中策應成都、漢中和江州三地,以及擇機出兵攻取陰平和武都卻是不二的最佳人選。
劉備用人確實有一套,幾乎可以做到人盡其才(當然也有看走眼的時候,比如錯用了糜芳和傅士仁),張飛鎮守閬中達七年之久並非是英雄無用武之地,而恰恰是劉備對他的重用,當然張飛做得其實也不差,比如張郃進犯巴西就被張飛狠狠的揍了一頓狼狽的逃回到了南鄭。
(原創文章,謝絕轉載!請勿抄襲!抄襲必究)
※三國跳槽最頻繁之人是誰?一生換了八個老闆,連賈詡都望塵莫及
※蜀漢後期可比趙雲的兩大名將:一個統率白毦兵,一個鎮守南中七郡
TAG:百丈之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