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公司做實驗得了諾貝爾獎,還把公司告上了法庭
中村修二(來源:wikipedia)
撰文 | 張華
缺失的藍光
1973年4月,本文的主人公,19歲的中村修二進入位於四國島的德島大學,成為一名電子工程系的本科生。中村修二大學畢業以後,繼續留在德島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他的導師名叫多田修,多田修的實驗室主要從事半導性鈦酸鋇的物理性質研究,中村修二在實驗室里工作,積累了一些半導體製備的知識,這為他日後獲得諾獎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碩士畢業以後,中村修二進入了大學附近的一家鄉鎮企業——日亞化學工業公司上班。
中村修二入職日亞化工的場景(來源:諾獎官網)
這是1979年的春天,LED產業開始迅猛發展。LED是一種半導體發光的器件,在物理學上稱為固體發光技術(solid state light)。日光燈內充的是氣體,所以日光燈這樣的傳統光源是氣體發光;而半導體發光的技術,則是固體發光。LED為什麼能發光呢?簡單地說,半導體中的電子與空穴結合在一起時,會發出光子,其情景類似於一塊石頭(電子)掉到水井(空穴)里,會濺出水花(光子)。
當時,市場上開始出現紅、橙、黃、綠等顏色的LED燈。這些LED可以做成五彩斑斕的霓虹燈,裝點著城市街道的夜景。除了製作廣告牌,LED燈在照明產業也有巨大的潛力。因為LED可以大幅降低照明所需的電量。相同功率的LED燈,所需電能只有白熾燈泡的1/10。
為什麼LED那麼省電呢?因為LED是冷光源,它不會產生紅外線與紫外線這種對照明無用的損耗。另一方面,LED燈的壽命極長,至少可以到達上百萬小時,也就是說一盞LED燈可以用392年。所以,無論從節能還是從使用壽命來說,LED燈的市場前景被極度看好。
但是,儘管五顏六色的LED燈已經出現,當時人們卻無法製造出白色的LED,因此也就沒法用LED燈實現照明。
而歸根結底,造不出白色的LED,是因為當時人們無法生產藍色的LED。要產生白光,有兩種方案,一種是藍色與黃色的組合,另外一種是紅色、綠色與藍色的組合。無論怎麼樣,這都需要用到藍光LED。
來源:S。 Pimputkar et al。, Nature Photonics
開發藍光LED
在日亞化工,中村修二的工作任務就是開發LED。
日亞化工是一家以產品銷售拉動增長,而不是以技術推動增長的小公司。日子看起來十分平靜,就好像四國島上的雲淡風輕。但是,中村修二內心並不寧靜,因為他想干一番大的事業。
一開始,中村修二主要研究磷化鎵(GaP)與砷化鎵(GaAs)半導體晶體的生長工作。辛苦工作了10年後,他對開發LED的流程與方法已經有了相當的知識與技術積累。
1988年,中村修二已經來公司九年了,他走進公司董事長的辦公室,提出了要用氮化鎵(GaN)研製藍光LED——氮化鎵這種半導體可以發出藍光,波長很合適。董事長當即決定資助500萬美元的項目經費,進行破釜沉舟式的研發。對於這樣一個鄉鎮企業,500萬美元的研發費用無疑是一筆巨款。
可是,怎麼樣才能做出藍光LED呢?當時的學術界與工業界都還停留在迷糊的狀態。
為了學習開發藍光LED技術,公司派遣中村修二在1988年到1989年間去美國的佛羅里達大學進修,學習藍光LED技術所需要的金屬有機物化學氣相沉積(MOCVD)結晶技術。當時的中村修二沒有發表過論文,所以在美國大學裡大家都不把他當研究人員看待,開學術會議也沒人通知他去參加。大家只覺得他是一個在實驗室打雜的人。
從美國回來後,中村修二學會了MOCVD技術,公司也購買了設備,中村修二開始用MOCVD技術製備氮化鎵的LED。
1991年,中村修二製備的氮化鎵終於發出了藍光。不過,光亮度很暗淡,做照明光看起來是沒希望了。中村修二繼續研究,在1992年研製出了高效率的藍光LED——這種結構叫做雙異質結構,改進了原來的傳統PN結構。這意味著日亞化工可以提供高效率的藍光LED了,這一下子開闢出一片藍海,日亞化工也迅速佔領了藍光LED的市場,快速擴張為一家大企業。
藍光LED燈(來源:wikipedia)
「工藝大師」
那麼,中村修二的貢獻到底是什麼呢?
簡單地說,氮化鎵是一種十分難做出來的半導體材料。而中村修二的主要貢獻,是提出了生長氮化鎵晶體的金屬有機物化學氣相沉積法。在中村修二之前,半導體藍光光源薄膜材料的製備工藝一直做不好,而中村修二解決了這個工藝難題。
對於高質量氮化鎵薄膜的生長,中村修二改進了MOCVD過程中組分氣流進入的方式,他設計了雙氣流式金屬化合物氣相外延生長工藝,掌握了批量生產高效率藍色LED的關鍵技術。中村修二在普通藍寶石基片上獲得高效率的氮化鎵薄膜。
中村修二的另一個貢獻是氮化鎵空穴導電的調控。
LED發光效率與半導體材料的光學折射率有關。一般的半導體材料折射率接近4,而空氣的折射率僅為1。所以,當電子掉進空穴里產生光子後,光線在半導體材料內能順暢傳播,但要想傳播到低折射率的空氣中,卻是非常困難的。
對此,中村修二改進了半導體材料,在氮化鎵中摻雜銦氮化鎵來實現周期量子阱結構,降低了材料的折射率,大幅提升了亮度。可以做到300流明/瓦特的發光效率,這是日光燈發光效率的4倍。
以上兩大貢獻,使得中村修二把日亞化工的藍光LED推向了全世界。
從1991年起,中村修二在日本與美國的學術雜誌發表了多篇論文(日亞化工不一定知情),介紹自己研發藍光LED的過程。正是這些論文,成為了諾貝爾獎委員會授予中村修二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重要依據。
中村修二發表的論文之一。在這些論文中,中村修二的工作單位寫的是日亞化工研發部。
狀告日亞化工
1993年,日亞化工實現了藍光LED的量產。同時,日亞化工以公司的名義申請了藍光LED的專利,據此來壟斷技術,但只獎勵給了專利發明人中村修二2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140元)的獎金。
1999年底,中村修二從日亞化工離職,前往美國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擔任教授。由於拒絕簽署「保證3年內不再從事藍光二極體的基礎技術研究」的保證書,在日亞化工工作了20年的中村修二沒能拿到離職補償。
2004年1月,中村修二把日亞化工告上了法庭,要求公司支付藍光LED的發明補償金200億日元(大約11億人民幣)。後來,東京高等法庭組織雙方調解,中村修二接受了日亞化工給與的8.4億日元(約4800萬人民幣)的補償。
到了2014年,中村修二因為發明高效率的藍光LED,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徹底震驚了科學界。對於他與日亞化工的官司,因為涉及到的案件標的巨大,已經成為專利史上的著名案件。這個案件引起了很多討論,涉及到職務發明的發明人應該如何分享經濟權益,這不但在日本,而且在中國同樣有探討的意義。
※同一天!探月、載人兩大航天工程皆有大消息
※炙手可熱的5G,如何逼近信道容量的香農極限?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