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獨一無二!中國武裝直升機不僅能掛導彈 還能掛一種小飛機
中國攻擊直升機簡史兼WZ-19小議
Snakefilm
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建設一個強大的航空工業成為了國家意志和全國人民夢寐以求的願望,在1951年4月,中央軍委發布了《關於航空工業建設的決定》,也是新中國航空工業的發軔之始。解放軍直升機部隊因應時代潮流與戰爭型態順勢誕生,最初歸屬於空軍管轄,隨著1986年10月3日中央軍委正式批准組建陸軍航空兵,在1988年1月陸軍第一支陸航部隊成立,陸航從空軍接收了大批裝備,包括國產的直-5、直-6、直-9,以及美製S-70C"黑鷹"、俄制米-8及米-17、法制SA-342L"小羚羊"等多型直升機。初步實現了配合地面部隊觀測、運輸、搜救、武裝攻擊等多種任務。
中國攻擊直升機的前世今生 早期改裝及進口
由於長期沒有專用的武裝直升機,空軍(含後期的陸航部隊)只能通過在中型運輸直升機上加掛武器的方式,早期如在哈爾濱直五、從俄羅斯進口的米-8/17等中型直升機上加掛火箭巢、機槍等,為地面部隊提供有限的火力支援,但中型直升機尺寸較大,靈活度先天不足,戰鬥力實在有限。解放軍於1987年向法國購買了少量(12架)小羚羊直升機,裝備陸軍航空兵部隊,主要用於偵察、搜索、觀測等用途。外掛可選擇4枚法制HOT反坦克導彈、機槍、機炮或火箭等武器,初步具備了反坦克能力。建立一支專業的武裝直升機部隊,成為當時我國陸航勢在必行的努力方向。
機身下方加裝機槍的直-5
武裝型的米-17
從法國進口的小羚羊
海豚變身的武直-9
中國與法國自從合作以SA365N1「海豚」為原型,仿製為直-9A,並列裝部隊之後;總參陸航局經過研究,認為透過對直-9A加以改裝,就能使該機擁有火力支持的功能。於是從1998年起開始加裝火箭巢的改裝實驗,並加以結構加強,在1998年8月4日首飛,型號稱之為直-9G(輕型多用途直升機),成為中國專業武裝直升機的先驅;並於同年10月交付部隊使用,等於是為國產專業武裝直升機進行實驗、測試與評估。
一般被稱為"武直九"的則是直-9W(輕型武裝直升機)、直-9WA和直-9WZ,另外還有以國產的H-425型民用直升機為基本平台的出口型直-9WE,並外銷肯亞,不僅增強了肯亞的武裝直升機戰鬥力,同時也加強了雙方的外交關係。
霹靂火武直-10
武直-10 是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款中型攻擊直升機,其命名"霹靂火"。作為中國陸軍九五計劃中的重點,獲得領導高層的高度重視,由昌河飛機工業公司與哈爾濱飛機總公司共同負責研究及發展,於2012 年珠海航展中正式公開亮相。
該型配有前後階梯式的雙人座艙,採用翼身融合結構的短翼。全長約14.15米(旋葉轉動時),高約3.84米,寬約4.35米,後三點式防衝撞起落架,大量採用吸波材料和塗裝,不僅縮短被敵人發現的距離,同時也減輕機體重量。武直-10 在戰場上的生存能力極高,擁有YH 毫米波火控雷達及KZ900 偵察吊艙,可以完全在接敵隱蔽展開攻擊。在10-15 米處進行超低空飛行,幾乎是緊貼著地面的狀態下攻擊地面目標,因此有著"樹梢殺手"之稱。配備紅外熱像儀,夜晚可清晰地瞄準目標,具備全天候作戰能力;雖不具備隱身能力,但透過機身上的國產隱形塗料,仍能降低雷達和紅外信號探測。
陳列於北京軍事博物館的武直-10
一般軍事觀察家評論武直-10的綜合性能,都認為可與美國AH-64阿帕奇攻擊直升機相媲美。但兩者因設計理念與工藝條件稍有不同 ,加上造價與維持費用的經濟因素,顯然武直-10需要經過列裝部隊與實戰歷練之後,才能較為客觀的評論高下。
過渡與訓練為主的武直-11
陸續發展武裝直升機的過程中,除了較為外界熟知的武直-9、武直-10系列之外,亦有由法國生產的AS-350B輕型直升機仿製的直-11,改裝成武直-11輕型武裝直升機。
武直-11有兩種型號,裝用國產渦軸8D發動機稱為直-11WA,裝用法國制的阿赫耶2B1A發動機稱為直-11WB。武直-11屬於輕型武裝直升機,能掛載四枚紅箭-8反坦克導彈,火箭彈和機槍等武器系統,但因載彈量較小,火力相對較弱。
武直-11能安裝火控系統及全天候觀瞄系統,也可執行晝夜全天候作戰。在操作成本的考慮下,亦可作為教練型,用以培訓武裝直升機初級飛行員。武直-11的研製成功,在中國航空發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比較有意思的是,2016年的珠海航展上,武直-11除了掛載新型AG-300 / M空對地導彈外,右邊內側掛架上有著一枚型號SW-6(Sky Wing 6)空中可部署戰術無人機(UAV),有評論員認為其主要用途是發射後前出至敵方陣地附近實施偵察和電子干擾,但也有人認為,其機體上沒有安裝感測器探頭或窗口,應該不具備偵查能力,同時其單體光滑,更類似於巡飛彈一類的武器。
青出於藍的武直-19
自首次公開露面就吸引了大量國內外媒體眼球的武直-19新型武裝直升機,是本文作者覺得最適合現階段國內使用的武裝直升機,其設計源自於直-9W,為雙座型攻擊直升機,最大起飛重量為4.5噸,飛行速度最高為245公里/小時,航程可達700公里,主要用於消滅敵方的裝甲車輛,技術裝備和其他地面目標。就技術性能來說,武直-19與最新型的義大利的A-129和日本的OH-1類似,其設計思路類似於美國當年下馬的RAH-66科曼奇式武裝直升機,它擁有靈活刁鑽的飛行性能、先進的隱身科技以及尖端的電子系統,能神不知鬼不覺地滲透敵方防區。除了精準地投射強大武力之外,它更能偵查到許多有價值的情報並且傳輸給友軍以及指揮官,使得專用的武裝直升機(如武直-10)不再只是火力強大的個體,武直-19的設計思路是作為靈活的偵察騎兵,作為整個陸軍情報的中繼站,讓指揮員及時獲得充足且有效的敵方情報,同時又具有相當強大的對地攻擊能力、自衛能力和空戰能力,是偵查、打擊、護航的多面手。與武直-10搭配,形成1 1〉2戰鬥力。
在2017年9月在天津舉辦的第四屆中國直升機博覽會開幕時,展出的新型WZ-19直升機的旋翼上端有出現了一個神秘的圓形物體,類似於美國AH-64E長弓阿帕奇。據信,與AH-64E一樣,這是武直-19安裝了新型毫米波雷達的直接證據。毫米波雷達也是提高武裝直升機在惡劣天候下提高探測距離與多目標攻擊能力所必不可少的裝備之一。因為由於地面雜波的干擾且直升機的空間與載荷限制,普通的機載火控雷達無法直接安裝在武裝直升機上面,毫米波雷達所具備的小體積、輕重量、較大的天線增益、波長相對較小、對目標分辨強大、抗雜波干擾特性明顯等特性不僅可以保證必要的探測距離,而且一個脈衝既可以獲取目標方位,也可以測得目標距離。無論在夜間、還是雨霧天氣,即使在戰場的硝煙里,毫米波雷達均能有效穿透,發現與識別地方目標。
同時桅杆頂部的毫米波雷達可使WZ-19的觀瞄沒有任何死角,賦予了WZ-19與多個目標交戰的能力,同時通過高速數據鏈,WZ-19可與其他己方作戰單元迅速交換情報,使得整個己方機群和後方的火力打擊集群均具備多目標打擊能力。該雷達被命名為YH,是"浴火"的縮寫。YH MMW FCR與機載電子戰系統的其他子系統完全集成,例如雷達告警接收器(RWR),激光告警接收器(LWR),電子支持措施系統(ESM)和電子對抗系統(ECM)。據英國《簡氏防務周刊》的推測,WZ-19的毫米波雷達肯能就是WZ-10所使用的毫米波雷達的輕型版,同樣據外刊推測,用於Z-10的毫米波雷達是由中國北方電子公司(China Northern Electronic Co.)開發。這款雷達的重量僅69.5千克,不到前蘇聯繫統的一半。相比之下,俄羅斯用於Ka-50N的Arabelet / FH-101和用於米-28N的Khinzhal 毫米波雷達的重量約為150千克。用於WZ-19的只會比武直-10的更輕。
然而WZ-19也有其天生的缺陷,因為發展於民用直升機,其武器載重量並不是很大,同時安裝毫米波雷達後也增加了一定的重量,根據2019年3月哈飛公布的出口型號(WZ-19E)的技術參數來看。其武器配置方案如下:
2×4枚空地導彈;
2×4枚空地導彈 2×7枚70mm火箭;
2×4枚空地導彈 1×2枚空空導彈 1副油箱;
2×4枚空地導彈+2具12.7mm航空機槍吊艙;
4×7枚70mm火箭。
WZ-8C渦軸發動機
當然,隨著國內航空工業的快速發展,其發動機升級工作也在有條不紊的進行中。有一張公開照片顯示,裝備毫米波雷達的WZ-19出現了2×4枚空地導彈 2×4枚空空導彈的掛載方案,這樣不僅保證了有效的對地打擊能力,自衛和空戰能力也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標準。
總體而言,WZ-19的整體作戰性能與技術性能,雖略低於歐洲的虎式攻擊直升機,但與義大利的A-129貓鼬攻擊直升機相當。與美國的AH-64和俄國的米-28等重型攻擊直升機相比,攻擊作戰能力要弱,但佔有機動性好、維修方便、價格低廉,採購和使用費用合理等優勢。與日本的OH-1等輕型的偵察攻擊直升機相比,則佔有較強的火力和綜合作戰能力、較完善的火控系統,作戰半徑大、生存能力強等優勢。
結語
撇開所存在的問題不談,隨著武裝直升機的大量裝備部隊,解放軍的戰鬥力必將獲得大幅提升,作戰模式也將受到深刻影響,尤其是對地面作戰、登陸作戰和海上作戰的影響。其作戰用途和技術發展在軍方要求與研發單位的合作下,從無到有,從不完善到逐漸成熟,擔負起現代戰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日本增購105架F35內幕:美國揮舞關稅大棒 不買就被制裁!
※超越中國?美國剛測試了一款新型電磁炮,征服月球可以派上用場
TAG:利刃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