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道德經:一個人若是能保持虛空、清靜的心境,到了極致,自然能悟

道德經:一個人若是能保持虛空、清靜的心境,到了極致,自然能悟

俗話說,人生無常,世事無常。

這個無常的根源,來自哪裡?

來自老子《道德經》第十六章。

無論是儒、釋、道,中國文化的心,在一個「靜」字。

諸葛亮精通道家的黃老學問,他留給兒子的智慧財富,在《誡子書》中:「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儒家曾子《大學》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佛門更是清凈之地,「一念心清靜,蓮花處處開」。

中國文化的心,在一個「靜」字。

青少年能靜,才能專心學習;成年人能靜,才能好好做事;老年人能靜,才能心平氣和,延年益壽。

靜而後動,知而後行。知識和實踐能夠合一,內心和言行能夠一致,才是真正的知道,文化傳承。知而不行,不是真知。

一個人若是能保持虛空、清靜的心境,到了極致,自然能悟。

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悟到什麼?這個用文字很難形容。那是天地萬物的根源,是生,也是死;是衍化,道生一,也是復歸,九九歸一。

我解讀《道德經》上一章時,提出這樣的觀點:真正厲害的人,「微妙玄通,深不可識」,你看不透他。

有讀者問:「我只是想知道,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妙在哪裡?」

我看而不答,就像當年佛祖拈花微笑一樣。這個問題,無法用語言和文字回答。

佛祖拈花微笑,是禪宗以心傳心的第一宗公案,心神意會。

如果無法意會,說明自己的心境,還達不到那個層次,那就讓自己清靜下來。虛空思緒,明心見性,答案自然浮現。一切東西本自足,無需向外去求助。

明白了「常」,就知道什麼是「無常」。

老子說:「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這段話,講的就是「常」。

天地之根,萬物之源,有一個如如不動的存在,那就是「常」。

從這個根源,衍化出萬物,萬物經過生長、茂盛、衰敗,消亡,人是萬物的一種,經歷生、老、病、死,最後都回歸到那個根,稱之為「常」的地方。

有人調侃說,人只能活一陣子,卻會死很久。

事實也是如此。所以說,生命無常,世事無常,人生無常。

因為出來混,總要還的。這個混的過程,就是短暫的一生,來的時間,和去的時間,無法控制,這就是無常。

只有九九歸一以後,回到那個「常」,才是塵埃落定。

簡單和深奧,像一隻手的正面和反面,只有開悟,才能明了。

有個名詞,「無明眾生。」

值得注意的是,無明不等於無知,更不等於愚笨。

老子說:「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道生命從哪裡來,回到哪裡去,知道天地規律是怎麼演變的,知道這個「常」,才是有明。不知常,就是無明。

我們都是無明眾生,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不知常,妄作,凶。

不知道規律,瞎折騰,胡思亂想,亂動,那就是妄作,凶多吉少。

很多人,不知常,不知道規律,一輩子忙忙碌碌,都不知道自己為了什麼,那不是妄作,是什麼?

知道規律以後,有明,心中明了,就不會妄作。這個時候,真正的人生,才剛剛開始。

天地規律,亦是天地的秘密。

說簡單,其實也深奧。

最深奧的,和最簡單的,是一個太極的陰陽兩面,就像一隻手的正面和反面。你只開悟了,才能明白其中的奧妙。

靜則能悟。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每天解讀一篇經典,喜歡的朋友,可以點關注,和我一起堅持讀書、提升自己。本文由易瑾還原創,歡迎轉發,分享給更多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易說蓮花 的精彩文章:

什麼樣的人,才算讀懂《道德經》?有3個特徵
《老子》:當一個人不被慾望迷惑本性,則可以洞見天地,明察宇宙

TAG:易說蓮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