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歲姑娘一個人住進終南山,3年後竟造出一家絕美書院
趁著周末工作不忙,四月跑去朋友在山裡開的民宿,看著滿眼愜意的綠色,想起海桑的一句詩:山裡的清靜想我,想的是有點狠了。
在城裡的日子久了,總想回到山裡,什麼都不想,聽聽鳥鳴,聞聞草木香,甚至想定居下來,賴在這裡不走了。
這只是任性的想法罷了,最終還是要回到自己的生活軌跡中。但有一位姑娘,勇敢地把想法付諸實踐,經歷了心酸,也收穫了驚喜,也許你不完全理解,但一定會被感動。
{芍藥姑娘 Vol.1206 }
x
山居生活
結識宋雅靜,是偶然在知乎看到別人的分享。
看見她住的房子,一下就驚呆了:滿目荒草,破破爛爛,像是被遺棄的危房。
一個89年的姑娘,一個人住在這樣的房子里?
宋雅靜自己卻很滿意,誇讚道:「前有樹、側有井,泉水叮咚,古樹遒勁,前庭幾棵大樹,風一吹,呼啦呼啦……」
甘之如飴地住了下來,一個人動手開荒,慢慢改造。
先把院里的荒草拔了,
拔不動就鋤,鋤不動就割。
然後鋪上撿來的石板,搭起竹籬,
開墾出耕種的土地,種上莊稼。
一下「採菊東籬下」的意境就出來了。
改造前
改造後
糊滿舊報紙的破土炕,
收拾收拾,睡的地方就有了。
改造前
改造後
再整改出一個書房,
山裡摘些花花草草做裝飾,
簡單樸素就很美。
一開始沒通水電,天然氣,
用水就去遠處一個泉眼挑過來,
生火就上山撿柴火燒。
圖來自知乎@我桃桃渡河而來
廁所一開始也是露天的。
清理掉雜草、垃圾、破衣裳,
把垮下來的石牆重新磊上,
就成了廁所。
露天廁所和露天洗澡間
看到這,我腦海里已經滿是問號:
這姑娘是要幹啥呀?
這麼苦,是怎麼堅持下來的?
她現在過得怎麼樣?還在山上嗎?
圖來自知乎@我桃桃渡河而來
輾轉聯繫上宋雅靜時,距離她上山已經過了3年。山裡網不好,我們的交流斷斷續續。
談及初衷,她說:「我會在終南山慢慢養起一個書院,就像養一顆種子,養一個未來:那個未來里能夠容納更多人的未來。」
起因是2016年4月,冥冥中很突然的一個念頭。
好像有一些無形的力量在推波助瀾,宋雅靜說,不是她選擇了山,而是山找回了她。
她大學在西安念書,有時會遠遠看見終南山,但那時她並沒有想過這座山會和她發生什麼故事。
畢業後,從北京到西藏,西藏又回北京,從北京去成都,又從成都回北京:「我的人生好像是在不斷地試錯。」
直到「做一個書院」的念頭冒出,回到終南山,這個試錯才停止。
「有一個磁力在把你往這牽引,而你當時並不明了。」然後6月6日進山,有了我們開頭的故事。
山裡的日子苦嗎?這是件見仁見智的事兒。
我們覺得那個房子破,可在宋雅靜眼裡卻是「不禁要仆地祈福」的好地方。
山裡沒有城市很明亮的燈,可有明亮的月光,無盡的星星。
「以前我不明白,原來生命可以這樣地存在:非常真實,非常迸發,非常漸入佳境,非常洋溢,非常各色各樣,又消退得非常毫無保留。就像頭頂的天空。」
彼之砒霜,吾之蜜糖罷了。
山裡有什麼呢?
2月的迎春,4月的桃李,
5月的秀葽,6月遍地的蒲公英,
7月的葵花,9月的甘菊……
春夏秋冬,五顏六色,
花是怎麼都說不完的。
還有吃不完的糧食。
自家種的瓜果蔬菜,
山間長的栗子、核桃,
野獼猴桃可以釀酒,
柿子晒乾可以吃一整冬。
看不厭的天空和雲彩,
張狂的晴藍,雨後的煙藍,
初日的水藍,日中的瓦藍,
日暮的灰藍,月出的黛藍。
有透亮透亮的光,
穿過樹,透過葉,
灑遍萬物,也落在牆上。
當然也有各種各樣的蚊蟲,
有的猙獰,有的無害。
山裡多的是認真生長的萬物,有好有壞,有微風也有大雪。
所以山裡生活苦嗎?若你總能察覺這些喜樂,便只剩自在了。
若總惦記著微博里的哪個偶像,街角那家好吃的火鍋店,商場里某個好看的包包,漂亮的衣裳,便自然是苦的。
我說:「這就是個捨得的問題。」
她回:「一群人的必要,對於一些人正是負累。各取所需,沒有劃一的標準。」
各取所需,於是宋雅靜選擇住山,養書院。
「養」這個字很有意思,不是建書院,而是養。
把土地養的肥沃,至於播下什麼種子,長出什麼莊稼,由來人自己決定。
慢慢地養,也不執著在當下,而是養一個未來。遂取名「終南山未來書院」。
未來書院不培養人,而是滋養人。來人可以在這全然放開自己,可以吃,可以住,可以跟著耕作,可以去逛山,當然也可以讀書。
我則覺得這是一個很好讀書的地方,有三本書可讀。
第一本是智慧,讀那些被時代遺忘的文學經典,而非成功學;第二本是自然,一花一木一草都可讀;第三本是自己,給自己一個跟自己對話的時間。
來的人多了,也有很多朋友希望在書院長住,而舊址空間條件有限。
2018年3月,宋雅靜便在山的另一邊,選了新址。
三棟房,一棟嚴重倒塌做了拆除,一棟土房,一棟磚房,修繕後,書院的生活條件比起舊址好了很多。
書院新址
修繕後的屋頂
土房重新鋪了閣樓,
屋頂做了採光,
閣樓上亮亮堂堂,
做觀影和瑜伽冥想的地方。
原來的廚房,拆了舊灶,
一半做開放式廚房和用餐的地方
另一半改做花草間,
一整排的架子放滿了種子,
花種、菜種琳琅滿目。
改造前
改造後
磚房打掉隔牆,換掉門窗,做書房用。
書房中間做了一個藏式爐子,
在書房落地窗前,
鑿冰煮茶,圍爐讀書,
是雅靜最愛的事兒。
改造前
改造後
裝了熱水器,做了獨立的盥洗間。山裡冬天冷,於是特意做了火牆保暖。
記得上山來的第一個冬天,琢磨著取暖、保暖、柴火、糧食,研究怎麼擺爐子,怎麼通管道,處理四面漏風的房子……
與之一比,過去的2018年的冬天,舒服了很多。
關於吃,山裡吃食多,不用太操心。
前院、後院、山坡上,都有菜地。6到7月,從不缺菜吃,如果蘿蔔白菜種的好,11到12月也可以吃得簡單滿足。
四月中旬,屋後山坡上會長出一種紅紅的漿果,閑來可以做幾瓶果釀。
炎夏時,春天做的槐花蜜又到了時候。山裡野花椒開始成熟,溜一圈采一口袋回家,再順溜幾個路邊超甜的野桃。
秋天是最好的,各種黃黃紅紅的野果,核桃栗子紅棗落滿山。
西紅柿最慷慨,可以吃到臨近霜降。
還有山楂、野黃瓜、野櫻桃、梨、柿子……好多好多。當然完全自給自足很難,米面油還需採買。
水,是從遠處山上引下來的泉水,院里模仿納西族做了個三眼井,可以儲水、洗菜、洗衣服。
也裝了抽水泵,蓄水箱在屋後山坡上,引導廚房、盥洗間,形成自來水。
通了電,但沒WIFI,手機信號時好是壞,全隨大山的心情。
衣服幾乎不買,日用品則靠網購,生病基本靠自愈,或山中草藥,或中醫。
對於醫療這件事,宋雅靜並不憂懼:「學會照顧自己,是人生一門藝術。」
這個問題,是我最擔心,也是唯一不認同她的。
但至少此刻她是如此歡喜。
架火,洗菜,做飯,提水,喂貓狗,逛山,看書,看天,看太陽,喝茶到滿天繁星。
有時一整天都在打理花園菜地,有時也可能一整天都在樹下看天,翻書,睡覺。
有朋友來住時,就提前曬好被子,準備床單被褥、準備臨時降溫可能用到的厚衣。
住幾天隨意,但至少要提前三天預定。房費付多少,也隨住客的心,但必須要付費。
過去兩年,書院留宿了很多朋友,有經濟貧窮,仍勉力支付書院對ta的關照的;也遇到過仗著一身「衣裳」理所當然住在書院,認為書院對ta的敞開是理所當然的。
新址修好後,老朋友說,這次修繕花費大多用在完善住宿,不收費,不好意思理直氣壯住。
便立了新規矩,住宿必須付費,但多少隨心:「用一個住宿定價,很難做到所謂的合適,這世上更多東西不是金錢能衡量的。」
來書院的朋友
在書院的公號里發現一條評論:
「想知道你到底要幹什麼,也想知道你為什麼能堅持。不懂,想破頭也不懂,納悶好久。估計你說給我,我也看不懂。
但被你隨處都能發現美的熱情感動了,被你的苦修的執著感染了,照片美,文字空靈,真好。」
這話,很像我的感覺,跟雅靜聊完後,我有點懂,又有點不懂,又似懂非懂。
但可能也不重要,我翻著她的文字,看著她的圖片,只覺得心很靜很靜,澄明、安定。
這種力量很珍貴。
一些未在文中提及,但可能很多人詢問的問題:
Q:一個人跑進山裡,不要父母了?
A:父母都支持,也會下山看望,只是住山,不是出家。
Q:修繕新址的錢哪裡來?
A:寫公眾號。所有讚賞用來養書院。書院新址前期主體修繕,95%以上資金來自書院的幾位老朋友支持,其餘來自公眾號關注者。
Q:會考慮結婚生子嗎?
A:事情會水到渠成,並不由我們所考慮。
Q:有想過有一天會離開嗎?主觀或客觀各種原因下。
A:下一刻,任何一種可能都會發生。
城市的節奏迅速且慌張,
歸隱山林成為新的理想,
但又有幾個人能真正做到呢?
比克服生活不便更難的,
是耐得住寂寞的性子,
以及內心的那份執念吧!
除標註外,圖片來自公號:終南山未來書院
如想拜訪,可關注公號預約
註:山中生活雖讓人嚮往,但請不要盲目跟風。
END
※花色要冷,插花要野。這些清涼系花束專治夏季燥熱
※下班回家立馬播放這個歌單,今天又是平靜的一天
TAG:芍藥姑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