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孫的親軍:明初皇室祖孫三代的恩怨糾葛
永樂十二年(1414)閏九月,第二次北征蒙古的明成祖朱棣率領大軍返回京城(當時明朝首都為今天的南京),面對著前來迎駕的太子朱高熾及東宮輔臣,朱棣突然怒聲呵斥:「朕不知金問何人,乃得侍太子!」這句明面上斥責時任司經局正字的金問不配擔任太子侍從的話語,卻流露出朱棣這位憑藉武力奪取天下的皇帝對於太子的極端不信任——為了結黨營私、培植黨羽,竟然到了什麼人都用的地步!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明成祖朱棣
聽到自己雄才大略的父親的叱責後,年輕的太子面如死灰。這位後世以「明代最為仁德之君」著稱於世的年輕人當然知道父親對於自己的猜忌之心。因為同樣的事情早在四年之前就已經發生過一次了。
四年前的永樂八年(1410),也是朱棣北征蒙古返回,次子漢王朱高煦借原任內閣學士後被貶謫出京的解縉在朱棣北征期間入京面見太子一事大加造謠,聲稱太子蓄意謀反。本就對太子大為不滿的朱棣一怒之下,「徑逮縉下詔獄,拷掠備至。」不僅如此,當時東宮的許多官員包括中允李貫、編修朱紘等人都一起被下獄拷打致死。一時之間,東宮內輔佐太子的年輕官員被掃除一空。然而,太子朱高熾很快就發現,比起現在,四年前的那場政治風波僅能算作是開胃小菜。
很快,曾被朱棣親口針對的金問及太子的老師——黃淮、楊溥、王凱等人被抓進監獄。東宮幾乎所有的官員都一同受到牽連而鋃鐺入獄。不僅如此,朱棣甚至動了更換太子的念頭,他親自召見在「靖難之役」中表現卓著、後被他安排在朝中監視太子的元老大臣金忠,太子究竟有什麼大逆不道之舉?聽聞這種指向性、針對性都極強的問題,年邁的金忠不顧體統,叩頭如搗蒜,拚死為太子開脫,甚至不惜以身家性命來擔保,懇求皇帝不要輕易「動搖國本」。面對著這位曾拚死助自己登上皇位的老臣的苦苦哀求,一向心狠手辣的朱棣猶豫了,太子再一次得以苟延殘喘。
力保太子的金忠之墓
和所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一樣,明成祖朱棣對於自己的長子有著非同一般的厭惡。儘管曾經得到太祖朱元璋的稱讚,但這個兒子與自己格格不入。朱棣弓馬嫻熟、果健驍勇,而朱高熾則體型肥胖,甚至因為小時候生病而導致一條腿殘疾。更加令朱棣心生憤恨的是,自己英武一生,對於膽敢反對自己的敵人向來都毫不手軟、處置堪稱殘忍至極,方孝孺的「誅十族」便是最好的例子。而朱高熾則天性仁慈,對待所有人都溫文爾雅,有一次在太祖朝代天子閱兵時,為了讓士卒吃飽飯而耽誤了時間,這一讓朱元璋稱為「愛惜士卒」的舉動,在信奉「慈不掌兵」的朱棣眼中,簡直就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婦人之仁!
性格溫和的明仁宗朱高熾
與兄長完全相反,朱棣次子漢王朱高煦則與父親像的多。在靖難之役進行到最為關鍵的時刻,正是朱高煦的奮力搏殺才讓已入強弩之末的燕軍得以成功南下,進而攻破南京。兩個截然相反的兒子讓朱棣長久以來一直有著廢長立幼的想法,「太子不類吾」這句漢武帝、唐太宗等廢掉太子時的理由便成為了朱棣與重臣商量軍國大事時的口頭禪。而永樂八年和十二年連續兩次對太子的打擊都是在這種思想主導下的行動。
幸運的是,除了因為太子仁厚而被其感召的元老大臣們的拚死保全之外,最令朱棣下不了廢長立幼決心的便是朱高熾的兒子——日後的宣宗朱瞻基。
據後世保存的圖像來看,儘管漢王朱高煦與其父頗為相似,但朱瞻基與祖父簡直就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更令朱棣喜愛的一點是,這個年幼的孫子與自己處處相似。朱棣喜歡策馬塞北,宣宗日後也南下越南;朱棣喜歡珍奇寶物,宣宗同樣以派遣太監四處搜羅珠玉而著名。就連曾經在朱高熾手中中斷的鄭和下西洋,在朱瞻基登基以後都得以恢復。如果朱棣想立漢王為太子是因為像自己的話,那這個孫子的存在則足以讓朱棣打消這個一直存在於腦海中的念頭。
與祖父極為相似的明宣宗朱瞻基
事實上,就在永樂三年,初步穩固統治的朱棣已然下定了最後的決心。他將當時頗受信任的內閣學士解縉找來,商量廢黜太子的事宜。機智的解縉一言不發,突然說道「好聖孫!」朱棣一愣,隨即大笑,就此打消了這個念頭。也正因為如此,解縉徹底得罪了對皇位虎視眈眈的漢王,埋下了日後被處死的禍根。
為了能夠傳位給自己心愛的孫子,儘管非常厭惡,朱棣還是穩固了太子的地位,沒有痛下殺手。但是,朱棣還幹了一件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事,在太子還活著的情況下,立朱瞻基為皇太孫。
歷朝歷代都奉行著「天無二日,民無二主」的思想,皇位的繼承人也因此只能有一個,建文帝朱允炆再怎麼受朱元璋喜愛,也只是在太子朱標過世之後方才立其為皇太孫。而朱棣這一驚世駭俗之舉在明確宣告自己不喜歡太子的同時,也將太子在成為皇帝之後自由選擇繼承人的權力徹底剝奪。
雖然此舉對太子的權威是一個致命的打擊,但愛孫心切的朱棣仍不滿足。信奉「武力就是一切」的他甚至越過太子,準備為皇太孫配備了一支親軍。當朱棣著手進行這項工作時,手底下潛藏多年的密探卻告訴他,大明的精銳部隊幾乎無一例外,都支持曾立下赫赫軍功的漢王朱高煦。朱棣建立皇太孫親軍本來是為了防備太子的反覆,可現在卻要為防備漢王而憂心忡忡。就在此時,一支曾經如流星般光耀卻又急速隕落的部隊進入了皇帝的眼帘。
洪武二十六年(1393),大將藍玉被誅,藍玉長期以來擔任統帥的親軍衛——府軍前衛也因此受到牽連。原本駐防京師、享受天子親軍的他們一半以上官員被屠戮殆盡,而剩下的軍人也在被撤銷編製之後被發配甘肅邊疆。因為這個原因,這些驍勇善戰的士卒與任何在朝勢力都沒有瓜葛,而回到京城、享受優待的條件,又可以使這些吃盡苦頭的人對於新主子忠心耿耿。
明初開國大將藍玉
於是,永樂五年,明成祖朱棣下令重新建立府軍前衛,赦免原來牽涉藍玉案的罪人,讓他們重返京師。按照明代軍衛建置,一個衛有五個千戶所,一個千戶所有1250人。而這個直屬於皇太子的親軍衛建置高達了25個千戶所,這就意味著,一個府軍前衛相當於五個大明普通軍衛。更令人吃驚的是,除了那些原先的驍將之外,全天下所有軍官子弟都進入了府軍前衛的選擇範圍。這也就意味著,一旦朱瞻基決心用武力來維護自己的正統地位,前來討伐的軍隊將不得不面臨著與自己子孫作戰的尷尬境地,這就直接將皇太孫與天下所有軍官牢牢捆綁在了一起。
永樂二十二年(1424),明成祖朱棣病逝於討伐蒙古的途中。在經過一系列驚心動魄的政治鬥爭之後,提心弔膽整整二十二年的太子朱高熾終於登上了皇位,在十年前被抓入獄的黃淮、楊溥等人方才得以重見天日。明仁宗朱高熾在見到早已白髮蒼蒼的老師後,不由得悲從中來,他指著龍椅對著因他入獄的大臣們說,「不是諸位先生的話,此位不得矣。」說完,眾人皆淚如雨下。
此後,新登基的仁宗展現了他一如既往的仁厚,他為在靖難之役中效忠建文帝的大臣平反,他免除了朱棣為滿足一己之欲而派遣到各地採集珍寶的太監,他停止了耗費國帑無數的下西洋。甚至當地方發生旱災時,大臣們建議皇帝調查清楚之後再宣布蠲免賦稅時,朱高熾說道:「恐吾民等不得矣。」而就是這樣一個仁厚的君主,面對著深受父親疼愛的兒子,依然露出了猙獰的君主獠牙。
就在登基的當年,明仁宗宣布,府軍前衛不符合太祖所制定的編製,縮減為五個千戶所,而裁汰下來的親軍則分配給自己的其他兒子。除此之外,仁宗還認為遷都北京是明成祖違反太祖遺訓做出的昏聵決定,宣布將都城遷回南京。而在這一切的過渡期,需要有一個人來鎮守南京,已成為太子的朱瞻基便成為了最佳人選,僅剩五個千戶所的親軍衛留守北京早已空蕩蕩的東宮。就這樣,朱瞻基徹底失去了爺爺為自己精心準備的用於武力維護皇位的府軍前衛,孤身一人踏上了趕赴南京的路途。
不到一年,曾為天下興利除弊的明仁宗撒手人寰。而留守南京的太子早在皇帝逝世的消息傳到南京之前便帶領心腹徑直奔向北京,在一臉錯愕的朝廷大臣的注視之下,登上了九五至尊的皇帝寶座。兩年之後,早已隨著各藩王就藩地方的府軍前衛軍卒突然集體上書,要求回到天子身邊。而對於這一明顯不合規定的僭越之舉,明宣宗朱瞻基坦然受之,將他們從自己的弟弟們身邊剝離開來,再次組建了保護東宮的龐大軍衛。
而誕生於皇室祖孫三代恩怨糾葛中的府軍前衛便成為了大明最為特殊的親軍衛,直到明朝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