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史安斌:「另類空間」加大美國社群極化

史安斌:「另類空間」加大美國社群極化

7月11日在白宮召開的以「當前網路環境的機遇與挑戰」為主題的首次社交媒體峰會引發了全球輿論的熱議。據一家調查公司(Crimson Hexagon)的統計,相關的帖子和轉帖已經突破17萬條。相比之下,有關「美國女足世界盃奪冠」的帖子和轉帖約為10萬條。有趣的是,在有關這次峰會的帖子中,64%表達了負面立場;而關於後者則有90%為正面立場,上述這些數字體現了公眾對這兩個新聞事件的基本態度。

借「控訴」誓師的大會

由總統親自出面邀請,白宮主辦媒體峰會,這是特朗普政府創下的美國歷史上又一個「第一次」。但從專業標準來看,這是一次名不副實的「峰會」,全球最大的兩家社交平台臉書和推特均未獲邀出席。相反,它們倒成了與會者競相聲討的對象,包括保守派眾多大V和極端右翼網站或博客的負責人,利用這個機會向被自由派把持的矽谷公司發起攻擊,聲稱他們的言論自由受到了「系統性的限制」,甚至 「打壓」。因此,這次社交媒體峰會成了保守派「弱勢群體」對自由派「技術寡頭」的「控訴大會」。

實際上,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推特粉絲數量已經漲到了6000多萬,他卻經常批評該平台有意限制了粉絲參與其互動的機會。儘管多項實證研究表明,在臉書和推特平台上,保守派政治勢力的流量和聲勢始終力壓自由派,但前者罔顧事實繼續扮演「受害者」、打「悲情牌」,這一貫是西方政客影響選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另一方面,特朗普與傳統主流媒體一直處於「戰爭狀態」,在他看來,谷歌、臉書、推特等矽谷巨頭始終對他和其他秉持相似立場的自媒體抱有「偏見」。因此,這次峰會也可說是一次「誓師動員大會」,帶有鮮明的政治目的和黨派色彩。顯然,特朗普要把在網路空間中被邊緣化的「散兵游勇」集結起來,與以《紐約時報》、CNN為代表的自由派主流媒體和臉書、推特等社交媒體繼續展開「輿論戰」。

雖然這次「閉門」峰會的具體細節還未得以全面公開,但從目前流出的一些細節來看,「控訴大會」和「誓師大會」的概括大體上是準確的。在受邀參會的名單中,「反猶主義政治卡通博主」「追蹤矽谷壟斷勢力的游擊隊記者」「主張極端暴力的白人至上主義活動分子」「製作了嘲弄拜登短視頻的百萬流量迷因創客」之類的標籤俯拾皆是。他們紛紛在網上曬出由特朗普親自簽發的請柬。

從這次峰會設定的「移民」「墮胎」「全球變暖」「同婚」等主題來看,白宮顯然是要藉助於右翼輿論勢力,進行議程設置和議題操控,從而在網路流量和聲勢上再度壓倒目前來勢洶洶的民主黨及其大選候選人。與此同時,特朗普也明確表示,要在此次峰會後繼續召見谷歌、臉書等矽谷巨頭的負責人。而7月12日,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批准與臉書達成一項50億美元的和解協議,起因是臉書因涉嫌泄露用戶數據遭美國政府調查。FTC這筆有史以來對科技公司開出的最高罰款,也引起了外界頗多猜測。

政治上的「另類空間」

從傳播生態的角度來看,這次峰會進一步將「互聯網」轉化為「分裂網」,利用右翼自媒體構建出的「另類空間」加大了美國社會的群體極化,從而將「合眾國」推向「分裂國」的邊緣。

近年來,移動互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後新自由主義」社會的政治動蕩,共同促成了「民主化的公共領域」的瓦解。互聯網為極端觀點提供了滋生的溫床,而社交媒體則成為「假新聞」泛濫的工具。「另類空間」超越了傳統政治學意義上的左右翼之分,它自成一體,站在西方主流價值觀的對立面,成為具有鬆散組織架構的反民主話語空間。它們構建了相對封閉、基於「情感化真相」的擬態環境,使其參與者不斷得以強化自身固有的態度和信念。

另類空間並不具備「網路化公共領域」的三大核心要素——即合法性話語、集體性智慧以及多元化觀點。首先,另類空間里的話語可謂是「無節操,失底線」。其次,另類空間的信息傳播機制依賴公眾的群體盲從,而非集體智慧。其中的積极參与者大都無法辨別信息真偽,無法識別專業意見,無法篩選可靠的信息。第三,雖然另類空間包含了眾多亞文化流派,形成了貌似多元化的「共生文化」機制,但另類空間里廣泛傳播的訊息多受「擬態多信源證實機制」的影響,形成了一個個相對獨立的「過濾氣泡」和「信息繭房」。這便是數字化傳媒生態中形成的一種特殊的信息傳播機制,也是導致各種假新聞和「後真相」泛濫的根本原因。

「後民主」時代的標誌?

即便如此,在選舉政治的強大推動下,另類空間卻成為美國民粹主義政治人物改寫既有政治規則的重要力量。經過2016年大選的衝擊,西方政界、學界和輿論界對「後真相」時代選舉政治的困境心知肚明,近三分之二的公眾對此次峰會表達了負面態度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但在「分裂網」和「分裂國」一步步成為現實的情況下,西方主流社會和媒體卻無力做出任何實質性的改變,這是其政治意識形態和媒介生態積重難返、痼疾難治的必然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次白宮社交媒體峰會不過是西方社會進入「後民主」時代的一個標誌性事件,也是以「啟蒙」「現代性」為核心的「歐洲文化想像」,面臨內爆和崩塌的一個縮影。(作者是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網 的精彩文章:

人造衛星越來越多,天文學家擔憂:快比星星還多了
日本2018年出生數再創新低,連續3年不足百萬

TAG:環球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