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李清照《永遇樂》:用卓絕千古的藝術技巧表達家國之痛、鄉情之思

李清照《永遇樂》:用卓絕千古的藝術技巧表達家國之痛、鄉情之思

本文天韻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李清照的詞《永遇樂》,和她的《聲聲慢》一樣,都是著名詞作。這首長調所抒發的家國之痛,催人淚下,鄉情之思,令人心碎。

李清照《永遇樂》:用卓絕千古的藝術技巧表達家國之痛、鄉情之思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我們先把原詞朗讀一遍: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恕,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拈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霧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整首詞通過追懷「中州盛日」的元宵景象,表現出作者對故國的眷念不忘,抒發她飽經憂患後飄忽不定的心情。詞人以鋪敘和對比的手法,很好地表達了這種感情。

李清照《永遇樂》:用卓絕千古的藝術技巧表達家國之痛、鄉情之思

詞的上闋,把元宵佳節和暖晴朗的天氣寫得輝耀燦爛,同時又處處流露了家國之痛,發出了好景不長的感慨。「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開頭三句就把落日的壯觀景象和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和盤托出。「落日熔金」的「熔金」,是形容落日的燦爛的顏色。在宋代,人們多以「熔金」形容映照在水裡的落日。快要下山的太陽,映照在水裡,光焰就象熔化了的黃金一樣燦爛。「暮雲合璧」,「璧」是玉石,在這兒指傍晚的雲彩連成一片,象白玉相合。這兩句是對黃昏落日的寫照,色彩斑斕,耀人眼目,在這壯觀的景象之中,詞人想到的是什麼呢?

「人在何處?」人,指的是她死去的丈夫趙明誠。這種自問自嘆,是感傷自己的孤苦無依。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初看,似乎是筆鋒轉而描繪初春景色。實際上還是見春景傷情。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意思是煙染柳濃,笛吹梅怨。煙」是指春天在陽光照射下,大自然中氣溫飄蕩的自然現象。「梅」是指《梅花曲》,唐朝時有《大梅花》、小梅花》的曲子。冬去春來,濃密的煙氣籠罩著柳樹,使柳葉的顏色更深沉了。在春梅正開的時候,笛子吹出幽怨的《梅花曲》,此情此景,不知春天的景象添了多少?

李清照《永遇樂》:用卓絕千古的藝術技巧表達家國之痛、鄉情之思

「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次第」,本來是表示次序先後。在這兒可以理解為「轉眼」、「一會兒」的意思,天氣是和暖的,轉眼難道就沒有風雨嗎?這就把好景無常的心理狀態明顯地流露出來。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召」在這兒,可以理解為邀請。「香車」就是馬車,「朋」是朋友,「侶」是伴侶。做詩的朋友們打發華美的車馬來邀請,我謝絕了他們的盛情。在這裡,孤單生活的痛苦,無法排遣的寂寞,作了更深一層的表達。

上闋的內容可分四個層次。每個層次都是二句,或者說是完整的一句。而每一個層次里,都幾乎是既寫景又抒情。第一層在落日的輝耀中憶念自己的親人;第二層從煙柳、春梅、笛音里想像春天的景象,可是隱含著淡淡的哀愁;第三層在風和日麗的元宵佳節天氣中,不但沒有感受到快樂,反而想到轉眼之間又會有冷風凄雨,擔優抑鬱總是伴隨著她第四層雖然沒有直接寫景,但那「酒朋詩侶」「香車寶馬」的「相召」卻是在「融和天氣」的背景下進行的,我們的主人公在這樣熱烈的情緒感染下仍然無動於衷,一味辭謝人們的邀請,可見她的內心是多麼的痛苦。

李清照《永遇樂》:用卓絕千古的藝術技巧表達家國之痛、鄉情之思

詞的下闋,通過回憶,把今天的元宵佳節和往日的元宵佳節加以對比,更深刻地揭示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中州盛日」,指北宋的汴京沒有淪陷前繁盛的元宵節日,汴京,是今天河南省開封市,古代稱河南為豫州,也稱中州。「閨門多暇」,「閨門」指婦女住的地方暇」是無事可作悠閑自在的意思。這就說明了在元宵節,婦女們在家裡閑著沒事。

偏重三五」,「偏重」是特別重視的意思。宋朝元宵節是重大的節日,所以說特別重視。三五一十五,指舊曆正月十五夜。「鋪翠冠幾,拈金雪柳,簇帶爭濟楚。」這一行是寫「中州盛日」之時,汴京城裡歡度元宵節的盛況。「鋪翠冠兒」,指婦女們戴的鑲了翡翠珠子的帽兒,「拈金雪柳」,拈了金紙的雪柳,是宋朝婦女們元宵節插戴的一種裝飾品。簇帶爭濟楚」,簇帶,滿頭插戴著很多的裝飾物;濟楚是整齊、漂亮;這句的意思是說,人人插戴滿頭,比賽誰打扮得漂亮。把這三句聯起來一看,當年汴京歡度元宵佳節的熱鬧景象便可想見一斑。那些滿頭珠翠的婦女,爭先恐後觀賞燈景的場面歷歷如在眼前。在盡情抒寫了舊時元宵節的盛況後,作者筆鋒陡然一轉,回到現實。

李清照《永遇樂》:用卓絕千古的藝術技巧表達家國之痛、鄉情之思

「如今憔悴,風鬟霧鬢,怕見夜間出去。」如今主人公自己臉色黃瘦、頭髮蓬鬆散亂,一副精神萎靡的樣子,也就懶得在元宵之夜出去了(「風鬟霧鬢」是形容頭髮蓬亂的樣子;「怕」就是懶得的意思「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不如獨自躲在帘子裡面,聽聽別人有說有笑地過節日吧。此時此刻,形容憔悴的李清照躲在帘子後面聽人有說有笑地在歡度元宵佳節,該是什麼滋味?又不妨再設想一下,李清照的腦子裡在想些什麼呢?

張端義在《貴耳集》里說李清照「南渡以來,常懷念京、洛舊事。晚年賦《永遇樂》詞。」這首詞寫兩種元宵燈節光景的不同,形成鮮明的對照。李清照早年住在汴京,生活很美滿。北宋亡國後,她一家人逃到南方,接著丈夫去世,孤苦無依。生活境遇的改變,帶來了思想感情的變化。她對於偏安江左的南宋小王朝多有不滿,對於故國常懷思念之情。李清照在飽經滄桑、憂患餘生之時,哪有什麼心情去賞玩燈節!她在思想上經常繫念著「鄉關新消息」,也曾表示過「願將血淚寄河山,去灑青州一抔土」在這種思想情緒的支配下,又處在那樣的環境里,她是不可能去逛花燈、賞明月的。詞的上闋,在描寫元宵佳節的融和天氣的同時,處處流露出風雨飄搖的憂愁情緒,表達了她思親憂國的心情。

李清照《永遇樂》:用卓絕千古的藝術技巧表達家國之痛、鄉情之思

詞的下闋,更以今昔對比進一步說明她的心情。下片的前半部分寫盡了「中州盛日」的繁華熱鬧光景,後半部分深刻地表現「如今憔悴」的處境和內心深處的劇痛。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包含了多少辛酸!別人的歡樂,正襯托出自己痛苦的深沉。吟詠全詞,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悲愁劇痛。這種家國之痛的情懷,通過寫元宵佳節來表現,顯得更為深摯感人。

李清照是一位有思想有藝術成就的傑出作家。她的詞在兩宋詞壇上,開闢了新的途徑,有獨創的風格。我們介紹她的《如夢令》、《點絳唇》、《聲聲慢》和這一首《永遇樂,可以看作是她的小令和長調的代表作。她前後期的思想雖有不同和變化,但總的說來,基本上還是健康的,而她那些卓絕千古的藝術技巧和藝術風格,就更值得我們予以重視,繼承這一份珍貴的遺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