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無不勝,所向披靡的羅馬軍團,用的是什麼戰術,其實不止隊形
軍情
07-15
總體來說採用""拖""與""耗""字訣。
由青年兵組成的第一橫列首先推進,將標槍擲出。同時,軍團開始疏散。往往在標槍擲出之後完成疏散,第一橫隊的士兵開始衝鋒,前兩列士兵與敵人用短劍進行格鬥。後面6-7列士兵投擲標槍。數分鐘後,由壯年兵組成的第二橫列替換,第一橫列後撤休息。輕步兵負責掩護軍團的兩翼與背後,同時還要找回可使用的標槍,補充給撤回的第一橫列。一場戰役通常進行數輪替換。
後備兵為軍團的後備隊,一般在戰鬥不需要他們時單膝跪著休息。只有在戰局僵持不下與軍團撤退時才用得上這些老兵,所以古羅馬諺語:""投入後備兵!""即意味著到了緊急關頭。馬略改革後,羅馬軍團中不再有不同橫列兵種的區分,但仍使用這種交替輪換進行作戰的方式。
另外,三線列的戰術給與羅馬軍團極大的靈活性。歐洲古代會戰過程中,比較典型的是古希臘密集方陣,這種方陣的勝利往往依靠士氣,前排戰士的戰鬥技巧,是否團結一致等等綜合因素,一旦戰鬥開始,指揮官將無法左右局勢,哪怕有勝利的機會,或者陣線被突破,都無法及時收到消息,也無法在合適的地點投入兵力。
而羅馬軍團的三線列戰術克服了這個問題,當前兩排的士兵正在戰鬥,指揮官可以將第三排的士兵迅速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甚至可以用第三排機動去包圍敵人。 在扎馬之戰中,漢尼拔試圖用自己隱藏在戰線後的士兵包圍西庇阿的軍隊,而西庇阿及時發現,命令第三線列士兵同時展開,使漢尼拔的意圖失敗。等待羅馬盟友努米底亞騎兵趕到,漢尼拔戰敗,第二次布匿戰爭結束。
(圖片源自網路)
※為什麼海軍戰士的帽子上有兩個帽帶,其實毫無作用,為何還要留它
※俄羅斯黑海艦隊22人「絕食」,要求補發拖欠的工資,4人被急救
TAG:彈道無痕亦有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