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都說要自由育兒,但看到別人家的孩子我心裡很焦慮,怎麼辦?

都說要自由育兒,但看到別人家的孩子我心裡很焦慮,怎麼辦?

來源:Momself(ID:momself)

前幾天去觀摩小核桃的架子鼓表演,被暴擊了。

事情是這樣的:

有一天我出差回家。聽到他跟我說他主動報名了,挺詫異,畢竟他才學沒多久,但他說,我這幾天有練習好幾遍哦!

我想想有一周沒看過他練鼓的情況了,半信半疑也就跟著去了。

開頭上場的幾個小朋友,實在是打得太帥了。特別是那個一身小西裝的男孩子打了《We will rock you》,行雲流水,氣勢十足,我這個完全不相識的局外人,全程以媽媽粉的心情星星眼。

小核桃排在第5個,第4個小朋友還沒開始表演時,他已經站到後台等待了。我說不用去那麼早啊,他說這樣走上台才很帥啊。

哇,我被說服了。他安安靜靜地坐在後台,像是籌劃著一場驚為天人的表演,我忍不住又想像了下前面幾個小朋友帥氣的表演,心跳加快了一些。

他上台,音樂響起……是《新年好》,而且還是簡單版,有一段還不完全跟上節奏。我還沒回過神來,他已經站起身,朝著後台的方向鞠了一躬(後來他解釋說,因為上台的時候調音老師說,下台前要鞠躬,然而調音老師坐在後台,小核桃就沖著他鞠躬了)。

背後的大屏幕上特意標明,他的樂齡只有2個月(其他小朋友寫的都是年紀),老師追下來說,「比練習時打的要好哦」。但這一切,都沒辦法彌補我心裡巨大的落差。理想和現實的落差,《We will rock you》和《新年好》的落差。

問題是,其他家人,包括小核桃在內,都心滿意足。小核桃喜滋滋走下來,姥姥趕緊遞上水(拜託,他在台上一共就呆了3分鐘)。

難道我是外星人嗎?

好不容易忍到演出結束,我問小核桃,你覺得滿意嗎?

小核桃說,挺滿意的啊。

我挽起袖子準備認真談談這個問題,老公看出了我的意圖,馬上制止,「你為什麼這麼焦慮啊?你為什麼要這麼在乎結果啊?小孩子學樂器是為了表演嗎?這樣給他壓力,他失去了最初的動力怎麼辦啊?」

我被這靈魂四連問驚呆了。

「你要給他充分的享受的自由。」我老公沒察覺到我已經快要氣昏了,最後還留了一句。

後來一整天,我都在想,什麼時候,我們所謂的科學養育已經矯枉過正到這種程度了?

做父母的,已經不可以提任何要求了嗎?可我就是一個焦慮的媽媽,我對他是有所期待的,難道要為了所謂完美媽媽,掩飾自己的慾望嗎?再扯遠一點,孩子的興趣培養和追求結果之間的關係到底是什麼?

要說哪個當媽的是一氣呵成,毫不費力,十有八九是瞎扯。

拜託那可是一個生命啊,又加上鋪天蓋地的各種養育方法(很多方法和方法之間完全衝突),誰不是一路內心衝突,思維升級半天,又推翻重來。

我以前也下定決心,要做一個讓小核桃自由生長的媽媽。他想玩就玩,怎麼玩都行。

後來有一次我看《嚮往的生活》,華裔歌手劉憲華在大家飯後休息時拉起了小提琴,節目里他一直是一個普通話說得不太好,被大家打趣的小男孩,但是小提琴架到脖子上的瞬間,他是發光的。實在太美好太有氣質了。黃磊何炅忍不住鼓掌,劉憲華說,現在還是蠻感謝父母那個時候一直逼著自己堅持學習的。

Angelababy羨慕地說,好希望我小時候父母也逼迫我學樂器啊。

但在我老公這類選手眼裡,如果真的喜歡,根本不需要「逼迫」。

好的,問題來了,看上去你只有兩條路:

要麼就是放任自由,尊重「興趣就是最大的動力」——風險可能是,放飛過度,孩子有一天玩夠了,回過頭來說「要是我媽當年逼我一下,我現在怎麼會這麼碌碌無為。」再有思辨性一點的,會說「說什麼是為了我的自由,明明是為了你自己的開明形象。」

要麼就是步步緊逼,以自我意志為出發點,以練出成就為最終目標——風險可能是,孩子失去了「自己」,有一天,慘兮兮的抱怨,「都怪我媽,我到30歲還找不到自我。」

嘖嘖嘖,我以十幾年管理經驗跟你保證,育兒這事兒一深聊,不比管一個團隊要輕鬆。

後來逐漸想通了,這兩者之間不是非此即彼,這裡面有一個可調節的部分,是尺度。

我們不能一意孤行,讓他為了我們的榮光而失去自己。我想讓你學小提琴,你就要學。我想讓你學奧數,你就要學。至於你想要什麼,我不關心,甚至是會為了我的期望,說服你,阻止你。

在我做管理這些年,常常有很多年輕人跟我訴苦,他們有些人一兩年換一份工作,有些雖然也認真負責,但是過得很痛苦,總覺得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可是,每一次,我問他們,你想要什麼的是什麼,他們語塞。

「我只知道自己不喜歡什麼,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

我們很多人的成長中,都沒有機會去觸碰更多,一直被要求,被「餵養」,你去做這個,你不可以做那個,在某種「指令下」中生活。所以進入社會,要麼就在既定的路上悶頭走完,不去體察內心的聲音,要麼就在發覺內心掙扎時大吃一驚,繼而掙扎和恐懼,「我難道可以不走原來的路嗎?那我要走什麼路呢?」這樣的經歷會需要我們花很多時間,去拓寬的生命的邊界,重新嘗試,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命。

劉憲華們也許是幸運的,小提琴恰好就是他們的激情所在,結合長久的練習,必然會有最大化的發揮。但更多人,是需要不斷去跟周遭的一切碰撞,去嘗試,才能發覺到屬於自己的激情。

那我們能做的,就是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創造一些條件,幫他們找到屬於自己的激情所在。

在能力範圍內,我們讓他接觸到更多,見識更多。然後,靜靜觀察,他喜歡樂高或是詩歌,是架子鼓還是輪滑?你有沒有注意到,他總是主動要求我們跟他下國際象棋,他在畫畫的時候,聽不到外面的任何聲音。

也只有多多嘗試,我們作為父母,才有機會看到孩子的激情所在,否則只憑藉我們眼下這局限的人生經驗,就去限制孩子的未來,太可惜。

有句話是,父母是孩子的天花板,我不認同,這未免太悲觀,好似我們就能封頂了孩子的人生,這太高看了我們,也太小看了孩子

我堅信的是,父母只是孩子的起點,自此起跑,跑出自己的人生。當然,那個起點越寬廣越好,給他充分多的體驗。

如果他在這個過程中找到了自己的喜好,我也不想隱藏自己的慾望。我們認認真真談一下,我的期待是什麼,幫他梳理清楚,他可以收穫什麼,可能可以有的結果是什麼。

工作這麼多年,我習慣了以結果說話。你知道的,不能只說「我們做的事業好偉大」,然後產品沒人買,公司虧損;你也不能只告訴我「我很喜歡這份工作」,你要證明,「我能做好這份工作。」

最近在一篇文章中看過一段話,「一個一腔熱血心懷理想但涉世未深的大學生和張小龍同時在你面前,都跟你說一句一模一樣的話:做產品要剋制。前者說出來,可能顯得可笑;後者說出來,力拔千鈞。」

這不是功利,這是現實。以事實說話,是最有效的方式。

那天晚上,睡前,我問他,小核桃,你知道我今天有點失望嗎?

「為什麼啊?」

「因為在我的期待中,你的架子鼓會打的更好。」

「但是我才學了兩個月啊。」他很輕快地回我。

「嗯,我知道。那你想打得像開始的那個小哥哥一樣好嗎?」

「有點想。」

「那好,你知道那個小哥哥每次練習都會出很多汗,他每天花1小時以上在練習。如果你想打得很棒,我們就要花更多時間。」

「好啊。但如果你不加班的時候,你能陪著我嗎?一個人打有點無聊。」

「我理解。我以前剛開始學小提琴的時候,練空弦簡直無聊死了。」

後來,在每次練習結束後,我會跟他來一段靈魂的放飛,不在乎分數,單純的感受鼓點,自由創造節奏。我們假裝自己是皇后樂隊,台下是人山人海(姥姥和姥爺)。雖然毫無章法,但他說,好好聽啊。

儘管嘗試了好多興趣班,但我還不完全確定,架子鼓是不是小核桃的「激情」,也許未來我們還會繼續嘗試。但此時此刻,他興緻勃勃挑選了架子鼓,而我的選擇是,在後面推一把,「既然選擇了,那就做到更好,做出些成果吧。」

算是最近跟小核桃互動中的一些思考,並不完善,很有可能過幾天自己把自己推翻了,還踩兩腳。從某個角度講,這也是為人母的一種樂趣吧——成長不就是這個樣子嗎。

前天出差回家,小核桃跟我說,媽媽,我今天開始學《We will rock you》了哎。

我又忍不住期待下一次的星星眼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果殼童學館 的精彩文章:

「我曾以為熊孩子都是家教不好,生了老二之後,我閉嘴了」

TAG:果殼童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