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做一個像陶淵明那樣的好爸爸

做一個像陶淵明那樣的好爸爸

做一個像陶淵明那樣的好爸爸

尋找那些詩意的古人,為今人採集樣本

本期詩意的人×陶淵明

做一個像陶淵明那樣的好爸爸

明代陳洪綬《陶淵明故事圖》(局部)

做一個像陶淵明那樣的好爸爸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演播:衛東

供稿 :「為你讀詩」詩意生活研究院

沒有哪個爸爸像陶淵明那麼倒霉 ——人若是有一個熊兒子便要操碎了心,他有五個。

五個兒子,沒有一個喜歡讀書的。 阿舒十六歲,論懶惰,無人能比; 阿宣快十五歲了,還是無心學習; 阿雍、阿端十三歲,竟然連6和7都分不清; 最小的阿通,將 近九歲了,每天還只知道找梨子和板栗吃。

兒子們的前程真可堪憂。 連數都數不清的兩個,估計現在沒有一個學校會收。 但陶淵明不急,他寫道: 「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 」並沒有揮起一頓老拳,逼兒子們「頭懸樑錐刺股」,而是舉起了酒杯,慢慢地喝酒,帶著戲謔和慈愛,寫下了《責子》一詩。

這 談何容易?

在今天,一個普通家庭的孩子,都肩負著鯉魚跳龍門的家族期待和使命。 而一個有名望的家庭,恐怕更難以接受自己的孩子未來會成為一個平庸的人,從事平庸的職業,過最平庸的生活。

陶淵明的祖上,出過大人物。 比如曾祖陶侃,官至侍中、太尉、荊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諸軍事,封長沙郡公,為穩定東晉政權立下赫赫戰功。

再比如陶淵明的外祖父孟嘉,是東晉時期的大名士,雖然身處官場,卻不染官場惡俗。

到陶淵明這一代,陶家沒落了。 為了家族的榮耀,陶淵明四次踏入仕途,但每次都因為和自己追求自由和本真的天性不符,不得不從官場抽身而退,回去種田。

混到這個地步,陶淵明也一定是懷有愧疚吧。 他為什麼不把自己未完的心愿交給兒子們去完成呢?

陶淵明是一個想做自己的人,雖然他從未高調地宣布過。 但他的詩,他的行為,都在印證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衡門之下,有琴有書。 載彈載詠,爰得我娛。 豈無他好,樂是幽居。 朝為灌園,夕偃蓬廬。 人之所寶,尚或未珍。 不有同好,雲胡以親? 我求良友,實覯懷人。 歡心孔洽,棟宇惟鄰。

——《答龐參軍 》(節選)

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住在自己的房子里,哪怕是草屋,也甘之若飴。 和喜歡的人交談,並比鄰而居,還有比這更快樂的事嗎? 陶淵明清楚,「人之所寶,尚或未珍。 」所以,如果自己都不想勉強自己,那麼讓兒子們按他們的意願去生活吧。

陶淵明五十多歲時,病情加重。 他怕自己時日無多,寫下給五個孩子的《與子儼等疏》,這多少有點像臨終遺言。

奇怪的是,關於家族的榮耀,祖上的光芒,孩子們該如何建功立業的話,陶淵明隻字未提。 他只深深地責怪自己,覺得自己沒有養家糊口的本事,讓孩子們飽受饑寒。 他還希望孩子們要互助互愛,一起居住,直到終生。

他希望孩子們向那些有德行的古人學習。 即使不能做到像他們一樣,也要誠心誠意地崇尚他們。

這就是一個父親留給兒子全部的話。

除此,陶淵明還和孩子們分享了自己的快樂之道:

少學琴書,偶愛閑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復歡然有喜。 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

陶淵明希望,孩子們也能擁有這樣的快樂。


藹藹堂前林,中夏貯清陰; 凱風因時來,回飆開我襟。 息交遊閑業,卧起弄書琴。 園蔬有餘滋,舊谷猶儲今。 營己良有極,過足非所欽。 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弱子戲我側,學語未成音。 此事真復樂,聊用忘華簪。 遙遙望白雲,懷古一何深!

——《 和郭主簿》

貧窮就沒有快樂了嗎? 不,有太多快樂和金錢沒有半毛錢關係。

堂前的樹,像貯藏一壺好酒一樣,貯藏一夏天的陰涼。 有酒,有精神的糧食「書和琴」,有園中的蔬菜,還有剩餘的糧食,有孩子一派天真的語言。 自己的衣食雖然有限,但也沒有過分的渴求。 風吹動衣擺,聽著風聲也是好的

做自己,很難。 我們要和種種的習俗做鬥爭,要和社會的觀念做鬥爭,要和家族的期待做鬥爭,要和心中的雜念作鬥爭。 到最後,我們還不一定做成了自己,認清了自己。

辭官回家的陶淵明,碰到的第一個困難是不會種地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 歸園田居·其三》

草盛豆苗稀。 」陶淵明也是勤快人,地卻種成這鬼樣子。 農民不好當,但陶淵明沒有崩潰。

拿起鋤頭,像世代的農民一樣,在泥土上耕作,成了一個在土地上勞作的讀書人。 而他的勞作,使他的詩歌更貼近了大地,貼近了田園。

陶淵明要自由,於是他放下了不屬於自己的一切。 我們也希望像陶淵明一樣,但我們中的大多數人很難完全放下。

一些人辭了工作,來到田園、河流、山川的身邊,但過了一段時間,孤獨、寂寞、空虛,加上經濟上的匱乏,「詩和遠方」被現實無情擊碎。 於是又返回喧囂中繼續煎熬。

而我們也忘了,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那一聲振聾發聵。 他曾經光著腳,穿著破衣服在雅典的街頭閑逛。 面對琳琅滿目的商品,他說: 「這個世界上,怎麼有這麼多我不需要的東西啊! 」

陶淵明的五個兒子後來怎麼樣了呢? 史書沒有記載。 但願他們擁有了快樂的一生。

做一個像陶淵明那樣的好爸爸

陶淵明(352或365-427), 字元亮,又名潛,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生於 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 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

做一個像陶淵明那樣的好爸爸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留言:你最喜歡陶淵明的哪首詩?

南朝文學批評家鍾嶸在《詩品》里說,陶淵明是「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但陶淵明和很多隱士不同,他不是為了逃避,也不是走「終南捷徑」——以隱居來獲取更大的名聲和更多關注。 他只是依從自己的本心。

所以他說: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 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飲酒·其五 》

陶淵明沒有把家安在荒郊野外,也沒有像終南山的道士一樣,去找個山洞修心養性,他還是「結廬在人境 」。

陶淵明仍是人間的。聽不到車馬的喧囂,不是地方偏僻,而是心離這一切都很遠。

陶淵明也毫無在眾人面前表演的慾望。 如果有手機在旁,他不會為摘下一朵菊花拍照發朋友圈,等待眾人點贊; 也不會在看到遠處的南山後,打電話告訴朋友自己多悠然,因為「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陶淵明彷徨過,痛苦過,飢餓過,但他超越了這一切。 他留下一個充滿生機的田園世界,以及一個「桃花源」,使得後來人在動亂世界和殘酷的現實步步逼近時,還有地方可以去,還有美夢可以寄託。

撰文 | 湘人彭二

校對 | 西格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