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鮮為人知的第一次中日大戰:老將打的日本八百年不敢再招惹中國

鮮為人知的第一次中日大戰:老將打的日本八百年不敢再招惹中國

中國和日本的第一次交集是在西漢朝,日本列島被分為百餘國家,東漢末年倭國發生內亂,有一女子禍亂日本稱王,被《後漢書》記載。三國鼎立時期,魏國皇帝曹叡冊封當時日本(據有本州島的一塊地方)的君主卑彌呼為親魏倭王。中日雙方交流最頻繁的時期還是要數隋唐兩朝,隋朝時日本有君主遣使帶禮來朝貢天朝皇帝楊廣,楊廣見其國書上有「日出處天子至書日沒處天子無恙」等之類的話很不開心,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國竟然如此託大,表示這個小國別再讓我聽見,次年又派遣出使團遊覽,了解情況。唐朝時的倭國傾心於大唐璀璨先進的文化,多次派出年輕人,遠渡重洋學習大唐文化。長時間處於和平交往的狀態,戰事偶有發生,極少。

從東漢開始到清朝末年,倭國幾乎一直是被中原王朝所冊封,倭國作為我們的藩屬國存在。日本這個稱呼是倭國覺得自己這名字對外交往有點不雅且低人一等,就想改改,根據自身小國「近日所出」,便更國名為「日出之國」,即日本。唐朝和日本的交往並非一帆風順的,還是一場戰爭打贏後,日本才服氣,八百年不敢招惹中國。這是有文字記載的第一次中日大戰,以中方唐軍獲勝告終,此次大戰的指揮者是員老將。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劉仁軌指揮白江口之戰時已是六十三歲高齡,十五歲就成家結婚、二十歲就抱兒子、四十歲就抱孫子、五十歲就半截身子入了土的古代,六十三歲算是高壽,在民間就是德高望重的鄉老人物了。劉仁軌是寒門貴子,隋朝末年兵匪肆虐,他種田之餘不忘讀書寫字,後遂以「學識淵博」而聞名鄉里,後來走上兵家這條路,是他當初遠沒想到的。

唐朝建立,高祖李淵在位,劉仁軌憑藉著貴人幫助和能力出眾,剛入仕就是一州參軍(一般為七品或八品),很快就調任為重鎮陳倉的縣尉,掌一地治安和軍事。不經朝廷審議,劉仁軌以縣尉身份杖殺一名違法亂紀、不服管教的折衝都尉(身份較高的地方兵長官),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讚賞,從此平步青雲,做到給事中(門下省屬官,頗有實權,中樞要害官職)。

哪有一輩子都一帆風順的,劉仁軌為官清廉、剛正不阿,這是好聽的說,難聽點就是死心眼,不懂得變通,所以得罪了很多人。公元660年,劉仁軌被免職,且流放到遠離中原文化的百濟、新羅、高句麗等國(今朝鮮)。機緣巧合,也就是運氣很好的情況下:沒立什麼大功就重新任職,卻因有事發生沒能調回大唐境內,還是留在了新羅。

時代的選擇,劉仁軌站在「聚光燈」下的歷史舞台,百濟不服唐朝的干涉,尋來外援倭國,兩者聯軍想乘其不備一舉將唐朝和新羅的聯軍拿下。白江口水戰,對戰雙方主要是唐朝和倭國,一千餘艘戰船(小的)、四萬兩千人的倭國軍隊,一百七十艘戰船(大的)、一萬三千唐軍,敵眾我寡,劉仁軌一點不慌,唐軍也不慌忙,因為唐朝軍隊習慣了以少勝多,習慣了勝利。

唐軍的優勢在甲胄、兵器、船高而堅,劉仁軌揚長避短,採取了火攻戰法取得勝利。倭國參戰的戰船全被焚毀,一艘沒留下(唐人看不起那些船),成百上千的倭兵死於非命。白江口之戰,揚我中國大唐的國威,震懾宵小,奠定了此後八百年的東北亞格局,作為國家的日本八百年里再也沒敢招惹中國(浪人例外)。

此戰小日本一點便宜都沒佔到,反而惹得一身傷,給唐帝國留下不好的印象,日本花費很大的功夫才彌補回來,才有機會源源不斷地派出「留學生」前來大唐,學習先進文明的物質和精神。而唐軍主帥劉仁軌也因此戰威震天下,時人稱讚不絕。此戰和以往一樣,成為了唐朝的戰爭榮耀牆上的一小塊,成為了唐人自豪的源泉之一。

後話:大唐名將劉仁軌逝世時八十四歲,身後榮寵備至,還得到美謚「文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人說古啊 的精彩文章:

唯一一個真正動員過百萬大軍的封建王朝,準備四年還未集結完畢
古代豪門世家標配共有的四類女子,妻妾姬婢,真會享受

TAG:今人說古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