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這只是得到一種輕安而清凈的境界而已,並不算什麼不得了的境界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302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消,受陰明白,於精明中,圓悟精理,得大隨順,其心忽生無量輕安,己言成聖,得大自在。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消,受陰明白:又者,這個修道的人在這定裡邊,在這個色陰已消,受陰明白的時候,於精明中,圓悟精理,得大隨順:在他這個明白之中,更加精細明白,這時候他所明白的理就都很精微了,很微細微細的道理他都明白;他也得到大的隨順。
其心忽生無量輕安,己言成聖,得大自在:在他的心裡頭,突然間生出來無量輕安的境界,說自己已經成佛了,得到最大的這種快樂自在。
【編按】以下節自上人八年代補述
「己言成聖」,那是自己的「己」,不是已經的「已」,是他自己說他成聖了。你不懂那個文法,當它是「已」就錯了。他自己以為成聖了,就對人說他是活佛之類的了。
那個「已」是旁人也承認了,他這個旁人不承認的。你用「已」言成聖那談不到的,這個不通的,是「己」言──他自己說自己成聖了,得大自在了。
你這個地方是要分得很清楚的,不能跟著不對的翻譯。如果是已經,就不能說「已」言了。「已」言那個意思就完全不同了,那言字是「己」言,他自己說的,旁人沒有承認的,是自己不要臉,自己往自己臉上貼金。我告訴你,真有智慧的人不會讚歎自己的,他這個都是一種魔了嘛!
──上人八年代補述至此
此名因慧獲諸輕清,悟則無咎,非為聖證。
此名因慧獲諸輕清:這個名字就因為開了一點智慧,得到一種輕安而清凈的境界而已,並不算什麼不得了的境界。悟則無咎:你要是明了了,就沒有過錯,沒有問題了。非為聖證:你不要以為這樣的境界,就是證了聖人實證的果位,不是的。
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好輕清魔,入其心腑,自謂滿足,更不求進。此等多作無聞比丘,疑誤眾生墮阿鼻獄。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若作聖解:假設你有這種輕安的境界,你就以為自己是證聖果了,做這樣的想法,則有一分好輕清魔,入其心腑:就有一種「好輕清魔」,這種魔也有這種輕安的境界,也很清高的;就到他身上來了。
自謂滿足,更不求進:自己說他現在什麼都滿足了,上無佛道可成,下無眾生可度了。他也不需要成佛,已經成佛了嘛;他也不用度眾生,眾生已經度了,他把眾生都度完了!所應該成的這佛,他也成了;所應該度的眾生,他也度了。所以,他更不求向前進步了。
此等多作無聞比丘:這一等的修行人,多做「無聞比丘」,像前邊所講的那個沒有智慧的無聞比丘,他以四禪就做為四果了。疑誤眾生墮阿鼻獄:這一種的人令眾生不知道正路,把眾生都誤了,都不認識佛法了。
這種的人將來要墮阿鼻地獄的,要墮無間地獄的,為什麼?失於正受:他這個正定正受都失去了,所以當從淪墜:就應該墮落無間地獄去。
【編按】以下節自上人八年代補述
「自謂滿足」,他說他自己已經夠了;好像你叫他修行,他說 I don"t need(我不需要);你叫他看看經,I don"t need,那個都是我這已經過去了。就是那種驕傲,恃才傲物的那種態度,以為自己了不起了,實際自己什麼也沒有。
真有智慧的人,怎麼樣也不會這樣的,自認自己是活佛。你這個活佛是你自己的活佛,為什麼要告訴人家:「我是活佛。」你告訴人家,創這個招牌是什麼用意?佛在生的時候,並沒有說:「我是活佛。」
他就說我是佛,還加上一個活佛,又說是真佛。有真就有假,你若沒有假,怎麼你要叫真佛呢?這個裡頭真是矛盾得不得了,自相矛盾,自語相違。所以在這兒就要有真知灼見,不愚痴,當機立斷。
我告訴你們,你們翻譯經典的時候,都應該生法喜充滿的心,不要生像個鬥爭的心。用法喜充滿,用智慧,不要猶豫,不要用愚痴,在那兒好像作戰打架似的。這不是那樣,要有法喜充滿這種精神,「哦,我能參加這個翻譯的法會,這個真是萬劫難逢一件幸運的事情!」要有這樣難遭難遇的思想,心裡不知有多歡喜了。
不能在那兒鬥爭,我和你辯論,你和我辯論。這不是辯論的,這有什麼好辯論的?你看那一個對,就把你理由說出來,大家來研究,很簡單的。
不需要爭得眼紅脖子粗的,這是為法,不是為氣呀!你們現在不懂得這個「虛明」,我告訴你們,就是你不會翻譯這個,這就叫「虛明」了,你不明白,這很好的譬喻嘛!
──上人八年代補述至此
TAG:正法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