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濕疹糾纏,名家辨治絕招就3點

濕疹糾纏,名家辨治絕招就3點

導讀:

濕疹是常見皮膚病,臨床癥狀常見皮損、瘙癢劇烈。總有患者被其折磨得寢食難安,擁有一身乾爽清潔的皮膚成了他們最大的夢想。中醫講究辨證論治,治療濕疹最根本的也是要辨對證,如此才可遣方用藥。

濕疹辨治方葯

主編/蔡鐵如 袁夢石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淺層的炎症性皮膚病,一般認為與變態反應有一定關係,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炎症性皮膚病,以皮疹多樣性、對稱分布、劇烈瘙癢、反覆發作、易演變成慢性為特徵。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任何季節及人體的任何部位,常在冬季複發或加劇。有滲出傾向,病程長,易反覆發作。近年來該病發病率呈上升趨勢,這可能與氣候環境變化、大量化學製品在生活中的應用、精神緊張、生活節秦加快、飲食結構改變等因素有關。本病可歸屬於中醫「浸淫瘡」「旋耳瘡」「血風瘡」「繡球風」「四彎風」「奶癬」等範疇。

辨治方葯

中醫學認為,本病多由於素體稟賦不耐,風、濕、熱邪客於肌膚;或因飲食失節,過食辛辣、魚腥動風之品,或嗜酒傷及脾胃,使脾胃失健,濕熱內生,又外感風邪,內外兩邪相互搏結;或素體虛弱,脾為濕困,肌膚失養;或濕熱蘊久,耗傷陰血,血虛風燥,肌膚失養所致。風、濕、熱三邪中以濕邪為本,貫穿疾病始末,兼不同程度的風邪和熱邪。

【濕熱內蘊型】此型多見於急性濕疹,症見皮膚基底潮紅,出現丘疹或丘皰疹,搔抓後糜爛流滋、結痂,伴有心煩口渴,身熱不揚,大便干,小便短赤,舌紅、苔薄白或黃,脈滑或數。治宜清熱利濕止癢,方以黃連解毒湯加減。

基本方葯:黃連6g,黃芩12g,黃柏10g,梔子12g,牡丹皮10g,地膚子20g,蒼朮10g,徐長卿15g,苦參15g,地膚子30g,土茯苓15g,白鮮皮30g。

【脾虛濕盛型】此型多見於亞急性濕疹,多由濕熱型遷廷而致,病程較長,反覆發作,纏綿不已。症見紅腫漸退,滋水漸少,糜爛漸斂,丘皰疹脫屑尚存,伴有納少,腹脹,便溏,易疲乏,舌淡胖、苔白膩,脈弦滑。治宜健脾祛濕止癢,方以參苓白朮散加減。

基本方葯:党參12g,白朮15g,茯苓15g,薏苡仁30g,山藥12g,砂仁6g(後下),蒼朮10g,黃芩12g,黃柏10g,白鮮皮30g,地膚子30g,甘草6g。

【血虛風燥型】此型多見於慢性濕疹,因久病耗傷陰血,血虛風燥所致。症見肌膚甲錯,皮損色暗,或色素沉著,皮損肥厚,劇癢難忍,伴有口乾不欲飲,納差,腹脹,舌淡、苔白,脈弦細。治宜養血潤膚,祛風止癢,方以四物湯合二妙散加減。

基本方葯:黃芪15g,生地黃12g,荊芥15g,當歸10g,川芎8g,赤芍12g,白芍12g,何首烏30g,蒼朮8g,黃柏10g,生甘草6g。

驗案舉隅

1

朱某,女,30歲。

2009年2月25日初診。

主訴:左側腰部及左上肢皮膚濕疹3個月余。

病史及現在症:患者左側腰部及左上肢皮膚濕疹3個月余,現左側腰部及左上肢皮膚出現液性滲出,瘙癢,入夜尤甚,舌紅、無苔,脈細。

中醫診斷:濕疹。

辨證:血熱妄行,濕毒內蘊。

治法:活血解毒,清熱祛濕。

方葯:生地黃20g,當歸10g,川芎10g,赤芍12g,黃連6g,黃芩12g,梔子12g,牡丹皮10g,地膚子20g,白鮮皮30g,黃柏10g,薏苡仁20g,蒼朮10g,夜交藤30g。7劑,每天1劑,水煎,分2次口服。

二診(2009年3月7日):服上藥後皮膚滲出、瘙癢均減輕,舌邊尖紅、苔白,脈細。

方葯:生地黃30g,當歸10g,川芎10g,赤芍10g,黃連10g,蒼朮12g,黃柏12g,白鮮皮30g,烏蛇20g,土茯苓30g,黃芩10g,防風10g,白僵蠶10g,蜈蚣1條,紫草60g,蟬蛻6g,枳殼10g,何首烏20g。7劑。

服上藥後皮膚滲出消失,已無瘙癢,余無不適,舌淡紅、苔薄白,脈細。

按語

歐陽錡先生認為,凡瘡毒濕疹灼熱疼痛、搔破流黃水、糜爛浸淫、不易乾燥者,均為濕熱外郁之證。此證濕熱之邪留滯經絡,未及時清解,故外發為瘡毒濕疹,灼熱癢痛滲液,內有發熱汗出,口渴心煩,尿黃,苔膩。治此宜清熱祛濕、活血解毒,方用萆薢滲濕湯。根據歐陽錡先生治療濕疹之「清熱祛濕、活血解毒」原則,考慮本病病程較長,且滲出較多、病情嚴重之特點,故選用《外台秘要》之黃連解毒湯(黃連、黃芩、黃柏、梔子)合四物湯(熟地黃改為生地黃、白芍改為赤芍、當歸、川芎),酌加地膚子與白鮮皮、土茯苓、白僵蠶、蜈蚣等,清熱燥濕、解痙止癢之品。一、二診總體治療原則大體一致,但用藥時則需根據臨床情況稍有側重、變化,效果尚好。

圖:梔子

2

王某,女,29歲。

2008年5月31日初診。

主訴:發現胸腹部及四肢紅色斑丘疹並瘙癢2月余。

病史及現在症:患者於2月前發現胸腹部及四肢有紅色斑丘疹,反覆發作,服西藥抗過敏治療基本無效。今見胸腹部及四肢有紅色疹子及斑塊,有色素沉著,但無溢液,瘙癢難忍,舌紅、苔白,脈浮數。

中醫診斷:血風瘡。

辨證:血熱鬱積,濕熱下注。

方葯:生地黃20g,川芎10g,赤芍10g,炒枳殼10g,何首烏30g,當歸12g,桃仁10g,紅花6g,白僵蠶10g,薏苡仁25g,炒蒼朮10g,黃連8g,蟬蛻6g,白鮮皮18g,地膚子15g,黃柏12g,蜈蚣1條。14劑,每天1劑,水煎,分2次口服。

二診(2008年6月14日):服上藥後原有皮疹已基本消退,局部有色素沉著,已無瘙癢。今手臂部又有新發皮疹,瘙癢,抓破後無滲出,舌紅、苔白膩,脈浮。

方葯:生地黃30g,何首烏30g,當歸12g,川芎10g,赤芍10g,桃仁10g,紅花6g,炒枳殼10g,黃連6g,炒梔子10g,白鮮皮10g,牡丹皮10g,黃柏10g,防風10g,地膚子15g。14劑。

三診(2008年7月12日):服上藥後濕疹減輕,瘙癢發作時間間隔延長,局部只有小片色素沉著,仍癢,舌紅、苔薄黃,脈弦數。

方葯:當歸12g,川芎10g,生地黃18g,防風10g,梔子10g,黃柏10g,黃連6g,苦參15g,枳殼10g,薏苡仁18g,白鮮皮18g,地膚子15g,蒼朮10g,蟬蛻6g,何首烏30g,紅花6g。14劑。

3個月後因咳嗽來診,訴服上藥後濕疹至今未發作。

按語

《素問·生氣通天論》有云:「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弛長為痿。」此言濕疹所致之痿證是由久處濕地或冒雨涉水,感受外濕,浸淫筋脈,流注關節,郁久而發熱;濕熱相搏,濕則阻絡,熱則傷津,津傷絡阻,氣血運行不暢。本病之主症為胸腹部及四肢有紅色斑丘疹、瘙癢、舌紅、脈細數,因此主要考慮為血熱妄行、濕毒下注,故用二妙散清熱燥濕,合用桃紅四物湯,將熟地黃易為生地黃,白芍易為赤芍,活血祛瘀、涼血解毒。另酌加行氣祛風燥濕之枳殼、白鮮皮、地膚子等,諸症自除。

預防與調護

1.儘可能遠離各種可疑致病因素,如熱水洗燙、過多使用肥皂、用力搔抓及外用藥不當等。

2.生活上注意避免精神緊張、過度勞累。衣被不宜用絲、毛及化纖等製品。患者平時應保持大便通暢,睡眠充足。冬季注意皮膚清潔及潤澤。

3.盡量避免食入海產品等發物,如魚、蝦、蟹等,少食刺數性食物如辣椒、蔥、蒜、韭菜、生薑等食物,忌濃茶、咖啡、酒類等。多食富含維生素的食品,如新鮮水果、蔬菜等。

4.清洗患處時,動作要輕柔,不要強行剝離皮屑,以免造成局部感染,使病程延長。

登場書籍

《袁長津病證辨治實錄》

全書以袁長津教授臨證驗案為基礎,綜合其病證結合的辨治思路,真實地反映了其「整體恆動、辨證論治、以人為本」的診療理念及製法組方,堅持以通為安、以和為貴、以人為本、攻補適度、順應自然的原則和特色。

養生正道

版權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養生正道 的精彩文章:

每天認識一味中藥——蘆根
胃炎、胃潰瘍,用這個方加減治療最好

TAG:養生正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