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見過真傢伙,誰還信古代武將用幾十斤兵器?

見過真傢伙,誰還信古代武將用幾十斤兵器?

編者按:冷兵器愛好者這個群體,相對數量可能比較小眾,但絕對數量一定不少。這點從各種深受歡迎的冷兵器題材遊戲和作品中,就能管窺一二。但受限於經濟條件以及法律原因,能夠實際收藏和把玩真正古董或實物冷兵器的愛好者的比例,在冷兵器愛好者中還是比較少的。大多數冷兵器愛好者還是通過文章、影視、遊戲或網路去接觸和了解冷兵器。那麼,從文章中學習冷兵器與實際接觸冷兵器有什麼不同呢?

不少朋友接觸古代冷兵器後提出了一些問題。筆者總結歸納下大概有以下幾點。一、圖片大小和實物大小感觀不一致的問題。隨著網路發達,很多人是先看到類似用途的實物或圖片然後在頭腦中有個大致印象,當見到文物本身時,第一反應是實物和想像中大小不一致。這是正常的,照片中實物為了凸顯特色,採用不同的角度拍攝,特意把有特色的部分呈現的比較明顯,加上一般是無其他參照物,如果沒有列出數據參考係數,一般很難揣摩實物大小。特別是那種國寶級的文物,印象中都有神話般的感覺了,看到實物難免與想像中有所偏差。說一千道一萬看理論聯繫實際最重要。中國傳統人物繪畫便是把這個道理髮揮的淋漓盡致。下圖為《出警圖》中明帝是主要人物,他的實際身材,較比隨侍的懸殊可沒這麼大。

這個其實不用多說了,喜歡看圖片猜實物大小精通網購的朋友最清楚了。二、冷兵器實際重量和感觀重量問題。我們都知道通過實物和資料比對,證明古代冷兵器的重量並沒有評書上說的那麼懸,人家那個是藝術誇張。如果有朋友有機會上手古代兵器的話,特別是上手足夠數量的古代冷兵器的話,就能夠發現其中的實際重量和感觀重量的規律。規律一:在同一時代,同一地域、作用基本相同的但看起來長短不一,大小不等的的制式單、雙手冷兵器,實際重量差別其實是不大的。人的體力是有限的,冷兵器過重,必然影響持久的耐力。

拿刀來說,如果戰陣中需要長刃大刀怎麼辦?一味的延長刀身,刀的重量也不能無限制的加大吧?古代工匠當然有辦法解決。方法1、在延長刀身的同時,縮窄刀體幅度。方法2、增、減刀身局部厚度。為了保證刃體強度,窄刀的刀面通常中間會鍛造成起脊或部分起脊,也就增加鎬線。方法3、開槽減重:開槽的作用主要是減重和調節重心,除此以外開槽也有裝飾和增加強度的作用,在美術刀劍里,有的開槽是為掩蓋鍛造缺陷,這個我們另說。明代人用生命為代價,寫了八個字「軟弓、長箭、快馬、輕刀」。在棉甲時代符合這個規律的多半是戰場兵器,不符合的多半是用來演武示雄,或者儀仗演練。下圖為清中期實戰偃月刀私人收藏:

下圖為山海關上武科刀並不是實戰兵器:

以上講的都是實際重量。規律二:舉重若輕和舉輕若重的冷兵器。相對於短柄刀劍來說,長柄冷兵器和鞭鐧類打擊的重兵器更重視配重問題。重兵器比輕兵器更注重配重,也是為的是保持輕靈,如果太笨重了打不中對手都是白搭。在保證命中和格擋的前提下,才可以考慮犧牲輕靈追求殺傷。短柄刀劍,步戰花槍等類輕兵器配重的相對沒這麼重要。因為人的體力足以保持輕兵器舞動的輕靈。這時攻擊距離等格鬥相關要素就可以凸顯。每種武器的設計都是和當時的戰術,陣型,敵人裝甲,自己身體機能匹配的。脫離其他要素往往無法理解武器的設計。所以同樣重量的冷兵器往往會因配重不同,上手感覺截然不同。用物理學的說法就是槓桿原理,其中分省力槓桿和費力槓桿。在強調體力的冷兵器中就沒什麼兵器是省力槓桿,但有一些冷兵器通過配重協調基本算作等臂槓桿。費力槓桿明顯追求的是殺傷效果,所以強調打擊用以破甲的鞭、鐧、錘等兵器重心一般偏前,其中尤以砸擊類冷兵器錘、骨朵的重心最為靠前。下圖為鞭鐧類從長度上分主戰兵器和輔助兵器,主戰兵器的鞭鐧長度通常在1米以上:

下圖為故宮舊藏明代大鐧,長度為103厘米:

明《武備要略》:「夫鞭之用,莫究其所自。......予少時甚慕焉,遍訪不得其傳。一日習單刀於沖斗公,得其法,則知刀與鞭大同小異也。鞭制說……鞭約長3尺5寸,靶長1尺4寸,共長4尺9寸。作28節重10餘斤至20斤足矣。自下至梢,漸小上去,方能稱手。制以鞭鞘,免使上銹。鐵要煉熟,其節不宜太深,恐易傷損。整磨如鏡之光為佳,或造為單鐧,如鞭之尺寸,四面起梘槽者尤妙,又可無損壞之虞矣。

配重良好的重型鐵鞭鐧之所以可以使用長刀刀法來演練,是因為它們柄首有配重鎚,這樣的鞭鐧雖然自身沉重但重心偏後,加之雙手使用,所以使用者有舉重若輕的感覺。輔助性配合槍矛等兵器使用的鐵鞭,長度在40-60厘米間,從外形、技法動作來看應該其來源於懸掛在腕上的鐵馬鞭、竹馬策,因自身較短重量不大,所以重心偏前,強調的短距離的擊打效果。

我們看一段《水滸傳》中的描述:(寇先鋒)望孫立胸前儘力一槍搠來。孫立挺起胸脯,受他一槍。槍尖到甲,略側一側,那槍從肋窩裡放將過去。那寇將軍卻撲入懷裡來。孫立就手提起腕上虎眼鋼鞭,向那寇先鋒腦袋上飛將下來,削去了半個天靈骨。在《水滸傳》中,孫立配合長槍使用的竹節虎眼鞭就是輔助型短兵器,需要說明的是下圖的連環畫作的鞭畫過長了,這樣的長度的鞭是很難掛於腕上配合槍矛使用的:

長桿兵器我們舉扎槍為例:協調配重要考慮三方面:1、是槍頭長度和重量;2、是槍桿長度及粗細變化;3、是槍鐓長度和重量;簡言之就是槍頭越重、槍桿越長、尾鐓越輕越有利與增強殺傷力,但也越不好把控。一但對手近身,還要學會長兵短用。強調以突刺為目的的四米騎兵長矛,因自身重量偏大,所以騎兵盡量採用夾槍衝鋒法,即牢牢握緊騎槍並用自己的胳膊使勁夾緊槍桿,以保證刺中敵人那一刻,長槍不至於脫手。這樣雖然損失了距離,但可以藉助馬的速度來彌補缺陷。

強調以擊刺敵方騎兵為目的的步戰大槍也比較沉重,重心一般在中間偏中後,步戰大槍要充分借上腰胯的勁力,持槍後手要更向身後靠一些,這樣雖然能贏得最佳攻擊距離,但比較費力。另有通背槍,握把後邊留一尺。下圖為大槍的動作:

下圖為大槍的扎槍法:

步戰花槍,因全長在兩米上下,重心在中間偏後方,需要使用者以臂使腕,靈活機動,但因槍桿較短,損失的是距離,一般不用於戰陣。

至於投擲的標槍、箭矢那一定是配重靠前,原理自不必說。

這些都是一般性道理,那是不是每個人練好了手中的冷兵器就能戰勝敵人呢?當然不是,戰場武術不同於街頭鬥毆,要有組織紀律。個人武術能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說:開大陣,對大敵。比場中較藝,擒捕小賊不同。堂堂之陣,千百人列隊而前,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後。叢槍戳來,叢槍戳去,亂刀砍來,亂殺還他,只是一齊擁進,轉手皆難,焉能容得左右動跳?一人回頭,大眾同疑;一人轉移寸步,大眾亦要奪心,焉能容得或進或退?平日十分武藝,臨時如用得五分出,亦可成功;用得八分,天下無敵。未有臨陣用盡平日十分本事,而能從容活潑者也。

三、資料和實物比對差異問題。當年第一次買到《皇朝禮器圖示》和《清會典圖》時,筆者非常激動,認為這下可好了,制式兵器的清代部分定名可算有個依據了,可我拿到規範與實物對照這些後發現,規範中和實物的換算後尺寸並不能完全對應,是書錯了還是我錯了?總不是能實物錯了吧?

就此事,筆者諮詢過故宮的研究人員,他們說即使在故宮中用典章規範去比對清宮舊藏也會發現能完全對上的很少,不是材質不一樣就是尺寸不一樣。原因是遺留文物散失較多,嚴格按規範定做的也就是當時那幾批,規範定製前及後期的作法並不一樣,但規範一直在傳抄。也就是說寫書的定規範的是一批人,製作東西是另外的一批人。這事在中國古代也是屢見不鮮。這個真沒辦法了。手工製造的制式冷兵器其實只是有個大體的度量衡,但實物細節真的是千差萬別,很難與書一一對應。

四、中國古代鐵製冷兵器輝煌的年代有那些?這個分析和判斷見仁見智,談下筆者個人的想法吧!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國家也是一樣,同樣的錢財和精力投入這個多些,投入那個就會少些。中國古代冷兵器大致分三個階段。1、冷兵器時代:史前-宋;2、冷兵器和火器並用階段:宋、元、明、清;3、火器時代的兵器:清晚期-今火器的由低級向高級的發展過程,也就是逐漸代替冷兵器的過程。在這漫長的演變過程中,冷兵器和火器的消長,隨著各朝代的政治、經濟情況的不同,各有特點。對於鐵製冷兵器來說,最輝煌的時代一定是國力雄厚,冷兵器需求旺盛的漢、唐。舉個例子我們發現非常規範的鐵製冷兵器是冷兵器時代的戰國到西漢。特別是漢代保存完好的的刀、劍,源自青銅時代線體的規範性不是後代可以比擬的。圖為中的八面漢代鐵劍依然保留了青銅時代的規範:

下圖為漢代削刀靈利的線條向我們訴說著2000多年前的風範:

但北方地區出土的常見漢刀、漢劍因出土環境原因常常是沒有這樣的狀態的。五、使用保存過程中作對冷兵器的傷害。中國傳世冷兵器之所以能保留至今,很多是因為使用而不是審美需求,所以常有傷,最常見的是刀劍缺尖和虧刃。刀劍缺尖是普遍現象,除非有鞘在,傳世民國以前刀劍百分之九十刀劍尖鋒已失,應該是使用過度和保存不當造成的。刀劍虧刃多集中在刀劍鐔、格前方15厘米左右的地方,應該是格擋對方刀劍砍出缺口後磨平形成的,也有一些虧刃在刀劍前段10厘米處,那個是斬劈過程中因磨損造成的。目前傳世的中國古董兵器有一些數量的,但因為使用和保存環境等原因導致傳世遺留冷兵器中真正工藝精湛、製作規範的器物並不多見。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冷艷鋸,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兵器研究所 的精彩文章:

他們才是長坂坡的真正主角:三國最強甲騎具裝為何神秘消失?
古代盔甲為何多是黑色和紅色,給盔甲刷漆真能提高防禦力嗎?

TAG:冷兵器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