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韓信也是靠紙上談兵打動劉邦被重用,為何沒像趙括、馬謖樣大敗?

韓信也是靠紙上談兵打動劉邦被重用,為何沒像趙括、馬謖樣大敗?

我們都知道有兵仙之稱的韓信,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軍事奇才,他幫助劉邦建立了大漢帝國,並且在建立大漢的過程中,韓信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可以說韓信在起義的過程中,為劉邦拿下了大漢三分之二的國土。正是因為韓信的貢獻比較大,所以,劉邦在建立大漢之後,才把韓信封為王的。

可是,我們知道韓信在成名之前,他一直都是很不起眼的一個普通士兵。尤其是他在跟隨項梁和項羽的時候,根本就沒有得到重用,甚至項羽讓韓信給自己看大門。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韓信離開了項羽,他投奔了劉邦。

當時劉邦被項羽封為了漢王,他們正在關中呢。此刻,儘管蕭何向劉邦推薦了韓信,但是,劉邦還是沒有重用韓信的。

在蕭何經過月下追韓信之後,為了給蕭何面子,劉邦重用了韓信。就這劉邦把韓信封為了大將軍。

從此,韓信的開掛之路開啟了。

那麼,問題來了,韓信在被劉邦封為大將軍之後,根本就沒有什麼像樣的戰役能拿出手,說白了他僅僅是紙上談兵而已,為何他沒有像趙括和馬謖一樣一敗塗地呢?

我想這和韓信的運氣和實力是分不開的。

也許,趙括和馬謖一樣具有很高的軍事天賦,他們也是飽讀詩書之士。但是,他們的運氣不佳,最終他們也不會成就一番偉業的。

為什麼說韓信的運氣比較好呢?

我們重點的來分析一下韓信打的幾個能夠讓他揚名立萬的戰役吧,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端倪來。

說到韓信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背水之戰,那時候韓信用三萬士兵,打敗了趙國二十萬精銳部隊。

韓信能打勝這一戰的運氣,就在於他遇到的趙國的主將是陳餘。陳餘是一個書生,讓他噹噹老師講講課,還是可以的。

但是,讓他打仗那就是扯了。關鍵是陳餘還很自負,當他聽說韓信只有三萬人馬就敢來打他的時候。

他一下就憤怒了,他的憤怒是因為他覺得韓信太欺人太甚了。畢竟,韓信僅僅只有三萬人馬,而他有二十萬,三萬打二十萬,在陳餘看來,就是閉著眼他都能把韓信給打敗的。

所以,陳餘根本就沒有怎麼把這個戰役放在眼裡。在這期間,陳餘手下的一個軍事奇才李左車向陳餘提供了一個可以毫無懸念就能消滅韓信的策略。

但是,陳餘沒有採納,還是那句話,他覺得他這二十萬大軍打敗韓信,那是如同大象踩死一隻螞蟻一樣容易的。

當兩軍相遇的時候,因為陳餘根本就沒有做什麼功課,他面臨韓信的誘敵深入的兵,丟戰鼓,丟旗幟的兵的時候,陳餘帶領的趙軍就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

這時候很多趙軍不打仗了,就在戰場上撿韓信軍丟掉的旗幟和戰鼓,因為那時候打仗,只要撿到敵軍的戰鼓和旗幟就可以拿回去領賞。

正是因為這樣趙軍的陣形被打亂了的,當陳餘讓部下回去休息的時候,發現自己的城池裡都插滿了韓信軍的旗幟。

這一下陳餘的趙軍都懵逼了,以為自己的大本營被韓信佔領了呢。這時候幾十萬趙軍開始四處逃跑了。

其實,韓信僅僅是派了兩千士兵,秘密的潛入到了趙軍的城堡里,然後把趙國的旗幟給換掉的。

最後,經過韓信的背水列陣,韓信的三萬士兵,把二十萬趙軍給打敗了,主將陳餘也在逃跑的時候,被亂軍殺死了。

回想一下,若是陳餘採用了李左車在井陘口前後夾擊韓信的策略,恐怕韓信的腦袋早就被陳餘拿下來了吧。

不得不說韓信的這一次戰役,運氣佔了很大的成份,當然了運氣都是建立在實力之上的。正是因為韓信有這樣的實力,所以,才會有後來的運氣的。

還有韓信攻打齊國的時候,為什麼韓信能那麼輕鬆的拿下齊國來。原因是人家齊國當時已經把韓信的軍隊當成盟軍了,等於是在齊國沒有防備韓信軍隊的時候,韓信打了人家一個出其不意的。

為什麼會造成這種結果呢?

原因就是韓信在打齊國之前,劉邦的謀士酈食其,他已經說服了齊王,讓齊王歸順劉邦的。

齊王答應了,所以,就通知部隊,不要堤防漢軍了。

正是在這個時候,韓信覺得齊國這麼多城池,自己一定要攻打,畢竟這麼大的功勞不能讓酈食其給獨佔了。

所以,韓信對齊國發兵了。齊國士兵面對韓信的攻擊,真的是毫無準備,所以是一敗再敗,最後整個齊國全部被韓信拿下了。

當然了酈食其最後也被齊王用大鍋給烹了,原因就是他覺得自己上了酈食其對當。

你看韓信是不是運氣很逆天,若不是酈食其提前給韓信做好功課,韓信想拿下擁有七十二座城池的齊國來,真的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我們再看看趙括和馬謖,他們就沒有韓信的這種運氣。他們的對手都很強大,而且都是頂尖的軍事奇才,也許他們的實力和韓信不差上下,但是,打仗沒有運氣的話,照樣也是會輸的一敗塗地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史趣聞 的精彩文章:

馬皇后下葬大雨傾盆,朱元璋大怒,一個和尚說了什麼話救了大家?
竇漪房本了是宮女,她有怎樣的人生,為何會逆襲成西漢皇后?

TAG:漢史趣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