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20世紀詩學面臨的危機,宋詩學可解?

20世紀詩學面臨的危機,宋詩學可解?

我們面對著的是一座巨大的詩歌理論寶庫。宋人的詩論不僅包含在品種繁多的詩話、筆記、雜著之內,還散見於各種別集、總集的記序、題跋、書簡、詩賦之中,甚至各種詩歌選本、注本的評語、注釋之中。單從數量上看,宋代的詩論資料就足以超過以前歷代詩論資料的總和。更不必說從質量上看,宋人提出許多精闢的詩學觀點,至今仍閃耀著詩性智慧的光輝。

原文 :《宋詩學:屬於歷史,更指向當代》

作者 |四川大學 周裕鍇

圖片 |網路

曾有一種說法曰:「唐人不言詩而詩盛,宋人言詩而詩衰。」或曰:「詩話作而詩亡。」彷彿宋代詩學的勃興只是一種詩壇的罪過。與此相聯繫,詩話無系統、宋詩乏情韻也成為人們頭腦中根深蒂固的看法。繆鉞先生說得好:「唐詩以韻勝,故渾雅,而貴醖藉空靈;宋詩以意勝,故精能,而貴深折透闢。唐詩之美在情辭,故豐腴;宋詩之美在氣骨,故瘦勁。」(《詩詞散論·論宋詩》)

退一步說,即便宋詩在整體水平上比唐詩稍遜一籌,也並不妨礙宋詩學在理論上的突出貢獻和重要地位。倘若「詩話作而詩亡」的說法還真有幾分道理的話,那它也只能證明宋詩話具有超越宋詩創作的理論價值,更何況宋詩學的精華不只存在於詩話之中!那麼,宋詩學到底具有哪些方面的理論價值呢?

其一,宋詩學總結了唐宋詩歌的創作經驗,尤其是提供了宋詩如何超越唐詩的具體方法和途徑。唐人詩論如王昌齡《詩格》、皎然《詩式》以及司空圖的一些文章,雖提出過不少高明的見解,但與唐詩的輝煌成就遠不相稱,唐詩的創作處於一種缺乏理論指導和經驗總結的自髮狀態。而且唐人詩論的理論形態是渾沌的、朦朧的,只可領悟,不可解析。

王昌齡畫像

因此,宋詩人要想超越唐詩,對唐詩成功經驗的清醒分析自然必不可少。如意境、韻味的概念,唐人多是從其顯現形態而非其構成機制來闡釋,故不免玄秘浮泛。宋人梅堯臣提出「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的原則,顯然比唐人之說更明晰精當。

梅堯臣畫像

此外如蘇軾對詩人「寫物之功」的比較分析,范溫對「韻」的內涵的闡發,楊萬里對詩歌言、意、味層次的辨析,都見出理論的自覺性與明晰性。尤其是杜甫詩的藝術經驗,完全算得上是宋人的新發現。宋人由學杜入手,總結杜甫詩法,舉一反三,推而廣之,奪胎換骨,點鐵成金,在理論上建立了一整套和唐詩抗衡的藝術原則。事實上,宋代詩學研究和宋代詩歌研究的結論是基本平行的,足以說明宋詩學對宋詩創作具有某種指導意義。

其二,宋詩學全面揭示了詩的本質特徵和基本規律,涉及詩學理論的各個層面和範疇。一方面,它進一步深化拓展傳統詩論已有的命題,如關於詩思,在「感興」的基礎上提出「冥想」,在「神思」的基礎上提出「妙悟」;又如論「格」、論「韻」、論「味」、論「趣」、論「江山之助」等等,都比前人進了一步。

另一方面,它開拓了新的領域或提出新的論題,如關於詩的本質,在「言志」「緣情」之外,又提出「詩為文之精」的說法;關於詩的功能,在「教化」「諷諫」之外,別立「明道」「見性」;在「詩可以怨」「不平則鳴」之外,另主「自適」「自持」;關於詩的繼承創新,提倡「以故為新,以俗為雅」;關於詩的表達,有種種「句法」「活法」理論的湧現。

黃庭堅《清平樂》

更重要的是,宋詩學揭示出一些具有現代詩學精神的普遍原則,如「詩畫一律」中透露出的「出位之思」(Andersstreben),「點鐵成金」中蘊藏的「互文性」理論(Intertextuality),「奪胎換骨」中包容的「原型」意識(archetype),「語不可熟」契合「陌生化」手法(defamilarization),「體格峭健」符合「突出」的概念(foregrounding),「工拙相半」暗合「張力」詩學(tension)。換言之,宋詩學不僅涵蓋中國傳統詩歌理論的各個層面,而且包孕著西方現代詩歌批評的某些因子,因而具有建構世界性的詩學理論的普遍意義。

其三,宋詩學充滿了對宇宙人生的強烈關注,滲透著宋型文化濃厚的人文主義精神。宋人談藝最終歸結於談道,論詩最終歸結於論人,雅健詩格關乎浩然正氣,平淡詩風關乎人生境界,「韻」是主體人格生命的凝結,「趣」是哲理詩意化的體現,「打諢參禪」源於處世態度的亦真亦俗,「透脫活法」本自思理心性的廣大圓融。

陶淵明、杜甫在宋代被推為詩壇至高無上的典範,與其說是詩藝上的意義,不如說是文化上的價值,與其說是精湛藝術的體現,不如說是理想人格的化身,在痛苦中承擔道義責任,在曠達中安頓坎壈人生。宋人塑造了陶、杜的形象,也塑造了自己的詩學品格。可以說,相對於六朝和唐代詩論來說,宋詩學具有更普遍的文化和哲學上的意義。

陶淵明和杜甫

鑒於宋詩學理論價值的特性,本書主要採用了三種研究方法。一是比較法,重在比較宋詩學與前代詩學、尤其是唐詩學的異同。二是闡發法,借用西方文學理論的概念和術語,闡釋宋詩學的理論內涵。力圖通過闡釋,發現宋詩學的精華,並將其納入具有世界文化背景的現代詩學體系之中。三是建構法,將宏富浩繁而又瑣屑零碎的宋人論詩話語編織成富有理論系統的詩學之網。本書正是力圖通過對宋詩論資料的整理研究,建構起既具有當代文藝科學理論色彩、又符合中國傳統詩論範疇的詩學體系。這種建構,或許能為文學理論研究者提供一條新思路。

趙佶《聽琴圖》

梳理完宋代詩學之後,我更深切地感受到20世紀詩學所面臨的危機。解構主義者的語言遊戲消解了對藝術真善美的追求,遮蔽了人生的「韻」和「趣」,本體棲居的詩意與藝術創造的「活法」最終在話語操作過程中被取消。而具有上述三方面理論價值的宋詩學與此恰形成鮮明對比。

因而,在詩學的語言學轉向的今天,在西方仍是中國當代詩學模仿和趕超的「他者」的今天,宋詩學不僅以其深厚的人文主義精神對當今世界詩學具有某種針砭作用,而且以其內在嚴密的理論體系使重建中國文論話語更具可能性與可操作性。從這個意義上說,宋詩學既屬於歷史,更指向當代,既出現於東方,更照耀著世界。

《宋代詩學通論》,周裕鍇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5.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65期第8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西方中產階級都抱怨些什麼?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