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放行」伊朗外長,美國「高抬貴手」的背後是沒招了?

「放行」伊朗外長,美國「高抬貴手」的背後是沒招了?

14日,伊朗外長扎里夫抵達紐約,參加本周舉行的聯合國部長會議,美國幾乎是在最後一刻給他發放的簽證。與此同時,伊朗也表示願意與美方有條件對話。歐洲三國法德英也一致呼籲緩和緊張,重啟談判。這系列最新舉動,對僵持不下的美伊關係和伊核協議危機,意味著什麼?

罕見的大度

最近幾天,美國兩次以罕見的「慷慨大度」對待伊朗,引起外界關注。

上周,路透社報道稱,美國決定暫不制裁伊朗外長扎里夫。而就在上月末,當美國為報復RQ-4「全球鷹」無人機被伊朗擊落,向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等伊朗高層政要實施制裁時,美國財長姆努欽還發表一通「官宣」,明確表示將把扎里夫列入制裁名單。

暫不「拉黑」扎里夫後,7月14日又傳出消息稱,美國幾乎在最後一刻給扎里夫發放簽證,讓他赴紐約參加本周舉行的聯合國經社理事會關於可持續發展的部長會議。伊朗駐聯合國代表團表示,扎里夫14日已經抵達紐約。

據伊朗媒體的說法,美國此前一直在試圖阻撓扎里夫赴美。

「伊朗外長此行並不容易,華盛頓剛剛才決定暫不制裁他。此外,他的簽證也遇到不少阻力。」伊朗PressTV報道稱,儘管美國政府根據聯合國憲章負有相關義務,但美國仍拒絕向伊朗最高外交官發放簽證,直到13日扎里夫才拿到簽證前往紐約。

在伊核問題上,向來咄咄逼人的美國能走出這兩步實在令人匪夷所思。要知道,就在這短短半月不到的時間,伊朗對伊核協議已先後兩次「破禁」:先是在7月1日宣布突破低丰度濃縮鈾300公斤的儲量上限,後又在7日宣布不再遵守濃縮鈾丰度3.67%的限制。美國總統特朗普揚言會追加更重製裁。

美國對伊朗外長扎里夫連續兩次「開綠燈」,在路透社看來,「美國可能正在發出對外交持更加開放態度的信號」。

這一判斷可以得到反推,由於扎里夫不僅是伊朗外長,還是伊朗核問題首席談判代表,如果制裁扎里夫,可能會阻礙美國利用外交手段解決與德黑蘭分歧的任何努力。

同樣,如果美國國務卿蓬佩奧不批准向扎里夫發籤證,或將被視為美國進一步孤立伊朗的信號。

而美國最終選擇「暫不制裁」「發放簽證」,路透社對此分析道,這兩個舉動或表明,華盛頓想為美伊外交談判留下餘地,不願放棄在阻止德黑蘭核計劃、地區活動、導彈測試方面已經做出的外交努力。

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所長劉中民認為,美方最新兩項「友好」舉措或出於幾方面考慮:一是做姿態。借扎里夫參加聯合國會議的機會向國際社會表明,仍保留外交空間,希望與伊朗繼續溝通;二是想給事態適度降溫。美伊均已划出底線,至少在一段時期內不願走向戰爭。但是,雙方近期不斷惡性互動,伊朗與英國也陷入油輪扣押風波。美方感到,不確定因素在加劇(比如無人機事件),美伊衝突風險在上升,所以想給事態適度降溫。三是覺得制裁無實質意義。美方意識到,即使制裁扎里夫,也只有象徵意義,充其量是限制其入境,但是不會有多大實質效果。

中國前駐伊朗大使華黎明看來,放扎里夫一馬是特朗普政府無奈的選擇。一方面,扎里夫是伊朗唯一能與西方對話的窗口,如果堵死這扇窗口,即使今後想談也無人可談。

另一方面,在對伊朗窮盡「極限施壓」的手段後,特朗普現在只剩動武一張牌,但又不想打。黔驢技窮後,「退出伊核協議已成為特朗普的包袱,特朗普想找台階下,或許想從外交上找到這個台階。」此前,特朗普到處找門路,托「中間人」向伊朗傳話,包括日本、瑞士、阿曼、法國等,也是尋求外交努力的表現。

「對待扎里夫的新動作,也反映了美國的伊朗政策比較混亂。」劉中民說,在各種手段施壓無效又不想開戰的情況下,美國決策層內部並沒有很清晰的克「伊」制勝的步驟和策略。

華盛頓決策層的內部混亂或許從特朗普決定退出伊核協議的一刻起就已存在,這在英國駐美大使發回國的外交密電泄密風波的最新爆料中能找到些許印證。

據英國媒體最新披露,因「電報泄密門」辭職的英國駐美大使金·達羅克,在2018年5月的一份外交備忘錄上曾指出,美國總統特朗普退出伊朗核協議是為了向他的前任——奧巴馬泄私憤,這是「外交上的蓄意破壞行動」,是由「性格」原因推動的。

在備忘錄中,達羅克暗示,特朗普團隊在這一決定上存在分歧,並批評白宮缺乏長期戰略。

他寫道,國務卿蓬佩奧在與當時訪美的時任英國外交大臣鮑里斯·約翰遜的會談中,「始終在談論『總統的決定』,這是一種微妙的疏遠」。據達羅克透露,蓬佩奧還暗示,他曾試圖向特朗普「兜售」修改後的(伊核協議)文本,但沒有成功。

歐洲有點急

就在美國向伊朗外長發放簽證之際,伊朗總統魯哈尼14日表示,美國如果撤銷對伊朗制裁併重返核協議,伊朗願意談判。

法國、英國、德國首腦14日發表聯合聲明呼籲,應停止伊朗核問題危險升級,緩和緊張,重啟談判。

此外,英國扣押伊朗油輪引發的緊張態勢也出現一絲緩和跡象。

英伊兩國外長13日通電話,就扣押油輪事件交換意見。英國外交大臣亨特當天說,與扎里夫的通話有「建設性」。英方可以釋放伊朗油輪,前提是伊方保證這艘油輪不會駛向敘利亞。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亨特將在15日舉行的歐盟外長會上發起一項新的努力,與核協議簽署方法德兩國合作,阻止伊核協議瓦解,並緩解海灣地區的緊張局勢。

歐洲不願事態升級的心理也表現在,對美國「大哥」提出打造「護航聯盟」的倡議不置可否。

近日,美方提議聯合盟友建立「護航聯盟」,為海灣地區過往的商船提供軍事護航,此舉針對伊朗的用意很明顯。然而,消息人士向媒體透露,英國和法國都不想進一步激化緊張局勢。正如一名法國官員所說,「法國正尋求局勢降溫,增派軍事力量似乎沒有用處」。

華黎明指出,伊朗是就美方「放行」外長扎里夫順勢作出「客氣」回應,但對談判前提仍不鬆口。歐洲的最新表態則顯示其對當前形勢有點著急。

「美國最初宣布退約時,歐洲還自覺有把握挽回局面,認定伊朗不會退,歐洲依然能與伊朗合作保住協議。但是,看到伊朗一步一步說到做到,尤其是在給出60天期限後,突破核協議規定的濃縮鈾丰度限制,歐洲人感到害怕了。」華黎明說,在歐洲眼中,伊朗的舉動無異於是向西方尤其是歐洲發出警告:若不滿足我的要求,我也不遵守協議。歐洲不想眼睜睜看著核協議走向破裂,所以趕緊要給事態「降溫」,並大聲敦促重啟對話。

此外,英國採取折中辦法解決油輪紛爭,也是為保全英伊雙方臉面。英國扣押伊朗油船原本是暗中策應美國,但結果卻讓自己騎虎難下。而從英國本身立場看,其實不願趟渾水。

BBC外交記者詹姆斯·羅賓斯分析道,對當前伊朗危機,法英德三國聯合聲明措辭強硬,意圖干預。因為歐洲擔心,危機升級、惡化會導致更糟糕的局面:軍事衝突。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這份聯合聲明還對美國和伊朗「各打五十大板」,指出美國制裁壓力以及伊朗決定不履行協議關鍵的部分條款,可能導致伊核協議流產。三國聲明「似乎把美國與伊朗的強硬政策等量齊觀,這可能會激怒白宮。」羅賓斯寫道。

對話窗口期?

在多方集中釋放外交信號和對話呼聲之時,本周或將迎來一個窗口期,在圍繞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舉行的聯合國部長會上,美伊代表是否會接觸?

美國媒體也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華盛頓郵報》稱,美國國務卿蓬佩奧14日在接受採訪時被問及他或其他美國官員是否會在本周或9月的聯合國大會上與扎里夫對話。但是,蓬佩奧拒絕置評。

蓬佩奧一絲口風不透反倒留給外界不少想像空間。不過,專家預計,美伊或許會在聯合國部長會期間私下接觸,但是不太可能公開對話。

因為,從目前來看,不具備正式談判的條件和環境。

在對話前提上,一方強硬施壓無條件談判,一方堅持只有解除制裁(容許伊朗的石油出口量恢復到美國退約前的水平)、重返協議才能談。雙方各執己見,很難談攏。

在政策基調上,美伊均未發生實質轉變。美國沒有改變對伊朗「極限施壓」政策,最近又在拉盟友組建「護航聯盟」就可見一斑。但由於施壓效果不彰,特朗普還會「再接再厲」做文章,從經濟、外交、軍事各層面繼續打壓伊朗。

針對美方的「極限施壓」,伊朗也是以牙還牙,針鋒相對,並採取「切香腸」小步走的策略突破協議限制。這既是向歐洲國家施壓,也是向美國宣示不妥協的意志。

「即便雙方都不想開戰,但對峙和矛盾仍在螺旋式上升,」劉中民說,開啟對話的空間不大。

不過,劉中民表示,不排除第三方居中傳信,讓美伊實現間接互動的可能。比如通過阿曼這樣的海灣中立國傳遞信息,或者借部分歐洲國家「傳話」,此前,德國外長、法國伊核問題特使等先後訪問過伊朗。

但是,只要兩個最關鍵的當事方——美伊之間的關係不出現轉圜,第三方能發揮的作用就註定有限。

任何對話都需要有氛圍,有默契,然而對這些,美國現在似乎還很「吝惜」。在伊朗總統魯哈尼重申有條件對話後,蓬佩奧在接受《華盛頓郵報》採訪時並未「接話」,而是直接駁斥了魯哈尼的想法。

「這同他曾經向(前國務卿)約翰·克里和(前總統)巴拉克·奧巴馬提出的條件一樣。」蓬佩奧說,「特朗普總統將做出最終決定。但這是上屆政府走過的道路,它導致了(伊朗核協議),本屆政府、特朗普總統和我都認為這是一場災難。」

蓬佩奧還說,為扎里夫訪問紐約提供簽證是基於美國對聯合國的義務,但是扎里夫及其代表團在紐約的行動將受到限制,只允許往返於聯合國總部、伊朗駐聯合國代表團以及伊朗常駐聯合國代表官邸。

看來,美國雖然對扎里夫網開一面,但是,對伊朗的外交之門恐怕還遠未開啟。

(編輯郵箱:ylq@jfdaily.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6月3日,39年前,我國成為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第90個成員國
鑄就堅不可摧的護民之盾!李強、應勇和東部戰區副司令員等觀摩上海人防演練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