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鮮為人知的石家河文化玉器

鮮為人知的石家河文化玉器

石家河文化是中國長江中游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因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群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湖北及豫西南和湘北一帶。為承襲屈家嶺文化演變而來,年代距今約4600~4000年。該文化出現如石家河遺址群那樣的中心聚落,由鄧家灣、土城、肖家屋脊等數十處遺址組成。當時的經濟生活以稻作農業為主。在鄧家灣遺址發現了銅塊和煉銅原料孔雀石,標誌著冶銅業的出現。琢玉工藝崛起,特色鮮明,玉器有人面雕像、獸面雕像、玉蟬、玉鳥、玦、璜形器等,都屬於小型玉器。鄧家灣遺址的個別地段,集中出土了大批小型陶塑,有的一座坑中竟達數千件之多。所塑有鳥、雞、豬、狗、羊、虎、象、猴、龜、鱉以及抱魚跪坐的人物等。

石家河文化以出土小型精緻的玉件而倍受關注。玉人頭、玉鷹、玉虎頭和玉蟬屬於石家河文化玉器中的精華部分。這些玉器體積小、重量輕,紋飾簡潔,做工卻很精細。它們大多出土於成人瓮棺之中,顯示石家河先民具有特殊的原始宗教信仰。

石家河文化中的玉人頭基本都具有「頭戴冠帽、菱形眼、寬鼻、戴耳環和表情莊重」的特徵,但在造型上富於變化。這些玉制的人頭形像可能代表著石家河先民尊奉的神或巫師的形象。石家河文化的動物形玉器多為寫實造型:展翅飛翔的玉鷹生動逼真、惟妙惟肖;玉虎頭方頭卷耳,生氣勃勃;玉蟬寫實的形象,開創了商周時期玉蟬造型的先河。石家河文化的玉器代表了江漢平原史前玉雕的最高水平。

良渚和紅山,一南一北兩大玉器文化閃爍的耀眼光芒,令石家河玉文化黯然失色,鮮為人提及。但仔細研究會發現,石家河玉器如同遠古的和氏壁,如果剝掉玉皮,其燦爛輝煌不亞於良渚,紅山。

在已出土的石家河玉器里,有這樣幾種可以反映其特點。

玉面人頭像。分為獠牙和非獠牙兩種。形狀特點為方臉,橄欖眼,鷹勾大鼻,耳有大耳環,闊嘴。工藝上最突出的特點是剔地陽紋,也叫壓地或減地陽紋。這種工藝做一條陽線,首先要刻出兩條陰線作為陽線兩邊的輪廓,然後在分別剔除兩邊多餘的部分將陽線凸起,最後還要平整除去部分的表面,工序相當複雜。同時代的良渚以細如頭髮的遊絲單陰線為特點,紅山以寬而淺的U型粗陰線為特點,工藝遠不及石家河玉器。後代商玉的雙勾陰線只是石家河玉工藝的第一步;周玉雙勾陰線加斜刀「一面坡」也只是石家河玉工藝的一步半。直到現代制玉也也因其工藝複雜,要求高而很少使用陽紋。

玉片飾。良渚的玉片飾邊廓規整,內部鏤空處圖案多彎曲形;紅山的勾雲型佩,內部鏤空和外廓採用「壓底隱起」法。而石家河玉片飾則採用最先進的「拉絲」工藝方法,外廓起牙多,內部鏤空多,留地少,而且多為規整直角。工藝和圖案都媲美於紅山,良渚。

喇叭形器。良渚的玉琮,紅山的玉箍形器都曾令世人瞠目,但石家河玉喇叭更該讓人感慨。這小小的喇叭,不但有琮和箍形器的內部掏膛取芯,還要內外配合,琢磨成喇叭形,並雕出數道陽紋圈,然後將器面平整拋光,其工藝強度難度遠遠高於紅山玉箍和良渚玉琮。

玉虎頭。說明石家河先人有崇虎習俗。虎頭玲瓏飽滿,線條流暢,形象生動。工藝上集浮雕,圓雕,鏤空雕於一身。這一高超的技藝是同時期其他文化沒有的。

1、這個明文主要產生於江漢平原以及湖南省的北部地區。時間是距今4600~4000年左右。石家河文化的特點是小型玉器佔有較高的比例,同時玉禮器的數量不多,就連工具也是小型化的。

2、小型的神像在這裡大量出現,類似的神像也出土於商代和周代的遺址,這就是說在龍山時期,江漢平原的文化對後來的商和周曾產生過相當的影響。

3、這些神像有著奇特的造型,但不是千篇一律的,我們從這裡可以看出凌家灘的因素,三星堆的因素,可能它們曾對長江長中上游的巴蜀地區產生過較大的影響。一般來說,南方的玉器都不太有較完美的圓雕,在良渚,圓雕作品少之又少,但是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相當高超的圓雕藝術。

4、一時間似乎很難考證這是哪一族留下來的作品,這些神像代表什麼?但總讓人覺得石家河文化玉器為後來的商代神像藝術開創了先河。

5、在新石器晚期,各個遺址都留下了蟬,但是石家河文化的蟬,最少是這個時代的姣姣者,商代的玉琮上常常飾有蟬的形象,所以蟬,確實有某種特殊的含義,對蟬的崇拜,一直延續了幾千年。

6、蟬的神性,在於它的羽化和重生。在漢代,蟬的應用幾乎登峰造極,它同時被用於生者的佩飾和死者的殮葬。

7、精美的虎頭飾,是石家河文化玉器的一大特色。傳說巴人尚虎,且古代又有以白虎禮西方的傳說。這些雕飾與線條,已經初具商代玉雕的特徵。

8、與商代的虎不同,這些虎並沒有十分猙獰的面目,所以,它們到底是虎還是別的什麼說傳中的神獸?

9、在甲骨文中,曾經記載著一個虎方國,但那是商代的虎方,而不是石家河時期的虎方。石家河時期基本處於龍山時代,那時中國史前部落的爭霸已轉移至黃河流域,或許,虎方就形成於北方諸部落無暇南顧之時。

10、關於虎方,有的說在漢南荊楚故地或者淮水的上游,有的說在鄱陽湖以西、洞庭湖以東,這些地點其實大致上與石家河文化產生的地域相差不太大。

11、在這裡,我們也看到了山東龍山文化的一些影子,這兩件玉器,與山東龍山文化的獸面紋或者神面紋如出一轍,所以不排除,虎方曾是龍山時期北方王朝的諸侯之一。

12、這些龍和鳳的玉雕,對商代玉雕產生了重大影響,可以想像商的祖先,與南方都落有著十部密切的關係。

13、這樣的玉鷹,人們會以為它出自於北方的紅山文化,但是它竟然是南方的作品。難道,石家河人的祖先,曾經是東北的移民?這讓人想起炎、黃大戰之時,北方的應龍和玄女最後都沒有北返的傳說。透雕的玉鳳,更是一絕,就算是商代晚期的作品,也少有能與之相比。

14、這些笄,都飾有鷹的圖象,在整個龍山時期,黃河流域都曾出土過類似的物件。就連神木石峁遺址也不例外,看來,石家河才是這些鷹形玉笄的老家。

15、石家河出土的玉笄有很多,這與石家河出土的神像很不相配,也就是說,那些神像,可能並非是石家河人形像的寫真。

16、也許,他們雖然在南方,但卻是北方人的打扮,或者,這些笄是分性別使用的,神是男性,不用笄,而貴族女子才用笄?

17、玉柄形器,這讓我們看到了夏代玉柄形器的一些原形,但是,它們又和良渚大量出土的玉錐形器很接近,而實際上,石家河文化晚期已經進入夏代的紀年。

18、總的來說,這些物件有著後良渚時期和龍山時期的色形,即既有著良渚文化的殘跡,又有著山東龍山文化的烙印。

19、玉喇叭,曾在凌家灘出土過一隻,但是在這裡出土了三隻,所以,石家河文明總有著長江文明揮之不去的色彩。玉喇叭用途不明,可能是組佩中的一個物件,也有可能是某種樂器的配件。

20、這些圓牌,大概是一種帽飾,相當於後來的帽准?

21、這些玉璜的樣子已經很舊了,它們最少是五千年前長江流域的舊物,只不過,這些舊物與石家河遺址相重合了。

22、但至少有一部分玉璜是新式的,比較精美,這是典形的炎帝族的玉璜,不同與良渚玉璜,或許,這反映了新老南方部落在文化上的熔合。

23、玉璧一直在中國各地流行著,這種古老的玉器有作很強的生命力,在長江、黃河流域都有,也一直在流行。

24、這隻琮出土於湖南,年代非常晚了,龍山時代的琮在湖南極少見,在四川較多。還有一隻殘琮出土於荊州,也都是龍山時代的琮。龍山時代的琮黃河中西部出現較多,當然這些琮都已不是良渚制式的琮。

25、這裡出現了兩隻玉璋,讓人想到了「禹娶塗山,執玉帛者萬國」 的傳說。在中國,什麼樣的玉器分布範圍最廣?在裝飾玉器裡面,傳播最廣的是玉玦,而禮器之中,傳播最廣的不是玉琮或者玉璧,而是玉牙璋。玉牙璋極有可能是各地諸侯或者方國臣服於中央王朝的憑證,無論各地區的文化差異有多大,總有牙璋出土,他們曾出土於香港、海南、越南、福建,這些都是極偏遠的地方。

26、商、周遺址出土的帶有石家河文化風格的神像,還有英、美一些博物展出的石家河式神像。這是饕餮還是祝融,一切有待於研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同思想 的精彩文章:

大同思想叢書第二輯《大陸新儒家與文明起源》出版
100年前哲學家羅素預測:中國有能力成為繼美國之後的世界超強

TAG:大同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