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死後不足七日,朱允炆為何匆忙下葬?朱棣連指責他:不孝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走過了輝煌的一生,臨死前曾留下遺詔:「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內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 ...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從事。」從遺詔中看出,朱元璋最牽掛的還是這個皇孫。
翻看朱元璋的一生,從一個小嘍啰奮鬥成開國君主,此後勤於政事,創造了眾多規章制度,影響後世深遠,為加強中央集權做出了突出貢獻,此外朱元璋驅除韃虜,拯救漢民,廢黜長久以來蒙古人推行的民族壓迫政策,從鍾離村到南京城,他所做的一切不再是為了個人溫飽,而是心懷天下,正如他所說的那樣,「我本淮右布衣,天下於我何加焉」。
朱元璋一生富有謀略,鐵腕手段,為了大明王朝長治久安,朱元璋完善軍制,廣納賢才,為此不惜屠戮功臣,只要能威脅到朱氏統治的人,勢必會遭到朱元璋的殘酷對待,在朱元璋看來,只要子孫後代按照自己制定好的章程走下去,大明就會永遠強盛。
然而讓他沒想到的是,在其死後沒多久,最不願看到的事情就發生了,叔叔擁兵自重,侄兒皇帝年幼勢微,悲劇就這樣上演了,並且明朝大多數皇帝都有性格缺陷,寵信宦官,據統計明朝是宦官專權最嚴重的王朝之一。
然而慘劇發生的根源就在朱元璋,起初朱元璋立長子朱標為太子,並大加培養,朱標自幼接受儒家教育,性格仁厚,對待功臣禮遇有加,對待弟弟十分關愛,在朱元璋大殺功臣的時候,朱標站出來求情與父皇對著干,朱元璋雖然氣憤卻從沒有想過改立太子的事,在朱元璋和大臣們看來,朱標就是接班人的不二人選,然而一次外出視察返京之後,朱標染上風寒病逝。
朱元璋十分悲痛,但是對這個兒子十分喜愛,就把皇位傳給了長孫朱允炆,這就讓許多「叔叔」們有了二心,據說朱棣曾多次當面譏笑朱允炆,絲毫不把這個未來的小皇帝放在眼中,後來證明確實如此。
一切都要從朱元璋駕崩之後說起,在其死後究竟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朱允炆會火速下葬,洪武大帝又被安葬在哪裡?以及朱棣為何要在此時篡權?時至今天史學界都沒有給出確切答案,只能說朱棣起兵反叛與這些脫離不了關係。
為了鞏固番邦,朱元璋將兒孫們分到各地駐守,給了藩王們很大的權力,一度威脅到皇權統治,建文帝上位之後,開始動手削藩,朱棣征戰沙場多年,同樣是皇室宗親怎麼會容忍一個「毛頭小子」欺負,於是就以「清君側」為名,發動靖難,正面對抗朱允炆。
雖說如此「靖難」也得有個說法,朱棣想來想去,終於在《皇明祖訓》中找到了一句話,「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這成了朱棣起兵的理由,這也藩王造反慣用的說辭,但是朱棣的理由卻不止這一條,在朱棣發布的靖難檄文中大批朱允炆自作主張,不等眾多皇子回京奔喪就私自掩埋了太祖遺體,實在是有違孝道,天理不容。
從史料記載來看,朱元璋確切的死亡時間並不準確,一說是五月初五,也有的說是五月十七,君王駕崩是國家大事,一般來說都會有明確記錄,但是朱元璋這裡卻十分模糊,很可能是人為掩蓋了,那麼是誰要隱瞞朱元璋的死亡時間呢?又是出於何種目的呢?
《明史》記載:「恭閩惠皇帝諱允蚊,大祖孫,懿文太子第;子也。三十一年閏五月太祖崩」,可以發現其中只說到朱元璋駕崩的月份,安葬日期並不知情,後來《明史》中寫道是「辛卯」,證實了下葬日期為5月16日,按照當時的慣例,推斷出朱元璋的去世時間為5月9日。
結合朱棣檄文中所說:「嫌其太速,事理有不盡然者」,證明朱允炆沒有按照規定等待七日,火速將朱元璋安葬,並且讓史官避而不談,朱允炆這樣做顯然是不想讓那些回京奔喪的藩王們回來,也難怪朱棣會大火,而這也成了朱棣起兵問罪的理由之一。
那麼朱允炆為何敢公然違背禮法,惹怒眾人呢?其實這一切都是朱元璋自己的決定,史書記載朱元璋曾說:「故即位而葬,同日並舉,皆高皇遺命,正以速葬消諸」,朱元璋已經有了預感,自己死後那些兒子們勢必不會消停,為了避免多生變故,交代朱允炆主理自己的喪事,安葬之後,立即登基稱帝,可以說朱允炆這樣做完全是遵守了祖父的教誨。
此外也有人說南京天氣炎熱,停留屍體很快就會腐爛發臭,綜合各種原因將朱元璋火速安葬,朱元璋千算萬算,沒有想到自己的兒子們中出了朱棣這樣一個人,最終還是篡奪了皇權,其實在眾多皇子中,朱棣是最像朱元璋的一個人,雄韜偉略,文治武功,無論如何朱棣成功了,大明也揭開了新的篇章。
參考資料:
【《明史·成祖本紀》】
※程咬金真的愛用「三板斧」嗎?其實,他用另一種兵器,殺傷力更大
※偉大的作家茅盾,竟有一段絕口不提的戀情,去世後才終於大白天下
TAG:靜說歷史L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