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優質均衡可以有多種路徑
■義務教育優質均衡⑤
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是進一步促進區域義務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2017年,教育部印發《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督導評估辦法》,正式建立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督導評估制度。
上海市作為國家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2014年所有地區通過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督導認定,成為全國首個整體通過驗收的省份。之後,上海從「基本均衡」走向了「優質均衡」發展階段。
以工作機制創新為重點
在「優質均衡發展」的階段,義務教育發展的戰略重點發生了轉變,從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轉向教育質量的均衡發展,即有質量的均衡。與基本均衡相比,優質均衡發展更加註重內涵發展和軟體建設,重點是更加優質的師資力量、規範的學校管理、良好的教學質量等。
創新工作機制,推動學區和學校集群發展。上海市把完善與優化學區化集團化辦學、城鄉學校攜手共進計劃和新優質學校集群發展三項工作機制,作為新時期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重要抓手。
2018年,上海提出加強緊密型學區建設,致力於構建組織更緊密、師資安排更緊密、教科研更緊密、評價更緊密、培養方式更緊密的學區。目前,上海已建設學區、集團190個,覆蓋70%以上的義務教育學校,基本形成學區化集團化辦學格局。接下來上海將聚焦「更加緊密」,規劃緊密型學區和集團創建工作。
實施城鄉學校攜手共進計劃。進一步完善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堅持增加投入,促進均衡發展。上海一方面實施精準託管,由優質學校帶動薄弱學校。受援學校為郊區新開辦學校和提升質量意願強烈學校。另一方面實施城鄉學校內涵式合作,集中單項突破,實現城鄉學校共同進步。
實施新優質學校集群發展。2015年以來,上海實施了新優質學校集群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形成以問題解決為核心的課程建設、教與學變革、教師專業發展、管理文化變革四個集群。目前,新優質學校的面貌及教學質量都有明顯提升。
同時,上海創新評價方式,構建中小學學業質量綠色指標測評體系。全面評價學生學業水平、品德行為、身心健康、教師教學、校長課程領導等十方面情況,形成了全新的教育教學評價導向,進一步推動了區域優質均衡。
以師資均衡為突破口
金山區地處上海西南遠郊,楊浦區位於上海中心城區東北部,兩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主要矛盾分別是城鄉差異和校際差異。
經過幾年的實踐探索,初步形成了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政策體系和實踐模式,其突出特點是以內涵發展尤其是教師隊伍建設為重點。
深化管理制度改革,推進校長教師有序流動。楊浦區和金山區均出台相關文件,保證校長教師有序流動。金山區發揮優質教師資源的輻射引領作用,選派特級校長、特級教師到郊區任職任教、講學指導,鼓勵郊區選送有培養前途的中青年校長、教師到城區學校掛職或跟崗培訓。
楊浦區推動義務教育階段教師交流輪崗,3年共計1294人。2018年交流輪崗教師596名,占符合交流輪崗條件教師總數的14.3%,其中交流輪崗骨幹教師120名,佔比20.1%。
廣泛開展教師專業發展項目,推進區域教師素養整體提升。以需求、問題和實踐為導向,為鄉村骨幹教師搭建專業成長平台,針對不同教齡的教師,開展分層分類培訓。持續推進鄉村教師專業發展培訓項目、郊區中小學班主任研修計劃、遠郊區薄弱學校師資隊伍質量提升項目等,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
金山區堅持打造「明天的導師」工程品牌,以學科工作坊為載體,以青年骨幹教師帶教與培養、教育教學實踐與研究、課題研究與指導、課程開發與實施四大工作項目驅動,夯實城鄉骨幹教師成長的根基。
充分調動學校的積極性
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是未來一個時期我國義務教育發展的時代主題和政策重點。每個地區義務教育發展的基礎不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制度環境也不同,推進優質均衡發展的策略和方式自然有很大差異。
但從上海的探索來看,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促進學校內涵發展、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是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關鍵。
第一,構建政府跨部門協同的體制機制,促進政府各部門形成改革合力。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包括學校建設、硬體配備、編製核定、工資調整、崗位設置等諸多領域的改革,不僅涉及政府教育行政部門,還涉及發展改革部門、編製部門、財政部門、人社部門等。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改革,需要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凝聚改革共識,建立常態的協同機制,不斷理順相關部門的權責範圍,形成改革合力。
上海健全政府主體責任制度,建立市級統籌、區主體管理、各級政府部門協同落實的責任制度。市級層面成立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工作小組,定期溝通協調、推進實施、監督檢查相關改革項目。
第二,充分調動縣(區)級政府和學校的積極性,使改革走向「中觀」,促進內涵發展。縣(區)域是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基本單元,學校是基本主體。
如前所述,每個縣(區)和每個學校面臨的改革發展環境有很大差異,沒有哪一種宏觀的政策方案是適用於所有地區、所有學校的。因而,宏觀政策往往面臨「選擇性執行」的困境,很難深入基層實踐。
在此背景下,唯有充分的發揮縣(區)級政府、學校的自主性和創造性,自下而上地探索適合自身的「中觀」改革方案。自下而上的改革更容易獲得認同,因而更容易被執行。
為此,要向縣(區)級政府放權,要向學校放權,減少過程管理,將改革所必需的人、財、事權充分地下放,使縣(區)級政府和學校成為改革的主體。
上海一直致力於構建良好的教育生態,鼓勵各個區縣創新方式,大力推動教育發展。改革帶來了紅利,調查顯示,上海學生和家長的滿意度均超過90%。
(作者李廷洲系華東師範大學國家教育宏觀政策研究院副研究員,顧宏偉繫上海市金山區教育黨工委書記,吳巍繫上海市楊浦區教育局副局長)
《中國教育報》2019年07月16日第5版
※為鄉村孩子特別是留守兒童築牢網路安全防火牆
※英國批准開放22所免費學校促進教育薄弱地區發展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