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唐朝為什麼不重視長城?難道不怕北方的胡人進犯嗎?

唐朝為什麼不重視長城?難道不怕北方的胡人進犯嗎?

長城是中國偉大建築之一,它的修建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秦朝統一六國後,把各國的長城連接起來,也就形成了早期的長城。長城的修建費時費力,動用幾十萬勞工,我們知道長城的主要作用不是為了美觀或者欣賞,而是為了阻隔北方的游牧民族的入侵,對於秦朝而言,主要的敵人就是匈奴人。

於是從秦朝開始,很多朝代都不停的修補長城,在明朝時達到一個頂峰。這裡面驅動各個王朝重視長城修建的主要因素,就是北方的各個游牧民族,從秦朝的匈奴到後來的突厥、後金等,縱然王朝國力鼎盛,也跟這些馬背上的敵人耗不起,畢竟他們可以隨時來隨時走,在封建時代,騎兵等於是最機動的部隊,類似於現在的裝甲車一般。

但是有一個朝代卻把長城給遺忘了一般,統治者沒有修建長城,也沒有利用它的天險,這就是唐朝。我們不禁要問,唐朝有什麼資本可以無視周圍的潛在敵人呢?難道說對付騎兵他們有更好的辦法么?在這裡,我們不得不回歸到唐朝的血統和習俗,唐朝是一個包容的朝代,都城長安一度成為世界的中心,吸引著無數外國使團來此朝拜。

比如日本的鑒真在航海技術不發達的條件下,冒著生命危險來到長安學習佛法,幾次險些命喪大海。另一方面,唐朝建立者李世民祖籍太原,但是家族裡有著胡人的血液。後來的唐朝歷代君王也積極主張與周圍少數民族的貴族通婚,所以對於唐李王朝而言,他們從來不認為自己僅僅是中原的君主,而是一個總攬中原內陸與草原部落的王,所以李世民也被草原部落奉為「天可汗」。

開放的文化、多樣化的風俗、開闊的視野和胸襟,加上鼎盛的國力,讓唐朝一躍成為歷史上輝煌的明珠。包容開放,把天下的能人異士都吸納進來,所以成就了貞觀之治的繁華。所以,唐朝不是不重視長城,而是覺得這樣做沒必要,一個胸懷四海的君主,自始至終都把草原與中原視為一體,那麼豎立一道屏障把兩者阻隔開來,明顯是多此一舉。

此外,在唐朝對於周邊保衛主要採取的是節度使制度,類似於任命幾個軍區司令員,但是不同的是節度使可以自己招募兵馬、自己管理一方治安,權力不容小視。唐玄宗時期,在全國自北至南共設立了十大節度使,分別是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東、范陽、平盧、隴右、劍南和嶺南節度使,形成了完整的邊防體系。值得一提的是,多數節度使都是胡人血統,比如掀起安史之亂的安祿山就是胡人。

正是由於上述幾個因素,唐朝沒有把長城列為主要的防禦工事,而是在文明與軍事管理上探索新的路徑,可以說唐朝因為節度使而讓邊境太平,也因為節度使制度導致王朝徹底衰敗,可謂之成也蕭何敗蕭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黑洞使者 的精彩文章:

可媲美瑪雅文明的西域古國一夜消亡,背後的原因令人後背發涼
黎曼幾何證明了高維空間的存在,高維空間是否會存在另一種生命?

TAG:黑洞使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