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祭酒、教授、大長秋等,這些容易混淆的稱謂,在古代原來都是官職

祭酒、教授、大長秋等,這些容易混淆的稱謂,在古代原來都是官職

隨著歷史題材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的普及,很多人對劇中或書中的一些古代官職迷迷糊糊,搞不清他們都是什麼官職。這些聽上去極為陌生的古代官職到底是幹什麼的?


一、祭酒

祭酒、教授、大長秋等,這些容易混淆的稱謂,在古代原來都是官職

在歷史上 ,韓愈、徐階 、嚴嵩 ……這些歷史名臣,都當過同一個官位,叫國子監祭酒,祭酒到底是什麼官職?最早的時候,祭酒是一種祭祀活動 ,最長者立主位,面向祭神開席。

後來,被引申為年高望重者的尊稱,在古代的官職上,一般是國子監祭酒、軍事祭酒,意思是首席、主管,看似是一個酒名,實際上很有權力和地位,絕不是一般人能坐上的。

祭酒的全稱就是國子監祭酒,歷朝歷代都有設置,唐朝的國子監祭酒,是從三品的官職,明清時期,國子監祭酒從四品。

祭酒、教授、大長秋等,這些容易混淆的稱謂,在古代原來都是官職

東漢改為博士祭酒,秩六百石,此外又有郡掾祭酒、京兆祭酒、東閣祭酒。作為一種官職,祭酒看似職位不高,權力相當大,一直到清朝光緒年間,國子監被廢除。

在古代,國子監是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機構,又被稱為「太學」、「國學 」,是為了培養國家所需的各種人才,才會設立這個機構,屬於國家直屬,而國子監祭酒,就是其中的「老大」。

按照古代皇帝規定,國子監讀書的學生,一般都不用參加科舉考試,都直接分配工作,直接做官,這可是一次很大的機會,對於那些學子來說,進入國子監,就是最大的成功。


二、教授

祭酒、教授、大長秋等,這些容易混淆的稱謂,在古代原來都是官職

教授原指傳授知識、講課授業,後成為學官名。漢唐以後各級學校均設教授,主管學校課試具體事務。宋代中央和地方的學校始設教授,元代各路、州、府儒學以及明清兩代的府學也都設有教授。

「教授」一詞,最早出現在漢代。漢武帝時,官府設立「太學博士」一職,教授學生。這時的「教授」,是一個動詞,意為傳授知識之意,而「博士」,則相當於現在的教授。

宋太宗時期,王宮子弟的老師,被稱為教授,教授首次成為一個名詞。到宋仁宗時,宰相范仲淹推行慶曆新政,教育上,在中央和地方的學校設立「教授」一職。

祭酒、教授、大長秋等,這些容易混淆的稱謂,在古代原來都是官職

在各路的州、縣學中的「教授」,是地方專門負責教育事宜的官方機構的長官,官職正七品, 負責科舉考試、教育內容設定、監督教學紀律等事情。元代沿用宋代「教授」制度。

到清代,「教授」大致沿用明代的職責,但其教師屬性又減弱,增添官員屬性,具體負責評價學生品行優劣、督促學生學習等,有點像現在中學裡的教導主任的角色。

如今的教授一詞是高等教育體系中的一種職稱,但在古代太學中則是講學的博士。現在的「教授」 一詞與古代是不同的,但大體而言,是由古代的「教授」演變而來的。

三、大良造

祭酒、教授、大長秋等,這些容易混淆的稱謂,在古代原來都是官職

戰國時始設立的一種官職,是朝中最高的官職,掌管軍政大權。秦朝時,朝廷設立了「相國」一職,替代了大良造的位置,於是大良造由「實」轉「虛」,成為一種爵位。

秦國有很多立有軍功者或名臣都曾獲封「大良造」,如商鞅、公孫衍、白起等人。二千石曹尚書,秦漢時期設置的一種官職。秦漢時期,官員的俸祿為每年二千石糧谷(一石為120市斤)。


四、大長秋

祭酒、教授、大長秋等,這些容易混淆的稱謂,在古代原來都是官職

漢代時始設的一種官職,主要負責管理皇后的宮中事務。「大長秋」來源於漢代皇后所住的宮名「長秋宮」,後來代指官員。大長秋一職多由宦官擔任,是皇后身邊的近臣。相關現在的領導秘書。

唐以後,大長秋一職不再設置。日講起居注官 「日講官」和「起居注官」是清朝時設的兩種官職,後來,這兩種官職合二為一,稱為「日講起居注官」。他們是皇室的近臣,出宮巡察時,地方官員都要對他們高看一眼,禮敬有加。


五、右扶風

祭酒、教授、大長秋等,這些容易混淆的稱謂,在古代原來都是官職

漢代時始設的一種官職。右扶風原是漢代京城郊區的一個郡名,後稱該郡的郡守為「右扶風」。右扶風是京城的地方行政長官之一,與京兆尹、左馮翊合稱「三輔」,共同治理京城長安。三國曹魏時,此官改成「扶風太守」。

總之,這些古代稱呼,大家都容易搞錯,從字面意義上來說,古今差異很大,但是在古代,這些的確是官職,所以,大家看古籍或古裝劇時候,一定不要混淆了!各位看官,歡迎補充!

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分享、點贊、評論、收藏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