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什麼是三伏天?「三伏天」背後蘊藏著多少中國傳統文化

什麼是三伏天?「三伏天」背後蘊藏著多少中國傳統文化

「三伏天」翻譯成英語是dog days,多麼形象啊,熱成狗了!那麼什麼是三伏天?以及三伏天的起源?都有哪些文化傳統?


一、三伏說法的起源

什麼是三伏天?「三伏天」背後蘊藏著多少中國傳統文化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伏天的說法據說歷史相當久遠,起源於春秋時期的秦國,《史記·秦紀六》中雲:「秦德公二年初伏。」唐人張守節曰:「六月三伏之節,起秦德公為之,故云初伏,伏者,隱伏避盛暑也。

有史料的記載,應該是從唐代開始,就已經有了一種規定:「從夏至後第三庚為初伏,第四庚為中伏,立秋後初庚為末伏。謂之三伏。」

這裡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天干地支紀日法」中帶有「庚」字頭的那一天。「庚」是天干數字,天干共10個,所以每隔10天就出現一個庚日。

什麼是三伏天?「三伏天」背後蘊藏著多少中國傳統文化

我國古代流行「干支紀日法」,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第3個庚日為初伏,第4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1個庚日為末伏。

要說入伏,先要說說「干支」。以「干支」來記,是咱們中國人的創造發明。「干」就是「天干」,10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12個,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伏」日,便很特別,是以「天干」來計算的。二十四節氣,雖說是咱們中國人的發明,但每一個節氣的時間,倒是按照太陽曆來設定的。


二、何為三伏

什麼是三伏天?「三伏天」背後蘊藏著多少中國傳統文化

所謂的「伏天兒」,就是指農曆「三伏天」,既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大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

「伏」是五行家對季節的另類安排,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春、夏、秋、冬四季被五行家冠以木、火、金、水,由秋到冬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

但是由夏到秋則不然,火克金,金不敢出來。就要潛伏一段時間,「潛伏」就是「伏」的本義。「伏」又稱「長夏」,五行家對其冠以「土」。一年五季春、夏、長夏、秋、冬。

什麼是三伏天?「三伏天」背後蘊藏著多少中國傳統文化

秋天屬「庚辛金」所以「入伏」要從「庚日」開始。溫度最高,需要潛伏的時間要在夏至後二十天以後,所以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開始,這就會出現40天「伏」和30天「伏」。

夏至以後,雖然白天漸短,黑夜漸長,但是一天當中,白天還比黑夜長,每天地面吸收的熱量仍比散發的多,近地面的溫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

再往後,地面吸收的熱量開始少於地面散發的熱量,溫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一般出現在夏至的三伏,而三伏中最熱的是中伏。

三、「伏天兒」的文化傳統

什麼是三伏天?「三伏天」背後蘊藏著多少中國傳統文化

三伏天「暑氣」過盛,需要「潛伏」下來規避「暑邪」,「伏」字用在這裡簡直是恰如其分。我們的祖先是何等聰明?

「伏」是「伏邪」的意思。我國傳統文化中,大自然有「六氣」:風、寒、暑、濕、燥、火。「六氣」過盛,會對人造成傷害變成「邪氣」,即「六邪」。

可以這樣理解:「伏」就是天氣太熱了,宜伏不宜動,三伏是中原地區在一年中最熱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農曆計算的,大約處在陽曆的7月中旬至8月上旬間。

什麼是三伏天?「三伏天」背後蘊藏著多少中國傳統文化

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同,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後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天或20天,末伏10天。

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看來,庚日出現的早晚將影響中伏的長短,所以,出現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況。

總之,三伏天在不同的年份既可能是30天也可能是40天,這是中國古人對傳統節氣文化長期實踐中總結的規律,所以需要我們了解三伏天的氣候規律,加以合理運用。各位看官,你說呢?

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分享、點贊、評論、收藏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