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學習中醫二十年感悟:不要再走我曾走過的彎路

學習中醫二十年感悟:不要再走我曾走過的彎路

學習中醫二十年感悟:不要再走我曾走過的彎路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97年,我去安陽衛校上學(現在更名為河南省職業護理學院),學校不大,一個普普通通的中專衛校,度過了我生命中難忘的青春,那年我周歲14歲。 01年畢業季,一晃到現在將近二十年,如果從實習期算是臨床開始,我也正好乾了二十年了。

二十年中醫,回首,滋味錯綜複雜,感慨萬千。

我算了算,每天按照三十個病人算,一年一萬左右,也算看了將近20萬。 不敢說經驗豐富,但自認為在中醫這條路上,多少歷盡酸甜苦辣,成功的經驗談不上很多,失敗的經驗卻是不少。

最近在朋友圈看到很多中醫文章,也有很多學習中醫的朋友寫的心得體會,文章寫的十分好,但我發現一個他們現在還沒認識到,而當年卻讓我碰了一鼻子灰的問題:「 重理論,輕臨床,認為中醫可以理論格式化。 」 這裡我談談我的一些心得,希望能對朋友們有所啟發。

首先,中醫學離不開理論,歷史上第一本中醫理論專著就是《黃帝內經》。內經的理論是源頭,後世是流,但是僅僅靠內經的理論,是無法滿足解決所有疾病的,後世理論源頭雖出於此,但是具體的,臨床的解決方法,方葯,卻是內經沒有的。比如衛氣營血理論,雖出自內經,卻高於內經。

現在呢!很多學習中醫的朋友,在理論上,大多數非常喜歡兩本書,一個是黃元御的書,一個是圓運動的古中醫學,這兩本書說理非常圓融,而且形象好學,所以非常受歡迎。 但是不知道喜歡這兩本書的朋友有沒有這種感覺。 就是似乎所有的病從五行任何角度看都能說通。 比如我看一個朋友寫的抑鬱症從肝陽虛論治,那麼,心陽不足神不寧,肺陽不足則悲,腎陽不足則意志消沉,脾陽不足則四肢懶惰,不是都能說得通嗎? ?

那麼假如臨床使用這種五行生剋理論看病,比如說左寸浮數,心火旺,那麼我可以瀉脾土之火,小腸之火,但是我又可以滋腎水,瀉肝木,強肺金,通大腸,這樣一來,五行個個說的通,到底哪個方法更好呢?

所以看了這兩本書以後,開始認為自己無所不能解釋得清楚,臨床無論什麼病,怎麼能逃得掉五行?蒙也能蒙中五分之一呀! 結果呢真正上了臨床以後,面對癥狀,卻一派混亂,不知道從何抓起,學的那麼一大套理論也就自然夭折了! 根本用不上!

產生這一系列問題的根源在哪?? 在於沒有臨床法! 而臨床法一個最最基本的東西就是 ——四診! 四診不全,主訴都沒有問清楚,接下來的臨床分析不用想都是錯的。

舉個最常見的例子,咳嗽。 咳嗽輕淺頻繁,多風,緊束多寒,聲悶多痰,悶重多熱,痰清為寒,痰黃為熱,痰如水為飲。 來一個咳嗽病人 ,不望形色,不聽聲音,不問病史的新舊,不切脈,接下來的辨證,從何談起?

曾治療過一個病人,咳嗽數月不好,某醫把脈沉弱,遂斷為肺氣不足,大量黃芪党參山藥補氣,結果越補越嚴重。後來找我診治,我仔細平脈,發現病人脈象雖沉,但並非無力,卻實際是滯澀不利,再看病人體格壯實,舌體胖大,遂診斷為痰濕阻滯肺竅,風邪留戀,風痰相博。用二陳,橘紅,青皮,僵蠶開泄之類治療而愈。

這個診斷的關鍵是脈象,前醫就是錯看於脈,認為沉「弱」無力,當補,而真實情況是因痰濕阻滯日久,脈反現滯澀不利,類似無力的癥狀。一脈錯看,整個疾病的治療法則迥然不同。 這就是臨床!

還有很多病人不會敘述病情,組織語言。敘述的時候,前後主次不分,時間線混亂。甚至還有很多方言,這都要醫生一一細心的去詢問,組織,提煉,最後弄清病情。切莫小看問診這一方面,癥狀問不仔細,錯漏癥狀,都會導致後面分析 辨證用藥出問題。

在收集了癥狀以後,再開始分析,具體病位,病因,病機病態,然後制定治則先後,最後才是用藥開方。 即使前面所有分析都是正確的,診斷也是正確的,但是到了方葯這一塊,如果選方不妥當,用藥不到位,配伍不合適,仍然會影響臨床效果,功虧一簣!

前段時間我女兒發燒,舌苔白厚,診斷濕熱導致,選方上有藿香正氣,三仁湯,蒼朮白虎,達原飲幾個選擇,但是藿香正氣順氣發散,針對氣機逆亂好,三仁則淡滲清利,病在三焦,而蒼朮白虎清熱力強,病在陽明,達原飲則在膜原。我根據舌苔厚膩,食欲不振,不吃不想喝,舌質鮮紅的特點,認為濕邪盤結膜原,所以脾胃不開,而熱在血分,不在氣分,所以選擇達原飲原方,結果一劑葯下肚,半小時後退燒,再服用一劑,病遂痊癒。

如果選擇藿香正氣,則偏溫燥而無清熱,三仁湯則辛開不夠,且不清血分熱,蒼朮白虎呢,又偏太寒,病人已經不能飲食,甚至喝水也想吐,這時候用石膏顯然不合適。最後選擇達原飲,以草果之峻烈開透痰濕,黃芩知母赤芍涼血,藥量雖輕,但一擊中的,葯進燒退。

可見中醫臨床從搜集癥狀,到分析,到辯證,到治則,到方葯,是缺一不可的,這才叫實事求是,這才是根植於臨床。而不是見某病,就臆想到心火旺盛,肺金受克,或者可以套取證型,高血壓就是肝陽上亢,糖尿病就是消渴等等等等,這就陷入到經驗主義,空談主義。對於中醫臨床是切不可取的!

除了理論格式化的問題,另外也發現很多朋友,尤其是西學中的朋友,陷入到臨床格式化裡面,這個現象尤其在學習《傷寒論》里尤其明顯!

比如一看病人有口苦口乾,馬上就認為這就是小柴胡湯證,但見一證便是么!下手就開柴胡黃芩半夏生薑大棗等等,柴胡起手45克,80克,甚至120克,說是原方原量,經方不可加減的。

固然,這種學習經方的精神值得讚揚,但是經方最重要的是法度,是規則,和辨證的方法,小柴胡方後面還有很多加減法呢,經方也不是不可加減的。 而關於口苦口乾,不僅僅是少陽證,陽明也可以,溫病的濕熱也可以,水飲,瘀血也可以!

小柴胡也不是治肝的唯一方法,前輩們總結的治肝十六法,個個都是法度嚴謹有章法可遵循!比如肝鬱脾虛和肝血不足肝鬱脾虛,就截然不同,一個僅僅是肝鬱,一個尚且有肝血虛,所以治療的時候,一個疏肝健脾即可,比如用四逆散加六君子,一個則需要補血疏肝健脾,那麼就是逍遙散!

但如何判斷是否有肝血不足呢? 一個是脈細,一個是面黃,舌淡,婦女月經量少,男子爪甲不榮,蒼白,容易神經衰弱不耐思慮。 另外,單純的肝鬱脾虛,則因肝血不虛,所以肝氣鬱結表現癥狀明顯,容易腹痛,且痛較明顯,而肝血不足肝鬱則因不足為因,氣滯癥狀也時輕時重,並且情志抑鬱的同時,伴隨消沉消極。 (單純的肝鬱因為不虛,所以情志抑鬱的同時,反而容易發怒,焦慮)。

後面還有肝風治法,肝火治法,肝虛治法等等等等。 如此這哪裡是一個傷寒能說的完的? ? 所 以傷寒 論只是一個法度,規則,裡面所載的癥狀,不代表所有疾病! 所以不僅僅理論格 式化不對,這種臨床癥狀格式化也不對!

最後,再重複一遍: 中醫的臨床法,包括了四診擇取,分析癥狀, 辨 證,治則方葯 。 四診中包括:

望診法(如何望氣,望色,神態,體態,等等)

聞診法(聽取五音,分析五臟)

問診法(非常重要,講究方法,追根究底疾病的全貌)

切診法(把脈和經絡切循,這裡的方法更多,幾乎可以成為一個單獨的科目來講。)

然後是臨床的分析法, 治則選定,後面 才是方葯法,而方葯又有一套單獨的東西在裡面。 理論則穿插在這所有的臨床法中。

這些都是渾然一體的,尤其臨床法,是所有歷代醫家從來不講的! 如果單純的陷入理論,以為中醫可以公式化,那麼必定陷入到: 讀書三年謂天下無病不能治,及治病三年,才發現無方能用的地步!

我所寫的這些問題,曾讓我走了很多的彎路!這裡寫出來,希望對喜歡中醫,學習中醫的朋友能有一點作用!

聲明:

· 本文為中醫家用戶「中醫陳天涯」原創文章,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分享 請註明作者及出處。

· 關於精彩文章,請關注「中醫陳天涯」「鏈接」

搜索「中醫家"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中醫資料。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APP,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體,只專註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家 的精彩文章:

非遺故事 | 駱氏腹診推拿術,四代百年傳承,療效見真章
血海穴內視象形解密:賊風樹至,風平樹靜

TAG:中醫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