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渡江戰役之後,手握20萬大軍的白崇禧,為何守不住西南半壁?

渡江戰役之後,手握20萬大軍的白崇禧,為何守不住西南半壁?

在1949年4月爆發的渡江戰役中,隨著湯恩伯軍事集團的大潰敗,坐鎮武漢的國軍華中剿總司令白崇禧也旋即率領部隊向湖南南部地區撤退。雖然在此期間,程潛和陳明仁在長沙發動起義,但白崇禧手上能夠掌握的兵力仍然很龐大,共計有五個兵團十一個軍約計算二十萬人。那麼,手握這麼多兵力的白崇禧為何守不住西南半壁,接連在衡寶戰役和廣西戰役中遭遇慘敗,直至全軍覆沒呢?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首先,從戰略戰術角度來看,白崇禧率部退守湖南南部以後,並沒有立即退向廣西老巢,而是選擇在湖南南部的衡陽和寶慶一帶積極構築防禦工事,企圖阻止我軍南下。當時,在白崇禧的東邊有餘漢謀軍事集團(華南軍政長官公署),在白崇禧的西邊有宋希濂軍事集團(川湘鄂邊綏靖公署),這三股勢力形成了一個半弧形的聯合防禦鏈。如果將以上三個軍事集團視為一體的話,那麼總兵力將會達到五十餘萬人。

為了殲滅白崇禧軍事集團,粉碎其構築的聯合防禦鏈,我第四野戰軍主力部隊以及第二野戰軍一部,採取了戰略圍殲的策略,兵分三路南下,計劃在剪除白崇禧左右兩翼的之後,再對白崇禧進行合圍聚殲。這樣一來,從戰略角度來講,白崇禧所處的局勢非常被動,沒有任何的迴旋餘地,可以用坐以待斃來形容,因為其所謂的聯合防禦鏈中的三股軍事勢力,會同時遭到我軍的打擊,彼此之間無法相互應援,必然會落得個被逐漸殲滅的悲慘結局。

其次,從戰場大勢來講,經過三大戰役和渡江戰役,國軍方面已經呈現出大潰敗之勢。俗話說,大廈將傾獨木難支。縱使白崇禧的軍事指揮造詣再怎麼高超,也不可能挽救局勢於危亡之際,這就是所謂的大勢所趨。而且,當時白崇禧作為桂系大佬,能指揮動的也只有他手下的二十萬人馬,根本無法調動指揮余漢謀和宋希濂,最後必然是大難臨頭各自飛。

最後,從雙方兵力上講,白崇禧手下有二十萬人(連同餘漢謀、宋希濂的部隊,約計五十萬人)。而我第四野戰軍有第12兵團、第13兵團、第15兵團,以及由第14兵團抽調的幾個軍,再加上第二野戰軍第4兵團,總兵力達到了七十萬之眾,可以說是碾壓白崇禧。而且,第四野戰軍主力部隊經過遼瀋、平津等大決戰的戰火洗禮,不論是在武器裝備上,還是在作戰能力上,都遠勝於白崇禧的桂系部隊。有人曾說,第四野戰軍主力部隊追殲白崇禧,是牛刀殺雞,其實一點也不為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丁姑娘講歷史 的精彩文章:

抗美援朝:多國部隊的三位總司令都是誰?當時是什麼軍銜?
抗美援朝:簽署板門店協定,志願軍有兩人參加,他們是誰?

TAG:丁姑娘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