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o:千億關口的不適與升級
出品 | 虎嗅資訊組
作者 | 張家豪
天天圍繞華為的新聞轉,外界很多人可能並沒意識到,過去三年,站穩全球手機出貨量第一陣營的vivo,內心其實蠻焦慮的。
三年前,全球智能手機產業走向了巔峰,而vivo是其中最大得利者之一。借著智能機與4G的浪潮,這家公司在2016年收尾之際,站在了年入千億俱樂部門檻上。
但在那個值得慶賀的千億時刻,vivo CEO沈煒最突出感受卻是:「如履薄冰。」
在電子產業浮沉創業了20多年,沈煒聞得到巔峰背後的危險氣息。行進至2016年,整個智能手機市場已然見頂,而貼身肉搏的對手前所未有的強大,戰場地形和格局與頭兩年不可同日而語。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沈煒在vivo內外多個場合多次表達了他高處不勝寒的感受——
「就像爬山,以前在兩三千米,那個時候不缺氧,身體很好,發現落後了,還可以跑;現在不小心到五六千米,發現身體這不舒服,那不舒服,缺氧,犯個小錯誤代價就很大。」
「5000米以下,每攀升500米都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但突然到了5000米,你知道與對手差距很大,但是差距具體在哪,你不知道,甚至無從下手。」
vivo CEO沈煒
事實證明,沈煒的感受是對的。
翻過2017,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在這一年出現史上第一次下跌,任一手機廠商要想把出貨量或份額往上提升一丟丟,都極其困難。vivo雖然在大盤微跌中仍勉力實現了增長,但與華為榮耀的差距在一年間被猛地拉大。國際調查機構GFK的一份統計表明,上一年vivo與華為榮耀的差距還只是幾百萬部量級,到了2017年,這個落差達到2000萬部以上。
路標模糊
長期以來,vivo是一家非常懂得如何to C的公司。「我們所有的原點都會回到消費者層面來思考問題。」沈煒曾如此表述。
消費者導向,固然好,但這在一個爆炸性增長市場里才最管用;而如果市場整體停滯了呢?消費者不願換機或放緩換機節奏了呢?這時,高度甚至單一依賴消費者導向的公司,就驟然發現自己路標模糊,導向缺失。這是一件多可怕的事。
那,增長的抓手在哪裡?
更具體地說,2016年起,放在vivo面前有兩個大問題沒有清晰答案:
一,都知道要到海外去找大的增量,但國際化到底怎麼做?策略如何定?不同市場的優先順序是什麼?
二,vivo品牌如何系統性升級,如何「進城」,如何獲得北上廣深「更高價值」人群的認可?要不要做線上品牌或子品牌?
這兩個問題又都指向一個更核心本質的問題——vivo的「中期」願景,也就是vivo在未來10~30年要成為的樣子,在當時看上去不夠明確。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vivo只有一個關於長期願景的表述,「成為更健康、更長久的世界一流企業」,而當vivo已經在全球手機行業做到規模第一陣營時,這個偏終極的願景描述,並不能為它下一步行動提供方向指引。
2017年5月,沈煒帶著vivo 11名高管,以及vivo的若干核心代理,去了一趟西藏。沈煒想讓團隊去感受,在高原缺氧中跋涉是一種怎樣的體驗。這好像是一種訓練與模擬,在類似環境中思考公司如果要體系化升級,應該從何處切入。
但顯然,很多問題的求解不是走一趟雪域高原就能豁然開朗。
在長達數月甚至一年的時間裡,vivo內部對上面兩個問題進行了反覆討論、推演。
「我們經常在內部說,如果一個行業需要爭分奪秒、披星戴月、只爭朝夕與時間賽跑,這個行業肯定是不可為的,也不是我們喜歡做的。我們是什麼?我們就是有韌勁。用足夠的時間,我們就能夠做成我們想要做到的事情。」2017年夏天,沈煒在東莞接受虎嗅採訪時說。
徘徊與失誤
在vivo迫切希望品牌升級、獲取更高價值人群的2016與2017年,它曾與羅蘭貝格合作,進行過品牌的梳理與策略制訂。
羅蘭貝格給vivo開出的「方子」是基於人群的價值觀去輸出品牌。所以當時vivo喊出「有為有趣」的品牌調性,意在吸引所謂「有為有趣」人群。但實施了一年多後,vivo自感「很難落地」(vivo執行副總裁胡柏山語),因為團隊很難把「價值觀」這事內化與落實到不同的產品系列上,導致品牌與產品還是兩張皮。
vivo最近兩年在產品創新力上的升級與突破,是有目共睹的。
2018年發布的APEX與Nex讓vivo在口碑上打了一個不小的翻身仗。過去人們提及 vivo,「高價低配」是繞不開的刻板印象,而Nex靠著升降結構、屏幕發聲等技術第一個實現了真·全面屏,此外還引領了屏幕指紋的技術趨勢,一仗贏回了口碑。
另外,vivo的產品也繼續保持了它既有的出色工業設計能力——無論是屏幕指紋的應用,逐漸縮小的下巴,還是異形屏幕的形態,在這些方面,vivo一直比小米與華為等競爭對手快一拍。
客觀看,這些技術創新點讓vivo既有的「高價低配」、「只會花錢做營銷」的品牌形象有所改善,但仍沒有為品牌沉澱出更深厚的、可持續的特質與能量。
而且就算在產品範疇里,vivo也犯了一個重大失誤,把拍照的口碑優勢讓給了華為。
曾經「音樂 拍照」是 vivo 的標籤,「逆光也清晰」、「照亮你的美」等等廣告語深入人心,可以說,國產手機最早對於優秀拍照體驗,是 vivo 定義的。
但如今,只要提到拍照,消費者第一反應是「華為拍照很牛」,而 vivo還停留在了「自拍」很好的印象中。
這中間發生了什麼?
胡柏山提到了一點,儘管 vivo 很早就把手機的拍照能力放到很高的優先順序,但過去他們只做到了滿足用戶的使用需求,而忽略了「炫耀」的社交需求,這說明vivo在用戶洞察上沒有做到極致,對產品的思考邏輯不及對手深刻到位。「華為手機拍照突出的能力是 AI 演算法與夜景拍攝,通過對藍天、星空這些極端場景的拍攝形成口碑與社交平台傳播。」再加上徠卡的品牌價值,華為一下子站住了「拍照強」的品牌形象。
vivo正力圖彌補這失誤,它現在把研發「拍照」團隊由兩個部門升級到三個部門,加起來有200多號人,共同組成vivo內部所謂的「二級領域」,並在日本、中國台灣這兩處拍照傳統資源與人才豐富的地方設研發團隊。「這塊未來資源還會繼續加大,把以前欠的賬都儘快的補上。」胡柏山說。
而讓vivo團隊更加糾結的是另外兩件事——
1. 子品牌
頭幾年,當小米以所謂「互聯網手機」形象殺入手機圈時,多家廠商都推出了「線上品牌」。網易的丁磊也去找沈煒問他怎麼想,公司里有人說要不試試吧,不行就收,沈煒考慮了一個月,最終還是決定不做,認為再做一個「線上品牌」違背聚焦原則。
而對手們則陸續推出了子品牌。
一加從 OPPO 獨立出來,是 2013 年,而榮耀這個華為子品牌則出現於 2011 年。廠商們靠著強大的後台能力,推出定位完全迥異的前台品牌,把受眾範圍一下子擴大了。
vivo 雖然有 x/y/z/Nex 等多個產品系列,但誰能一下子說出這幾個系列的定位差別?vivo沒有意識到,只有子品牌,才能拋下老品牌的包袱,去深耕細分人群,獲取增量。
直到2019年第一季度,vivo才推出子品牌IQOO。在目前排名靠前的國產大廠中,vivo 的這一步是動得最遲的。
2. 在印度市場走了彎路
vivo在2015年正式進入印度市場。經過一年多的摸索,從2016年下半年起,決定把策略聚焦在主攻中端以上(1500元人民幣以上)市場。
為了快速在競爭激烈的印度市場打開局面,vivo投入重金冠名印度最流行的印度板球超級聯賽,也延續vivo在國內的營銷打法,比如請明星代言、上戶外大廣告。
這種高舉高打、空中地面飽和攻擊的策略短期內的確刺激了vivo的銷量,但並非健康長久的選擇。
vivo後來複盤時,承認當初對印度市場予以了錯判,以為印度像中國過去幾年是一個高速噴發的市場,事實上它的總量與人均消費能力增長並沒有那麼快,所以vivo高投入、飽和攻擊的打法其實不可持續,反而產生很多浪費,一減少投入份額馬上掉下來。
從2018年起,vivo換了策略,在印度針對不同售點匹配不同投入與策略,精細化經營,而對份額的追求只能退而次之了。據IDC數據,2018年小米在印度智能手機市份額中排名第一,三星次之,vivo第三。僅從份額上看,與小米差距還較大(小米接近30%,vivo為10%,但實際上vivo在印度銷售產品的平均單價遠高於小米)。
回到戰略底層,找增長的抓手
經過2017年差不多一整年各種升級嘗試而都沒有取得明顯突破後,vivo明確:需要回到戰略底層去梳理問題。
2018年過完春節回來,vivo請來普華永道,從當年4月起啟動戰略諮詢項目,目標是幫助vivo實現未來三年的戰略規劃與落地。而第一年要解決的三個問題就是:
1. 梳理企業新的使命與願景
2. 對中國市場的消費者人群做一個清晰的畫像與區隔
3. 出海策略怎麼定
這項目一做就是半年。直到2018年年底,vivo終於覺得自己在增長與突破的路徑上有了新的思路,對上面三個問題有了答案。
首先,vivo終於在2019年開年推出子品牌艾酷(iQOO),定位 2998 元的性能旗艦。
第一代 iQOO ,除了驍龍 855 以外,還配有液冷散熱、光效、大電池等配置,妥協了輕薄、拍照等指標。按當下的定義來看,這些是「遊戲手機」才具有的特性。雖然 IQOO 在宣傳上明顯避開了「遊戲手機」」性價比「」互聯網「等字眼,但明眼人一看,也能知道iQOO 想要搶奪的,是小米旗艦機的目標人群。
開始強調性能的IQOO
iQOO 同時也在幫 vivo 捋順新的渠道。胡柏山坦承,從 2017 年下半年到整個 2018 年,線下市場基本處在緩慢增長的階段。iQOO 在幫助 vivo 拓展線上渠道的同時,在線下也會採用和過去截然相反的「輕資產」模式,不再動用大量的售點,鋪大規模的廣告,消耗大量的銷售員。
當然,iQOO 也只能幫助 vivo 覆蓋到一部分新增人群,其他典型人群,比如忠實果粉、或是華為 Mate 系列的目標用戶「中年政企人士」,很難觸及——胡柏山表示,」搞不定的先放一放「,vivo不排除後續推出新的子品牌的可能。
另外,今年vivo也會通過以 shopping mall 為首的線下渠道的擴充,去覆蓋更多的北上廣與沿海省會城市人群。
第二,關於「出海」的問題,vivo的答案是在海外兵分兩路,一線是東亞及東南亞,一線是西歐。目前vivo 只是在部分海外市場比如印度有大的動作。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東亞及東南亞市場和中國很像,更偏向於 To C 取向,是 vivo 擅長的。而在運營商主導的西歐市場,對廠商 To B 的能力要求更高,近幾年來vivo一直在為進軍西歐市場進行鋪墊。
而最重要的、排在首位的問題——vivo通過幾個月的梳理與討論,在2018年對自己的中期使命與願景給出了答案:「成為以極致產品驅動,以智能終端和智慧服務為核心的科技公司」。
「比方說,我們以往會糾結手錶到底要不要做?IOT設備到底應該怎麼做?以前每次討論這些問題時,思路都不是很清晰。現在,找到了去做或不做某塊業務的理由,而不是簡單為了沖銷量與規模。」胡柏山說。
2019 年 6 月,MWC 上海期間,vivo 發布了全新品類的產品,VR 智能眼鏡。這款產品的出現,很不 vivo,因為即便是和手機強相關的周邊產品,vivo 在過去幾年都鮮有涉足。但「眼鏡」的推出,代表著 vivo 對消費者「下一塊屏幕」的判斷。
除了眼鏡,vivo 的未來規劃中還有耳機、手錶等產品,vivo 將其總結為「一主三輔」戰略。
除了擴充品類,對手機廠商來說,最直接的刺激,自然就是5G。
加速5G
5G 能給市場帶來多大程度上的刺激與改變?能否完成一輪洗牌?還有高度不確定性。沒人敢放鬆警惕。
蘋果「妥協」高通,就是這輪競爭的一個縮影。在與高通握手言和後,據瑞銀估計,蘋果需要向這個曾經對簿公堂的對手支付60億美元的和解費,同時未來高通還將對每台iPhone收取8~9美元的授權費。
而就在今年一月份,庫克還曾怒斥高通,認為其壟斷是非法行為。在 5G 上的落後是致命的,蘋果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向外界傳達了這個信號。
與競爭白熱化相對應的,是市場的萎靡。Counterpoint 數據顯示,今年 Q1 國內智能手機整體出貨量繼續低於 1 億部,同比下降 7%,環比下降 12%,而 5G 的加速,也會讓消費者在換機時多一絲猶豫。
或許是2011年功能機市場雪崩導致企業差點破產的教訓讓vivo痛徹心扉,一向被外界認為偏保守的 vivo,在 5G 上相當積極。「我們肯定會非常激進。」胡柏山說,「要想辦法,到今年年底很可能3000元 以上的產品都是5G。」胡柏山認為,消費者對於制式的進步很關注,而人工智慧等軟體上的創新相對來說並不容易被感知到。
類似的配置,成熟的供應鏈方案,那麼各家的 5G 會有怎樣的不同?胡柏山認為,這其中不會有太多不同,歸根結底這是個速度問題:「今年可能在 8月底 到 9 月份,北上廣深的5G覆蓋就相對OK了,那麼你在這些城市銷售的高價的產品就應該默認為支持5G。」
越晚投入到 5G 的較量,就越可能錯過到手的機會,而越早推出產品——就越可能撬動嘗鮮的用戶。
和過去一樣,vivo 所做的轉型與努力,依然僅集中在提升終端產品本身的競爭力上,至於服務、外延應用、生態,都不是當下 vivo 的重點。「我們還是做好自己能做的事,3G 時代誕生了微信,4G 時代誕生了小視頻,5G 時代也一定會有這樣的應用出現,但這個不是我們該乾的事情,我們要乾的事情就是把 5G 終端做好。」胡柏山說。
5G,是照射到當下低迷手機市場上的希望之光。但是,在真能領受其照耀與恩惠之前,廠商們還得通過一段漫長濕滑的隧道。
競爭在這段隧道里刺刀見紅……
※中層人才輪崗,張勇宣布阿里新一輪組織架構調整
※松鼠敲鐘,誰該忌憚?
TAG:虎嗅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