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漢族血脈里的三股勢力,最終誰吃掉了誰?

漢族血脈里的三股勢力,最終誰吃掉了誰?

漢族的前身的華夏族,華夏族的前身呢?這是個問題。

漢族一般把黃帝奉為始祖,自稱「黃帝子孫」。現在更流行是「炎黃子孫」的說法,不僅肯定黃帝始祖的地位,還加上了炎帝,似乎他的功勛也不可磨滅。

漢族血脈里的三股勢力,最終誰吃掉了誰?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一山不容二虎,一族不容二祖,怎麼會有兩個始祖呢?

根據史料記載和神話傳說,我們大約可得知黃帝族人發祥於陝北地區,其部落多為姬姓。這些部落有大有小,有的甚至已經形成了方國,所謂方國就是早期城邦式的原始國家。


黃帝族

「黃帝」是一個稱號,是眾多姬姓部落聯盟的盟主。在黃帝的領導下,黃帝族人南下到陝西渭南大荔縣一帶,再東渡黃河進入今天山西境內,然後一路向東北風向進發,最終落腳於河北涿鹿一帶。當然,這裡是三兩句話說明這個遷徙過程,實際上則要漫長曲折的多。

漢族血脈里的三股勢力,最終誰吃掉了誰?

另外,在這個遷徙過程中,黃帝族的生產方式和文明程度也有所提高。他們從最初的狩獵、游牧發展到馴養家禽家畜、種植農作物。從黃土高原下來到華北平原,水土的改變環境的改變,生產方式自然也會變化。


炎帝族

炎帝族發祥於陝西寶雞岐山一帶,部落聯盟長稱為「炎帝」。他們可能是中國最早從事農業的部族,這跟炎帝族發祥地岐山的地理環境有關。岐山位於渭河平原的西部,由渭河及其支流涇河、洛河等河流沖積而成沃野千里的平原,土壤肥沃、水源豐富,很適合發展農業。

漢族血脈里的三股勢力,最終誰吃掉了誰?

但不知為何,炎帝族也要遷徙。他們沿著渭河東下,再順著黃河向東到達河南鄭州、開封一帶,再繼續向東便進入了山東境內。注意,這時候麻煩就來了,因為山東是九黎族的地盤。


九黎族

九黎族是由九個部落組成,據說都是黎姓,其部落聯盟長為蚩尤。九黎族的地盤很大,極盛時東至海邊,西至河南東部,北抵河北山東交界處,南達安徽中部。也就是比今天的山東省還大一些。

漢族血脈里的三股勢力,最終誰吃掉了誰?

有時候蚩尤也被認為是「人文三祖」

炎帝族在向東推進的過程中終於遭遇了九黎族,雙方發生了衝突。強龍難壓地頭蛇,炎帝族鬥爭了很久還是打不過九黎族,不得不向北逃走。

炎帝族人逃到了河北涿鹿一帶,這是黃帝族的地盤。我們不知道黃帝和炎帝到底達成了怎樣的協定,總之兩個部族聯合在一起,共同對付氣勢洶洶來犯的九黎族。


上古三族的兩場大戰

九黎族是追著炎帝族來到涿鹿的。如果我是黃帝,也必將先聯合一個弱小的,對付更凶神惡煞來犯的敵人。

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打了一場大仗「涿鹿之戰」。九黎族領袖蚩尤被殺死,餘下的殘兵敗將一部分歸順了黃帝部落。一部分南下逃走,一直逃到荊楚之地,與當地的苗蠻集團融合在一起,這是後話。

漢族血脈里的三股勢力,最終誰吃掉了誰?

炎、黃兩族幾百九黎族後不久,他們之間又發生了衝突。不難理解,肯定是會發生衝突的。黃帝族當然不會允許別的部族在他們的地盤落腳,還希望吞併炎帝族壯大自己。而炎帝族卻希望分得一塊土地落腳,並且不希望被吞併掉。兩者不可調和,發生衝突在所難免。

於是,炎、黃兩族在坂泉發生了一場大戰,史稱「坂泉之戰」。坂泉大概位於河北懷來縣一帶,跟涿鹿離得不遠,不過三四十公里。最後以炎帝族的失敗而告終,炎帝族融入了黃帝族,對外宣稱結盟。

漢族血脈里的三股勢力,最終誰吃掉了誰?

需要注意的是,炎帝族的失敗跟九黎族的失敗有本質的不同。我認為大概是這樣:坂泉之戰讓炎帝族元氣大傷無力再戰,於是雙方談判才有了融合的方案。炎帝族不算純粹的失敗者,末代炎帝也沒犯什麼錯。而且,炎帝族文明程度很高,為融合後的部族發展增光添彩。

所以,後世承認炎黃二帝皆為始祖,蚩尤作為真正的失敗者,則不會有此待遇。


上古三族融合為華夏族

上古三族的兩場大戰都發生在同一片區域(涿鹿、坂泉),這不是巧合,一切都是因為炎帝族將九黎族引到這裡的,然後發生了一系列戰爭。

漢族血脈里的三股勢力,最終誰吃掉了誰?

經過這兩場大戰之後,我國中原居民的主要成分為:黃帝族、炎帝族以及一部分九黎族。他們相互融合,即成了後來的「華夏族」。這個融合過程當然不會簡單,必然是漫長的,融合途經也必然是多方面的。融合之後共同開發黃河中下游地區,使這裡成為了我國古代文化的搖籃。

先有「涿鹿之戰」,還是先有「坂泉之戰」?

涿鹿之戰、坂泉之戰兩場上古大戰的順序問題,一直以來備受爭議,說法不一。

以《逸周書》《史記》為代表的記載,皆說先有炎黃之間的坂泉之戰,後才是與蚩尤的涿鹿之戰。但也有大量史書記載與之剛好相反。本文採用的正是後者——先有涿鹿之戰,後有坂泉之戰。為什麼?

漢族血脈里的三股勢力,最終誰吃掉了誰?

其一,從炎黃二族遷徙路徑來看並無交集。既然無交集,就不會存在利益衝突,何來的戰爭發生呢?所以,先發生坂泉之戰的可能性似乎並不高。

其二,大量記載都表明涿鹿之戰有炎黃二帝之功勞。如果先發生了坂泉之戰,炎帝族已經被融合於黃帝族,那麼何必突出炎帝的功勞呢?他不過是一個失敗者嘛,或者說半個失敗者。只有一個解釋:發生涿鹿之戰時炎帝還不是失敗者的身份,他是黃帝合作者的身份。這樣才能解釋涿鹿之戰既要記錄黃帝的功勛,也要記載炎帝的功勛。

道理很簡單,傅作義是解放前投誠起義的,李宗仁是1965年才回國投誠的,兩者的歷史評價千差萬別大相徑庭。是一開始就合作,還打敗之後不得不合作,這個時間先後順序尤為重要。

漢族血脈里的三股勢力,最終誰吃掉了誰?

其三,70年代時,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中國歷史博物館、北京師範大學等權威機構合作出版了一套《中國古代常識》叢書。其中就認為,先有與蚩尤的涿鹿之戰,後來才發生了炎黃二族之間的坂泉之戰。我想,這絕對是有調查、有研究之後得出的權威結果。

釐清先有「涿鹿之戰」,還是先有「坂泉之戰」,有利於我們了解「炎黃子孫」的說法。如果一開始炎帝族干架輸給了黃帝族,那麼後世實在沒必要「炎黃子孫」的說法,沒有必要把炎帝抬到那樣一個高度。正因為炎黃二族先合作打敗了蚩尤,後來又「識時務者為俊傑」進行融合,才會給炎帝一個歷史高度。

【吐溫老絲兒】好奇心驅使,深挖史料,寓教於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X調查處 的精彩文章: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墳墓,竟被村民當作了化糞池
這裡是蘇聯!CCCP的美好年代

TAG:X調查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