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過後三伏天 安度三伏6要點
三伏天已經到來,每次提到三伏天,不少人腦子裡都蹦出「炎熱」「中暑」「難熬」等詞語。其實,只要記住6點,便可以安度三伏天。
1、晚睡早起精神好
夏季是最適合晚睡早起的時節,以應天地旺盛之陽氣,但這種晚睡並不代表熬夜,23點半之前最好進入睡眠狀態;早上6~7點起床;中午可以休息0.5~1小時。睡眠與情緒、免疫力密切相關,睡眠不足會導致抵抗力降低。
不少人喜歡開著空調睡覺。中醫認為,夏天內應於心,心主血脈,其液為汗。夏季,氣血彙集到體表、毛孔開張,出汗較多,有利於排出暑熱。這時,千萬不要過於貪圖涼快,以防毛孔閉塞、汗液不暢,暑熱內閉不能外泄,否則易導致感冒不適,重則暑熱內迫心包,導致神志不清、胡言亂語。空調溫度最好保持在26℃~28℃,不要長時間待在空調房。
2、心靜就能自然涼
炎熱天氣不僅影響人的生理,對情緒的影響也非常明顯。大暑時節高溫酷熱,人們易動「肝火」,會產生心煩意亂、無精打采、思維紊亂、食欲不振、急躁焦慮等異常行為。這是「情緒中暑」。夏天氣血都運行於外,內里相對不足,陽氣亢於外,人容易煩躁、易怒,精力不集中。
老年體弱者,情緒障礙時會造成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血壓升高,甚至引發猝死。因此,夏季一定要做到:一要靜心養生,俗話說:「心靜自然涼」,心態宜清靜,越是天熱越要「心靜」,以避免不良刺激。二要心理納涼。「心病要用心藥醫」,可採用「心理暗示」和「心理納涼」等法調整情緒,想像自己處於大自然之中,綠樹搖曳、飛泉漱玉,讓人心曠神怡、心平氣和。
3、越熱越要喝溫水
夏天雖然熱,但一定要多喝溫水,尤其是老年人要主動喝水。研究表明,老年人體內的水分本來就比年輕人少,夏季更容易身體脫水,脫水會使血液黏稠,增加中風風險。即使不渴也要常飲水,家屬要時常留意老年人的狀況,如果有頭昏頭痛、半身麻木酸軟、頻頻打哈欠等現象,可能是中風前兆,要及時就醫。
4、天熱也要多防寒
暑天要防熱,更要防『冷」,即「冷飲病」或「空調病」。中醫說「寒則泣而不流,溫則消而去之」,吃太多寒涼的食物不利於氣機的運行,易生疾病。不少青少年夏季喜歡喝冷飲,圖一時痛快,之後常出現咳嗽、氣喘、腹痛、大便稀薄等癥狀,長此以往會傷及脾胃,導致慢性咳嗽或胃病,不利於青少年生長發育。要想防治「冷飲病」,根本方法是不吃或少吃冷飲。「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也是防治的好方法。吃飯時加幾片生薑,還能增進食慾。
一些平常脾胃虛寒的人,可以喝點姜棗湯(姜和大棗熬的湯),能暖胃養胃。吹空調導致肌肉酸痛的人可以煮姜水,將毛巾浸泡其中,擰乾,熱敷患處。如果癥狀嚴重,可以同時內服薑湯。預防傷風感冒,可以用生薑絲泡水喝。
5、清淡芳香促食慾
由於天氣炎熱,不少人沒有食慾,飲食要以清淡芳香為主。清淡易於消化,芳香刺激食慾,進補要使體內陽氣向外宣洩,與「夏長」之氣相適應。清補食物有綠豆、百合、黃瓜、豆芽、鴨肉等;補氣清暑食物有冬菇、紫菜、西瓜、番茄等,亦可選用西洋參、太子參、黃芪;健脾養胃食物有赤小豆、薏米、南瓜等;葯粥有綠豆粥、扁豆粥、蓮子粥、薏米粥等。適量食用姜、蔥、蒜、醋,既能健脾開胃,又能殺菌防病。
因出汗多且胃口差,多喝湯水尤為重要,可以用咸檸檬煲老鴨、冬瓜荷葉薏米煲排骨等。廣東,尤其是珠三角一帶,小暑、大暑當天用荷葉、土茯苓、扁豆、薏米、豬苓、澤瀉、木棉花、燈芯花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湯或粥,或甜或成,以應節解暑。多吃營養豐富的果蔬和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也是解暑良方。
6、冬病夏治三伏貼
三伏天中的大暑是全年溫度最高、陽氣最盛的時節,中醫常有「冬病夏治」的說法,對於那些每逢冬季發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風濕痹證等陽虛證,夏季是最佳的治療時機。有上述慢病的朋友,夏季更應該細心調養、重點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