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三輔客帶你看古迹——蒲津古渡與黃河鐵牛

三輔客帶你看古迹——蒲津古渡與黃河鐵牛

蒲津渡位於山西省永濟市古蒲州城西門外黃河東岸,著名的蒲津橋和唐開元鐵牛也位於此處。開元鐵牛亦稱唐代鐵牛,位於永濟市城西十五公里,蒲州城西的黃河古道兩岸,各四尊。鑄於唐開元十三年( 725),為穩固蒲津浮橋,維繫秦晉交通而鑄。元末橋毀,久置不用,故習稱「鎮河鐵牛」。因黃河變遷,逐漸為泥沙埋沒。

1989年 8月在蒲津渡遺址上經勘查發掘,出土鐵牛有四尊、鐵人四個、兩座鐵山、一組七星鐵柱和三個土石夯堆。

鐵牛每尊高約1.9米,長約3米,寬約1.3米,牛尾後有橫軸,直徑約0.4米,長約2.3米。軸頭有紋飾,各軸不同,分別有連珠飾、菱花、卷草、蓮花等。鐵牛頭西尾東,面河橫向兩排。伏卧,兩眼圓睜,呈負重狀,形象逼真。牛尾後均有橫鐵軸一根,長2.33米,用於拴連橋索。牛側均有一鐵鑄高鼻深目胡人作牽引狀,現已露出地面部分高1.5米,肩寬0.6米。四牛四人形態各異,大小基本相同,據測算,鐵牛各重約30噸左右,下有底盤和鐵柱,各重約40噸,兩排之間有鐵山。

牛造形呈前腿作蹬狀,後腿作蹲伏狀,矯角、昂首,牛體矯健強壯,尾施鐵軸,以系浮橋。腹下有山,其下有6根直徑0.4米,長約3.6米的鐵柱斜前連接,每根鐵柱分別有反向出伸鐵足各一,功能同地錨。在鐵牛的上下部位均有鑄范縫痕迹,可觀察澆鑄、范塊痕迹,分析出鑄造的工藝技術。

三輔客帶你看古迹——蒲津古渡與黃河鐵牛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三輔客帶你看古迹——蒲津古渡與黃河鐵牛

三輔客帶你看古迹——蒲津古渡與黃河鐵牛

三輔客帶你看古迹——蒲津古渡與黃河鐵牛

三輔客帶你看古迹——蒲津古渡與黃河鐵牛

三輔客帶你看古迹——蒲津古渡與黃河鐵牛

三輔客帶你看古迹——蒲津古渡與黃河鐵牛

三輔客帶你看古迹——蒲津古渡與黃河鐵牛

三輔客帶你看古迹——蒲津古渡與黃河鐵牛

三輔客帶你看古迹——蒲津古渡與黃河鐵牛

三輔客帶你看古迹——蒲津古渡與黃河鐵牛

三輔客帶你看古迹——蒲津古渡與黃河鐵牛

三輔客帶你看古迹——蒲津古渡與黃河鐵牛

三輔客帶你看古迹——蒲津古渡與黃河鐵牛

三輔客帶你看古迹——蒲津古渡與黃河鐵牛

三輔客帶你看古迹——蒲津古渡與黃河鐵牛

三輔客帶你看古迹——蒲津古渡與黃河鐵牛

三輔客帶你看古迹——蒲津古渡與黃河鐵牛

三輔客帶你看古迹——蒲津古渡與黃河鐵牛

三輔客帶你看古迹——蒲津古渡與黃河鐵牛

三輔客帶你看古迹——蒲津古渡與黃河鐵牛

三輔客帶你看古迹——蒲津古渡與黃河鐵牛

三輔客帶你看古迹——蒲津古渡與黃河鐵牛

三輔客帶你看古迹——蒲津古渡與黃河鐵牛

蒲津渡是古代黃河的一大渡口,自古以來就是秦晉之交通要衝,歷史上有很多朝代在這兒修造過浮橋。據《春秋左傳》記載,昭公元年,秦公子咸奔晉,造舟於河。《初學記》:「公子咸造舟處在蒲板夏陽津,今蒲津浮橋是也。」《史記·秦本紀》又載:「秦昭襄王五十年(前 257年),初作河橋。」張守節《史記正義》謂:「此橋在同州臨晉縣東,渡河至蒲州,今蒲津橋也。」以後東魏齊獻武王高歡、西魏丞相宇文泰、隋文帝都在這兒建造過浮橋。唐初,河東為京畿,蒲州是長安與河東聯繫的樞紐。開元六年( 718),蒲州被置為中都,與西京長安、東都洛陽齊名。開元十三年(725),為了加強對唐王朝的大後方河東地區及整個北方地區的統治,唐玄宗任命兵部尚書張說主其事,改木樁為鐵牛,易笮索為鐵鏈,疏其船間,傾國力對蒲津橋進行了大規模的改建。《通典》、《唐會要》、《蒲州府志》均記載此事。宋代蒲律渡仍是黃河的重要渡口之一。金元之際,浮橋始毀於戰火,只剩下兩岸的鐵牛。後來因三門峽水庫蓄洪而使河床淤積,河水西移,鐵牛被埋入河灘。

發掘中還發現了唐開元通寶、宋天聖元寶、元豐元寶、金正隆元寶等十餘枚銅錢。

鐵牛之成也蒲津渡,敗也蒲津渡。唐開元年間,隨著蒲州一帶經濟的發展,蒲州城升為全國六大雄城之一,蒲津渡的交通地位顯得更加重要。竹索連舟橋已與雄城蒲州極不適應,當時的兵部尚書向唐明皇上疏,陳述蒲津橋破敗不堪、難承車馬重負的窘況。唐明皇聽後立即降旨,決定在蒲津渡重建新橋,並發動滿朝文武出主意、想辦法。經集思廣益,造橋方案拿出:一是將連舟竹索改為鐵索,二是加固石堤,三是鑄鐵牛為索樁。開元年間屬盛唐時期,冶鐵業發達,於是兩岸數萬民眾奉命煉鐵鑄造,歷經苦戰後鐵牛鑄成。鐵牛分別伏卧於黃河兩岸,將鐵索拴繫於其身,連接舟船,建起黃河上第一座固定鐵索橋。這裡,兩岸的鐵牛,其實就是對拽鐵索連接河橋的索樁。蒲津鐵索橋第一次將黃河天塹變成通衢大道,從唐開元十二年到元朝初年橋被燒毀的500年間,蒲津橋一直是鐵牛系鐵索、鐵索連舟船。橋被毀後蒲津渡一度荒廢,但鐵牛仍存。到了明朝,蒲津關發展成進出中原的重要關口,明代皇帝又先後四次利用鐵牛建橋,歷經百餘年,直至清代因黃河逐漸向西改道,蒲津渡徹底廢棄。鐵牛20世紀40年代湮沒。

蒲州古城南依中條山,西臨黃河,地處要衝,被視為兵家重地,歷代王朝均在此建造蒲津橋。公元前541年,春秋時期秦公子針攜帶資財、車輛,前往黃河西岸晉國,用舟船連接建造浮橋,開在蒲津渡建蒲津橋之先河。到了戰國時期,秦昭襄王為進攻韓、趙、魏,先後兩次在蒲津渡口造橋。以後漢高祖劉邦定關中、漢武帝劉徹東征、隋文帝楊堅過黃河東進,均在蒲津渡連舟造橋。不過,這些橋都是臨時性浮橋,沒有橋墩,用竹索連接,壽命短,不安全。

蒲津橋的興衰反映出我國古代政治、經濟、軍事的發展與變遷,也濃縮出我國古代橋樑的歷史。尤其是那四尊鐵牛,其內涵極為深刻,它所展示的炎黃子孫的功績光昭日月、彪炳千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