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日本捕鯨業:為何非捕不可?

日本捕鯨業:為何非捕不可?

最近「日本退群」的消息上了熱搜,原來是日本政府於6月30日正式退出了國際捕鯨委員會(IWC),這是二戰以來日本首次從國際組織「退群」,引發了廣泛關注。退群次日,日本便馬上做了一件想了很久卻一直不能做的事……

7月1日,日本正式重啟商業捕鯨,一支由5艘船組成的捕鯨船隊從北海道出發,駛向排他性經濟海域,當天下午便捕到了一頭小鬚鯨,運回港口後,工人們測量和記錄了這頭鯨魚的體長等數據,然後進行了放血和解體。幾日後,切割成小塊的小鬚鯨肉開始在市場上公開售賣。

日本的捕鯨活動長久以來伴隨巨大爭議,各國的示威遊行自不必說,環保組織「綠色和平(Greenpeace)」和「海洋守護者(Sea Shepherd)」還長年對日本的捕鯨活動進行監視和干擾。人類一直從海洋中獲取各式各樣的資源,為什麼大家偏偏揪著捕鯨業不放呢?

原因之一:捕鯨手段血腥殘忍

面對體長可達十幾米、體重可達幾十噸的巨無霸,想靠溫柔的方式捕獲並不現實。2017年澳大利亞政府公布了一段拍攝於2008年的視頻,記錄了日本捕鯨船在澳大利亞南部海域的捕鯨行為,其血腥程度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像的,大家可自行搜索查看。

捕鯨船先是進行了長時間的海上追逐,讓鯨魚筋疲力盡,然後隨著船頭捕鯨炮發出一聲巨響,射出的標槍擊中了鯨魚並在其體內爆炸,鯨魚血隨即染紅了海面。捕鯨船將鯨魚拖行了一段時間,待其在痛苦掙扎中死亡後才拖上船進行解體,視頻中多名工人站在鯨魚橫流的鮮血和內臟中揮動著刀具,場面令人膽戰心驚。

捕鯨是一個古老的行當,最開始捕鯨的人們是智慧而勇敢的,他們為了生存向自然發起了挑戰,與海中巨獸近身肉搏以獲取寶貴的生存資源。但隨著技術進步,人類與鯨魚的力量關係發生了轉變,再加上鯨魚經濟價值的不斷開發,捕鯨活動非但沒有走向人道化,反而越發具有虐殺和掠奪的意味。

日本的捕鯨史可以追溯到繩文時代(14000年前~公元前4世紀),在繩文時代及彌生時代(公元前4世紀~公元3世紀)的許多遺迹中都可以找到鯨骨和繪有捕鯨紋樣的器具。從出土鯨骨的分布情況可以看出,當時的人們通常集體捕鯨,然後分而食之。

公元10世紀,北海道原住民阿依努人乘坐小船,用弓箭、定置網等簡易工具在沿海20公里的海域內集體捕捉小型鯨類。到了12世紀,日本的捕鯨活動非常活躍,人們劃著小船,通過魚叉直接刺殺鯨魚。1606年,和歌山縣太地町出現了日本首支專業捕鯨隊伍「鯨組」,進行有組織性的捕鯨活動。1675年太地人開始通過漁網捕鯨,捕獲量大幅提升。

日本人在16世紀開始使用標槍捕鯨,能夠捕殺在近海50公裏海域內的大型鯨魚。捕鯨時,他們先通過多艘小船從三面包圍,把鯨魚趕進網內,然後再用標槍制服它們。19世紀日本引進了挪威的捕鯨標槍,捕殺範圍也擴展到了近海70公裏海域,捕鯨效率不斷提高。

真正對鯨魚種群帶來毀滅性打擊的商業捕鯨活動發生在20世紀。有統計指出,人類在這一時期至少捕獲了290萬頭鯨魚,其中北大西洋捕獲276442頭,北太平洋捕獲563696頭,南半球捕獲2053956頭。在這輪瘋狂捕殺後,抹香鯨數量減少到了原來的1/3,藍鯨數量只剩下原來的1/10,北大西洋露脊鯨更是瀕臨滅絕。

日本在這一時期「表現突出」。1934年日本捕鯨船隊赴南大洋進行了首次遠洋捕鯨,從二戰後到1960年代,鯨魚肉都是日本重要的肉食來源,也是學校配餐中的常見菜品。在60年代初期,日本的年捕鯨量達到了驚人的20萬噸。

原因之二:保護鯨魚種群

出於保護鯨魚種群的目的,國際捕鯨委員會於1982年決定暫停商業捕鯨,隨後一些鯨魚種群有所恢復。但藍鯨和長鬚鯨由於體型龐大、鯨油產出率高,被濫捕情況尤為嚴重,1930年代初數量急劇下降,目前仍未恢復到正常水平。

日本曾聲稱小鬚鯨種群已恢復到適合捕獵的水平,他們認為這種小型鯨類以往並非捕鯨活動的主要目標,受濫捕影響較小,隨著藍鯨等大型鯨類種群縮小,它們可以獲得更多食物,繁殖速度倍增,如果不進行適度捕撈,反而會影響其他種群的生存。但由美國斯坦福等大學主導的一項研究駁斥了日本的觀點,他們經過DNA分析,推算出當前小鬚鯨數量與捕鯨活動前相比並未發生明顯變化。

技術進步讓鯨魚無路可逃

如今千夫所指的日本在商業捕鯨行業不過是後來者,真正引領捕鯨行業走向工業化的其實是歐洲各國,他們是多項關鍵捕鯨工具和加工技術的發明者,直接推動了這一行業的發展,極大地影響著日本的捕鯨業。

歐洲早期的捕鯨活動也始於原住民,寒冷的北方海域無法種植糧食,人們只能靠捕獵鯨魚為生,他們乘坐獨木舟或帆船,靠著連著繩索的魚叉、標槍、斧頭等工具在沿海地區刺殺小型鯨類,他們在那時就已經掌握了拖行受傷鯨魚使其失去抵抗能力的技巧,捕獲的鯨魚會在岸邊被就地剝皮屠宰,骨架被直接丟進海里。

後來更多的國家加入捕鯨業,新技術新發明也不斷湧現,比如英國人發明了直接在船上提煉鯨油的爐子,使得捕鯨船可以在海上停留更長時間,提高了捕鯨效率。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汽船也開始應用於捕鯨,人們可以捕捉速度更快的鯨魚,捕獵範圍得以擴展。

最有效且最可怕的發明要屬捕鯨炮,它是捕鯨船的核心設備,炮台通常設置在船的頭部,通過火藥的爆發力射出標槍,1864年由挪威人斯文德·福因(Svend Foyn)發明,至今仍被廣泛使用。福因還發現了用鯨魚殘骸煉出更多鯨油的方法,在石油工業出現之前,鯨油用途廣泛,被用作燈油、機油和燃料,他的發現促使更多人在經濟利潤的驅使下瘋狂捕鯨。

捕鯨炮在很長時間裡一直使用尖頭標槍,人們原本以為頭部越尖銳越容易射中目標,然而在實踐中他們發現,當射擊角度較小時,高速發射的標槍很容易產生類似於「石子打水漂」的效果——從水面或鯨魚身體上彈開,無法命中。1951年,東京大學的教授平田森三將尖頭標槍改為平頭標槍(標槍頭部為直徑10厘米的平面),有效避免了「打水漂」現象,極大提高了命中率。平頭標槍看似變鈍了,但由於發射速度很快,穿刺力並不會受到太大影響。

捕鯨船同樣不斷發展著。二戰後大部分捕鯨船都配備了聲吶系統,還能與直升機聯合作業。現代捕鯨船載貨量大、航速快、設備齊全,戰時常被徵用為輔助軍艦,可見其實力之強大。

現代日本的捕鯨船隊通常由採集船(配備捕鯨炮台,主要負責抓捕鯨魚)、母船(配備解體、加工、煉油、冷凍設備,船尾有可將捕獲的鯨魚拖上船的滑道)、鹽藏工船(配備食用鯨肉鹽漬加工設備)、冷凍工船(配備冷藏冷凍設備,後來常與鹽藏工船合二為一)、油槽船(去程運輸用於船隊其他船隻補給的重油及柴油,返程運輸鯨油)、探鯨船(負責搜尋鯨魚蹤跡)、曳鯨船(負責將捕獲的鯨魚拖拽到到母船,探鯨船、曳鯨船很少單獨建造,其功能通常合併到母船,或者由船隊內的母船輪流承擔)和大發艇(負責將母船上解體後的鯨肉運送到其他工船)等組成,體系完整,分工明確,作業效率非常高。有的捕鯨船上還配備有實驗室和醫務室,堪比一個小型社區。

相較之下,鯨魚倒顯得十分弱小了,在現代化工具的圍剿下,它們根本無路可逃,管制捕鯨活動十分必要。1946年《國際管制捕鯨公約》簽訂,1948年國際捕鯨委員會成立,在該委員會的約束下,澳大利亞等多國徹底叫停捕鯨產業,其他大部分國家也僅允許原住民少量捕鯨。鯨魚種群獲得了喘息的機會,然而隨著挪威、冰島、日本相繼重啟商業捕鯨,關於這一產業的爭議又再度發酵。

在捕鯨產業的發展過程中,技術發展幾乎完全著眼於如何更快速、更高效地捕獲鯨魚以及如何更徹底地利用鯨魚資源。在人道屠宰、動物福利已成為常識甚至寫入法律的大環境下,捕鯨行業在這一方面卻幾乎仍是空白。日本也曾考慮通過一些方法減少鯨魚的痛苦,他們在1950年代使用過電擊標槍,這種標槍在命中鯨魚時會釋放高壓電流,讓鯨魚瞬間死亡,但由於這種方法會導致肉質變差,並沒有被普及開來。

就算有一天鯨魚種群真的充分恢復,可以承受商業捕殺,只要血腥的捕殺手段沒有改進,圍繞捕鯨業的非議依舊不會消散。

————————————————

【參考資料】

1. https://www.nhk.or.jp/kaisetsu-blog/700/370550.html

2. http://news.cctv.com/2017/11/30/ARTIBepiD1AK4Px4qALvmMiv171130.shtml

3. Are Antarctic minke whales unusually abundant because of 20th century whaling?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j.1365-294X.2009.04447.x

4. https://www.nature.com/news/world-s-whaling-slaughter-tallied-1.17080

作者:折耳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蝌蚪五線譜 的精彩文章:

綠豆真的有那麼神?
有史以來最大的水下爆發形成了一座新水下火山

TAG:蝌蚪五線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