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情感 > 西漢最初的選擇是洛陽,為何定都一段時間後,劉邦又遷都長安?

西漢最初的選擇是洛陽,為何定都一段時間後,劉邦又遷都長安?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座城池,都被多個朝代選擇為都城,他們各自有著優點與缺點,每個王朝在面臨不同的情況時,都會選擇不同的首都,但總歸是在以這幾座城為基礎,其中就包括了洛陽和長安。西漢時期有兩座城都曾作為西漢王朝的首都,這兩座城池就是洛陽和長安。西漢一開始的選擇是當時最被看好的洛陽,但定都一段時間後劉邦又決定遷都長安,漢高祖五年(前202)在興樂宮基礎上修建長樂宮,兩年後建未央宮,並正式遷都長安城。

西漢剛成立的時候,都城的選擇在長安和洛陽之間徘徊。相比於長安,洛陽對於劉邦來說更加親切,因為劉邦生在關東,發跡於漢中。當時洛陽是真正的天下中心,因為開放的原因曾經有許多的名家在此地著書立派,廣泛的傳播他們的理念,各家思想在這裡碰撞交融,使得洛陽逐漸擁有濃厚的文化氛圍,成為華夏文明的真正意義上的中心。而在商業上,洛陽也是開放度很高的。在當時,來往的行商都要經過洛陽,經過長時間的財富積累,洛陽慢慢的也成為了國內最重要的商業城市。在秦滅六國以後,相對於長安來說,洛陽更容易被視為故都,在感情方面,懷念原來六國的百姓們也更容易接受洛陽作為他們新的都城。《史記 高祖本紀》:「天下大定,高祖都洛陽,諸侯皆臣屬。」

但是在不久之後,劉邦就改變了想法,將長安定為首都,洛陽作為陪都。最早提出遷都建議的是齊國一個名叫婁敬的戍卒,他被發往隴西,在經過洛陽時,他要求面見高祖劉邦。一開始因為他卑微的身份是不可能有機會見到皇帝的,然而他最後卻也因為身著寒酸的衣服得到了劉邦的同情和對自己早年生活艱苦的惺惺相惜,讓劉邦能坐下來認真聽聽他要說什麼。於是婁敬提出了關於遷都長安的建議,並詳細闡述了其中的利弊。

他的提議很誘人也很合理,劉邦也有了遷都的想法,然而卻遭到了朝中大臣們的一致反對。因為大臣們大都來自東方,對洛陽有著更多的親切感,而且家族勢力也大都盤踞在洛陽周邊,如果遷都,勢必要遠離故土,很多地方都要從頭開始,所以大多數一直跟隨著劉邦的臣子們都反對遷都長安。不過名臣張良卻非常贊同這一提議,在《史記 張良本紀》中記錄著張良的原話:「其中小,不過數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敵,此非用武之國」;長安則「金城千里,天府之國」。解釋一下就是說洛陽太小,不適合作為全國的首都,而且此時國內剛統一,很多地方都不是非常穩定,需要一個強大的政治中心來維持各地的穩定,選取離秦朝舊都咸陽不遠的長安也有著這麼一層用意。但是因為出身的緣故,劉邦對洛陽有著獨特的偏愛,在分封族內子弟和各位異姓王時也偏偏避開洛陽,沒有分封給任何人。

在這兩個選擇中,劉邦猶豫了很久,理性和感性一直在進行爭執。然而作為劉邦最為依賴的謀士,張良的意見非常重要,很大的影響了劉邦的選擇。於是高祖最後便聽取了張良的建議,決定遷都長安,並將洛陽立為陪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短故事 的精彩文章:

TAG:短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