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藍:皇家御用器,飛入尋常百姓家
景泰藍(Cloisonne ),中國的著名特種金屬工藝品之一,到明代景泰年間這種工藝技術製作達到了最巔峰,製作出的工藝品最為精美而著名,故後人稱這種瓷器為"景泰藍"。景泰藍正名"銅胎掐絲琺琅",俗名"琺藍",又稱"嵌琺琅",是一種在銅質的胎型上,用柔軟的扁銅絲,掐成各種花紋焊上,然後把琺琅質的色釉填充在花紋內燒制而成的瓷器器物 。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間盛行,製作技藝比較成熟,使用的琺琅釉多以藍色為主,故而得名"景泰藍"。
關於景泰藍的起源,考古界至今沒有統一的答案。一種觀點認為景泰藍誕生於唐代;另一種說法是元代忽必烈西征時,從西亞、阿拉伯一帶傳進中國,先在雲南一帶流行,後得到京城人士喜愛,才傳入中原。但有一點是學術界公認:明代宣德年間是中國景泰藍製作工藝優點,並達到了一個新的頂峰時期,"景泰藍"一詞也從此誕生。釉色均肥,絲工粗獷,飾紋豐富。
景泰藍見於實物,以明宣德年間(1426年~1435年)為最多。這個時期,工藝的風格特點已經形成,技藝精湛,接近成熟時期。景泰年間的景泰藍製品,從故宮等地陳列過的實物來看,工藝得到了更大的發展。宮廷內的御用監(皇家廠坊)設有製作景泰藍的作坊(《日下舊聞考》)。這個時期制胎水平已達到了相當的高度。胎型有方有圓,並向實用方面轉化。除了瓶、盤、碗、盒、熏、爐、鼎之外,還有花,花盆、面盆、炭盆、燈、蠟台、樽、壺等器物,有龍戲珠、夔龍夔鳳等寓意吉祥的題材,有雲鶴、火焰等表現道教、佛教內容的題材。
清代是掐絲琺琅工藝發展的又一期。由於社會的安定與經濟的繁榮,皇宮養心殿設立御用工廠,稱為"造辦處"。康熙三十年(1691年)"造辦處"的御用工匠多至幾百人。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設"作"來製造各種御用器物。琺琅作也是其中之一。但這個時期的製作水平較之明朝無大發展。到了乾隆時期(1736~1796年)景泰藍與雕漆、金漆鑲嵌等行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乾隆四年,從廣州招來琺琅藝人梁紹文,邀揚州藝人王世雄進宮製作琺琅器。這一時期,景泰藍製品在皇宮內處處可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景泰藍藝人的文化水平和藝術修養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20世紀60年代以後,專業技術人員的不斷充實,有效地提高了從業隊伍的綜合素質。景泰藍行業認真繼承和吸引了傳統景泰藍造型穩重豐富、圖案飽滿、色彩鮮明、絲工精細的長處,恢復了爐、鼎、壺、立體獸、蠟台,以及過去認為最美而又最難做的六瓣瓶、梅瓶、海棠瓶等傳統產品的生產。這一新的嘗試獲得了很好的效果,既保持了原物的古雅之風,又豐富了景泰藍的品種。
景泰藍誕生於皇宮,是皇家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皇宮大殿的主要陳設,亦是鎮殿之寶。紫禁城金鑾寶殿,或者是國子監辟雍宮、頤和園排雲殿等等,在這些帝王尊屬的殿堂,景泰藍的寶石般的光芒總是令人讚歎。史料記載:乾隆四十四年除夕年夜飯,只有乾隆皇帝的餐具是景泰藍,底下全部用瓷器。可見景泰藍在中國歷史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她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徵。由於景泰藍的歷史意義及工藝,2006被國家列為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原先的皇家用器景泰藍如今已是鑒賞、收藏、送禮的最佳藝術品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