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良渚考古最為壯觀的一次發掘:11座墓葬5000多件玉器,挖了5個月

良渚考古最為壯觀的一次發掘:11座墓葬5000多件玉器,挖了5個月

文|郭曄旻


「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我們必須把它保護好。」

——習近平

良渚考古最為壯觀的一次發掘:11座墓葬5000多件玉器,挖了5個月

良渚古城及外圍水利系統結構地形圖。

1982年和1983年,上海文管會在青浦福泉山遺址的發掘中,發現了隨葬大量玉器的良渚大墓。而且在對墓地的解剖中認識到,這一凸兀的土山,竟是專門為埋葬這些墓主人而由人工堆築營建而成的「土築金字塔」!

正是這一認識上的突破,幫助浙江省考古工作者找到了反山大墓。說來也是奇怪,直到良渚遺址發現50周年(1986),在咫尺之遙的蘇州、上海相繼發現了「良渚文化」大墓的情況下,作為「良渚文化」發現地的浙江,大型遺址卻還是一片空白。鑒於發現青浦福泉山遺址的經驗,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將目標鎖定在了餘杭縣長命鄉的反山。「反山」其實不是山,而是一座東西長約90米,南北寬約30米,相對高約4米左右的人工堆築的熟土堆。1986年5月8日,發掘正式開始。在挖到1.5米深的時候,已經不見任何晚於良渚文化的遺物,反山應是良渚人的堆築,看來已不成問題。再下挖1米之後,果然發現了良渚大墓。這次發掘一直持續到當年10月,共在600多平方米中清理出了排列有序的11座墓葬,共發現了5000多件玉器,實在是個巨大的收穫,堪稱半個世紀的良渚文化考古發掘史上最為壯觀的一次發掘。

良渚考古最為壯觀的一次發掘:11座墓葬5000多件玉器,挖了5個月

夏鼐,浙江溫州人,著名考古學家,中國現代考古學的奠基人之一

特別是在編號12號的墓坑發掘過程中,鐵鏟翻起了泥土,只見泥土中露出一個帶有溫潤光澤的綠色器物的一角。原來,這是一件玉琮,現場所有人員都震驚了。以往的良渚諸文化遺址當然也有玉琮出土,卻從未見過像這樣又大又精美的。緊接著,一件更大的玉琮也出土了,出土時,它平正地放置在墓主的胸腹部,當是一件神聖崇高的玉禮器。在這個墓坑中,一共出土了700多件玉器,這些玉器從頭到腳圍繞著墓主人,擺放十分講究,似乎在表達著某種信仰和理念。不言而喻,這是一座良渚文化「顯貴者」墓地。這塊放置在墓主胸腹部的玉琮器高8.8厘米,呈扁矮的方柱體,內圓外方,上下兩端為圓面的射(指圓管兩端突起於方廓),射徑17.1至17.6厘米,中間的圓孔較小,孔徑4.9厘米,並且留有對鑽的痕迹,俯視如玉璧形。玉琮為黃白色,並有規則的紫紅色瑕斑。琮體四面中間由約5厘米寬的直槽一分為二,由橫槽分為四節。這件玉琮重約6500克,形體寬闊碩大,為目前所知良渚文化玉琮之首,實為當之無愧的「玉琮之王」。

良渚考古最為壯觀的一次發掘:11座墓葬5000多件玉器,挖了5個月

良渚文化玉琮

受此鼓舞,從20世紀80年代末到90 年代,良渚一帶的考古工作幾乎沒有中斷。在反山首次發掘到「良渚文化」的高等級大墓之後,良渚附近的「良渚文化」遺址接二連三地重見天日。1987年冬天,為了配合104國道的拓寬工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對反山東南的莫角山遺址進行了發掘。規模宏大的莫角山遺址,東西長約670米,南北寬約450米,總面積30多萬平方米。經考古發掘證明,其人工堆積厚度可達10餘米。在中心部位有大面積的沙泥夯築層和建築遺迹。著名考古學家嚴文明認為,在中國的其他地區,相當於良渚文化時期或更晚的龍山文化時期,還沒有一個地方發現過如此大規模的夯築基址、如此複雜而高超的夯築技術,而與莫角山類似的夯築方法,只有到了相當於夏代的二里頭文化中才有發現。換句話說,良渚附近的遺址在整個「良渚文化」區域中恰是發展水平最高的區域。此刻再聯想到施昕更當年正以《良渚》作名,實在不由感嘆是冥冥之中似有天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屈原再次流放,楚懷王又中了計:楚國滑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楚辭是如何消失的?其最有價值的一面是什麼?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