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成6塊的青銅殘片,12年後才六合為一,12字銘文驚艷世界
在1972年時,安徽省南陵縣三里鄉呂山村爆出了一個重大的新聞。有一個農民在後山平整曬穀場的時候,突然挖出了一把青銅劍。雖然在當時人們的文物意識比較淡薄,氛圍遠遠沒有現在濃厚,但是這把寶劍一出,誰都知道是好東西,因此現場引起了騷動。圍觀的其他農民一擁而上,競相爭奪,簡直如同武俠小說的比斗奪劍一般。
在一片混戰之後,結果也塵埃落定,這把寶劍不幸在你爭我奪的過程中碎成六塊。當人群逐漸散去之後,文物的下落也成為了一個謎,當時甚至都弄不清,這六塊殘片到底落入了誰人之手。此事,也就被人逐漸淡忘,只是在茶餘飯後,偶爾被當地人所提及,依然唏噓不已。
直到6年之後的1978年,有人向南陵縣文化館彙報,聲稱呂山村的村民在出售文物。文化館馬上派人查訪,原來是一位村民,將當年的三塊殘片,賣給了前來收購文物的浙江商販。所幸,工作人員及時趕到,阻止了這場交易,並且收回了三塊青銅殘片。
通過蛛絲馬跡以及人們的回憶,文物工作者得知六年前的往事,並且也知道這是一把青銅古劍上的一部分。雖然它們已經傷痕纍纍,但明顯可以看得出來,上面的文字非常奇特,也非常精緻,甚至還有鎏金的痕迹。因此,專家們知道這不是尋常的青銅古劍,只是苦於未能搜集全部殘片,實在無法做出進一步的研究。
又過了6年之後,在縣文化館庫房的三塊青銅殘片被驚醒過來。原來,在1984年的文物普查工作中,呂山村鄰近金坑村的一位村民,終於在工作人員的動員鼓勵之下,承認自己是當年爭搶中的「大贏家」,獨佔了3塊殘片,並且如數交出了珍藏12年之久的文物。
這樣一來,六塊青銅劍的殘片終於在12年之後,再次聚攏。文物工作者迫不及待地將他們拼在一起,立即發出歡呼:果然是完全吻合的!接下來,青銅劍的殘片又交給了專業修復人員。經過漫長的等待,這把青銅劍最終被精心修復,完好如初,幾乎看不出任何痕迹。
它是典型的春秋時代吳越風格的寶劍,劍身修長,總長約為77.3厘米。莖部為圓柱形,在當時應該有一個劍柄,只不過因為年代太過久遠,木質的劍柄早已經腐爛。劍身上有脊,做工相當精緻,而且上面的銘文,讓人大吃一驚:
攻吾王光自乍,用劍以戰戍人。
這些文字是用吳越當時的鳥蟲書,在吳國和越國的寶劍上屢見不鮮,但是這12個字的內容還是轟動了文物界。這裡的「吾王」通「吳王」,而名叫「光」的吳王只有一個,他就是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吳王闔閭,光是他在當公子的時候和即位不久所使用的名字。
文字說明,這把青銅劍,就是吳王闔閭早期所使用的寶劍。他一定是愛不釋手,才親自監督完成,並以此劍隨身攜帶,伴隨他征戰沙場,取得了一場又一場的勝利。
在春秋時期,青銅劍的製造地逐漸轉移到了南方吳越之地。一方面是因為當地的銅礦質量優異,另一方面也湧現出了歐冶子這樣的冶煉大師。再加上歷代吳王、越王都非常重視青銅劍,從目前出土的情況來看,署名為吳越國王的寶劍數量不少,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的越王勾踐劍更是國之瑰寶。
安徽省南陵縣出土的這把青銅劍,就被命名為春秋吳王光劍。雖然它出土的時候就遭到了厄運,但卻因為機緣巧合,還是保存了下來。或許有了這件奇特的經歷,才更增添一份傳奇色彩。如今的它,依然驚艷世界,依然在博物館中無聲地訴說當年金戈鐵馬的歷史。
※此墓葬的文物眾多,價值連城,專家卻說:最珍貴的還是那些竹簡
TAG:小珏說歷史 |